李小龙
历史核心素养涉及史学社会价值、时空观、历史意识等各方面内容,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其人文素养的养成、历史文化情感的建立有着积极意义。而表现性评价是一种集合主体多元、动态交互、情境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将其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表现性评价研究是满足历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初中历史课程发展规律的应有之举。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素养作为个人综合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应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操作关键是构建适应核心素养要求的评价策略。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科实践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表现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促使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思维模式。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后所氤氲出的品格和能力,集中体现着课程育人价值。初中历史课核心素养涵盖五大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它们可以归类于情感、心态、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是学生基于长时间学习逐渐形成的,具有创造性、稳定性、开放性的特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成长历程。另外,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各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理论支撑,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史料实证技能的掌握是保证研究成果真实可靠的关键所在。同时,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和空间背景,进而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则是提升我们历史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解读和阐述历史现象。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综合任务,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基本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表现性评价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开始引入表现性评价这一新兴评价方式。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任务与试题,要求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答案,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表现性评价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并在国外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索下,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我国学者进一步给出解释,周文叶教授的看法深受认同。他指出,结合规范化评价标准,能够诊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所完成复杂任务的情况,注重“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体现出及时性的特征,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迁移知识、改造日常事物的能力,被称之为“真实性评价”。不仅如此,这一理念还注重观测和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方式,避免因主观臆断而带来评价信效度过低的情况。“能做什么”就是这一理念对学生自身问题的指向性表示,重心则是通过学习历史展示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反应,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深学”与“善学”的实践中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由此,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实践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方位展现思维品质和健全人格。推行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高层次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情况
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一致性的追求。表现性评价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致的根本参照。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拆解目标、层层深入、分步实施。历史学科实践能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取得的,故创设有趣、有料、有味的学习情境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关键。
(一)制定层级性评价目标
在初中历史表现性评价设计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教师要保证设计的评价目标能够正确反映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以他们的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因此,这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分解细化新课标提出的课程要求,并能够明确阐释,从而量化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必须指出的是,情境性和实践性是这一理念的重要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深入考虑班级特色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确保教学能够贴近实际、注重实践,并基于这一背景制定精细的小目标。参考周文叶教授列举的演绎式方法,本文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开发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层级性评价评分规则:
1.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为基准创建概念框架,并描述需要评价的学科核心素养等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参考专业文献和同行建议,并站在学生自身的视角进行充分考虑,明确他们应当具备的高质量表现,方能达成素养发展评价目标。
2.促使上述内容更加具体化。例如,参照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阐释及等级划分,为评分规则的层级划分奠定基础。
3.制定不同等级、维度、样例等通用评分规则,并详细描述。例如,结合历史课程标准,以及专家意见、教师研讨、文献等,撰写成就表现。
4.对特定表现性任务制定具体的评分规则。例如,依据历史实践意识、方法选择、操作路径、成果表现等,并充分结合某项具体历史评价任务,以相应的行为顺序为基准表现、关键名词、行为动词等描述,展现学生具体的表现和思维水平,延伸历史纵深结构。
5.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应用已确立的特定评分规则,旨在精确捕获各项评价信息并系统汇集实践经验。同时深入刻画每一层级特征的细节,精心勾勒其轮廓,并生动描绘其全貌,以确保评分规则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并积极与学生展开合作,共同探讨并改进当前的评分规则。例如,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完成历史研究的不同结果样例,从准备工作的完备性、研究过程的精细化、预期成果的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出发,力求形成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评分体系,以面向全体初中生予以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从而助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可以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真正明确自己的历史实践素养水平,以及未来所期望达到的水平。
(二)设计情境化评价任务
在完成表现性评价目标的设定后,教师应紧密结合这些目标,精心策划并布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任务,旨在激发初中生的表现性行为,并收集到真实有效的评价依据。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点,确保任务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同时,任务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在统一的框架下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确保他们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式完成任务,提供清晰、明确的任务指导语,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并引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表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激发学生的表现性行为,收集到准确可靠的评价依据,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教授《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会从事什么行业?这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给出一些提示,帮助学生明确探讨方向:结合书本知识及材料链接,请写一份可行性报告,包括所从事的行业名称、地点以及你选择它的理由,如自然条件、技术支持、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史论结合、言之有据。在学生学习之前,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教师出示合作沟通、职责分工、调查研究、整理表达等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以关注学生的课堂思维,要求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完成一系列的作业。教师通过作业评价和作品分析掌握学情,如学生是否能够完全阐述清楚职业或地点的选择、是否可以从对应的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并以此为根据从多个角度阐述理由。
这份量表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化、可视化、规范化。教师只给出示例和方向,不强调标准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能通过思维可视化激活学生的情感,以评价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批判、反思,以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时空转换,培养其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表现性评价启示
初中历史教师在具体实施学科素养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会因制定评价标准等出现畏难情绪,走上“定性评价”“机械记忆”的传统历史教学之路。这说明,教师自身的教育信仰与经验的丰富程度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主要障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怎样践行“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呢?
(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情境是所有问题和任务的载体。历史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即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能力,注重创设解决方案、开放性的复杂任务(情境)等来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在教授《美国内战》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观看完相关历史纪录片后,写下自己的历史见解和最感兴趣的细节。学生需要自己到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模拟真实情境,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思路、果断决策、猜想判断,调动学科综合素养要素。表现性评价指标的设计会发生交叉重叠,近似真实的问题情境也会给教师的评价操作增加难度,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及储备的历史知识,使情境的创设更为合情合理,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做中思”。
(二)呈现简单明了的任务和标准
相关问题指令及评价标准须清晰无误。历史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即“任务是什么”则是需要首先确定的问题。通常,评价任务包括指导语、问题任务、评价指标这三个领域。“指导语”设置情境,使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问题任务”指出学生要“做什么”,直接指向学生的素养目标。“评价指标”,即学生通过“行为表现”可以一一展现出来,能够明确任务之外教师制定的等级量表,是“学生做得怎么样”的衡量标准。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
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教师在策划评价任务时,需细致考量以下几点:首先,评价任务的内容覆盖是否全面,能否充分反映学习目标的各项要求,同时其认知层次和难度水平是否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其次,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否贴近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能否使学生准确理解任务意图,且任务指令是否明确易懂?最后,还需评估评价任务在现有的时间、空间及资源条件下,是否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南北战争》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恰当的图式展示学习成果和时空关系排序材料,辨别出史实性和史论类的材料,并阅读《震撼世界的十天》,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来论述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并创作一篇500字左右的论文。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要想保证学生表述准确、用词切当,要尽量明确指导语、问题指向与评价指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基于对初中生学情的准确评估把握任务难度,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使任务直接指向评价目标。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设计需要对传统考试评价方式作出深刻变革,尤需强调表现性评价的广泛应用。这一变革聚焦于三大核心要素:一是构建贴近真实生活的表现任务,二是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目标,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通过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我们能够实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深度融合,实现总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的相互补充与协调,从而以初中生的真实表现为核心,有效支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在新课标及其他权威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引领下,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探索并推进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将表现性评价作为初中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教育评价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历史教师应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为起点,尝试回应当前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性评价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