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 左璜
摘 要 传统师德评价受限于技术和观念的桎梏,存在着主观性强、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内容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人工智能使全面化、多元化、高效化的师德评价成为可能;通过对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实现了师德评价由基础道德标准转向高阶评价,由单一教学能力转向包含情感力在内的综合评价,由外部监督转向内外兼具的监督,促进了教师师德的内在发展,为教师的持续自我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有助于打造一支既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又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师德评价;内在生成;教师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6-0052-05
①本文系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高中名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3JKDY016)成果;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以G省为例”(编号:2023JKDY014)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等重要论断,确定了教师应该“以德为首”[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一以贯之的战略决策。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标准”。既然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师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3]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师德评价则是与学校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利益主体按照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场域中的职业行为进行的是非善恶及其程度的道德判断。[4]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师德师风政策经历了从重视理想到重视规则、从主体单一到主体多元、从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的转变,[5]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性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师德评价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师德建设的要求。
一方面,由于师德师风具有隐性、无形的特点,很难以指标的形式准确无误地量化,导致很多学校对于师德的评价没有落到实处。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还存在对师德评价重视不够的现象,[6]使得师德建设与评价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在追求高效率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重心都放在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上,再加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部分学校的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仅仅满足社会底线伦理的要求,认为“不出事就合格”,忽视了教师的现实要求;[7]部分学校则处于跷跷板的另一端,用高标准的放大镜审视教师的个人道德,无形中对教师形成了道德绑架。[8]显然,这样的评价无法反映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真正需求,缺少有效性和可行性,无法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削弱了师德评价的效能。
当前,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改进师德评价带来了新帮手。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算法和计算模型使机器具有学习、推理和执行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凭借其海量的数据库和高超的机器算法分析能力,为受限于内隐特征的师德评价突破困境提供了可能。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师德评价范畴内,突破了师德评价主观性强、科学性不足和低效性的挑战。
(一)客观化师德评价: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价值观、责任精神以及评价的能力等,[9]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导致评价结果往往无法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师德水平。具体而言,上级领导作为评价主体,通常难以深入了解教师的道德全貌以及教学实践,获得的是片面或者表面的信息,从而使得评价结果不具体深入;同事作为评价主体,会因为亲疏远近和相互之间的协作竞争关系而作出有失公允的评价;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会因忌惮于教师知道之后的不良反应而给出较高的评价,部分则会因为不喜欢教师而给出较低的评价;教师自己作为评价主体,或因自我反思的意识不够,或对自身的行为和影响缺乏清晰的认识,或在自评时可能过于防御,导致教师的自评也往往流于形式。
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师德评价能够摆脱相关评价者的主观臆测,实现对教师的公正评价。具体而言,相比于传统的方式,人工智能在数字化记忆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大量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信息可以在没有人参与的过程中获取,这就有效防止了数据信息的失真,[10]消除评价主体因自身的价值观造成的偏差,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性。此外,利用智能技术观测教师的动作、情绪等非语言指标,观测教师的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非语言信号,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构建多维数据指标模型,[11]不仅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精确的观测和记录,还能深入观察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的细微之处,促进师德评价的精准化。例如,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与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联合推出了“人工智能+教师能力发展联合实验室”,能够采集教学过程中的音视频,为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画像”,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12]它在贵州省的成功适用,表明人工智能赋能师德评价实现了从主观性向客观性的转变,使得实现评价的公正性成为了可能。
(二)科学化师德评价:多元标准的整合
目前,由于教师内在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操无法通过量化的方式加以判断,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多停留在定性层面,以每学期期末的校长谈话、学生问卷评价为主要形式,缺乏对教师思想、态度和业绩的衡量,不能真实反应教师的师德情况。[13]这种师德评价方式只是依据经验浅显的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判断,无法对教师的内心进行考核,因此,对教师的“师德评价”往往被窄化为“能力评价”,主要集中于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教学工作量和相关成就等指标,认为只要教学成果够多,品德一定不会差,导致无法作出准确的师德判断。
师德评价封闭于学校范围之内,单纯依靠人力进行评价是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人工智能时代,凭借数字化这种无处不在的智能评价技术,通过捕捉教师细微的言行举止,能够了解到教师个体在心理、思想、道德、言论等方面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将过去因条件不充分而无法覆盖的领域范围都囊括进来,[14]对教师师德认知、师德信念、师德能力、师德情感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打破了传统师德评价单一化的缺陷,赋能全面化的师德评价。此外,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库和算法能力,将语言分析系统、面部识别系统、课堂行为分析系统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和归纳,形成基于广泛数据的师德评价体系,同时,随着新数据的加入而不断优化调整,使得师德评价体系切实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增加了体系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三)高效化师德评价:实时监控与及时反馈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评价主体基于科学且全面的评价指标对被评价者的职业道德进行客观的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教师,旨在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和高质量教师体系的建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没有重视评价本身的价值,夸大了评价的甄别功能,造成评价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15]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不加以应用。一旦考核结果未能及时反馈给教师,就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导致评价效果收益甚微。
人工智能实现了对教师的实时观察,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智能技术可以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将评价结果以文字、图标、雷达图等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16]不仅省去了传递评价结果的中间环节,还降低了因数据的抽象性特征而带来的理解误差,便于教师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例如,有研究者开发了一套基于课堂语言的可视化分析软件,能将课堂的可视化反馈结果发送给老师,帮助其进行教学行为反思。[17]这些软件不仅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而且能通过及时反馈,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的加持为教师的师德评价体系构建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测评,能更真实的捕捉到教师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精神,从而打破传统只关注教师教学成就的狭隘评价观,为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和精准的评价。动态灵活的评价体系不仅能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教师的需求,还能实时反馈评价结果,为教师内在生成的自我评价创造条件,激发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数智时代的师德评价实现了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颠覆性转变。
(一)师德评价目标:由基础道德标准转向高阶评价
传统的师德评价偏向于对教师行为规范性的判断,以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作为红线,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目的是识别和处罚教师的不当行为,勒令其改正,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却很难激发教师内心对于道德标准的自觉追求和道德内化,久而久之,教师会产生倦怠和抵触心理,从而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在智能时代,由于突破了技术限制,对于师德的评价旨在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教师自身持续稳定的专业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拼盘式”师德评价指导,人工智能将人的思想意识视为一种算法,通过采集和分析人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全样本、全过程、跟踪式的“画像”,把握不同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变化规律。[18]此外,多模态学习分析也为全方位刻画受教育者的意识带来了可能。[19]利用多模态分析,对教师在各种网络平台数据、注意力集中数据、行为变化数据以及兴趣爱好数据等进行综合采集,分析行为的潜隐性和动态性。[20]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数据被收集,再与广泛的数据库进行相关分析,立足于挖掘教师的师德状态,对于不良行为及时预警,再精准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料,这与教师个人的实际需求是完全契合的,教师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分析和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上,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构建良好的师德环境。
(二)师德评价内容:从单一教学能力转向情感能力
在传统时代,人们主要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属性,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质量的保证,因此师德的评价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程度,例如,教师是否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按照教学目标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学中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等。这些要求看似全面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学生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工具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被挑战,角色也从知识传递者变换为学习引导者、创新促进者和技术应用者。[21]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再是判断一个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核心标准,教师的情感能力的价值更加凸显。
教师情感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情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表达正面的情绪来激励学生和通过情绪的调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情感力不仅调节着教师自身的教学劳动和职业认同,还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动机。[22]在个性化教育盛行的智能时代,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求是其必备素养,提高自身的情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托智能和技术,使评价教师的情感能力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区块链追踪、记录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情感行为和状态,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教师对复杂情景的辨识度,并就情境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能力,帮助教师精准评价,实施反思改进。[23]对于教师的课堂情感分析,在评价系统的情感分析界面使用图表和仪表盘从语言情感和面部表情两个维度可视化反馈教师的情感分析数据,[24]从而促进教师情感力的发展。
(三)师德评价方式:从外部监督转向内外兼具
传统的师德评价多采用外部监督的方式,例如,校长会结合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定期与教师的谈话来评判其师德水平,学生则在每学期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的师风师德进行评价,而其他老师则从同职业者的视角出发,观察教师的日常行为和职业表现。尽管这种评价方式看似多主体参与,实际上却忽视了师德评价的内部机制,即从自律角度出发的自我评价。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行为也与道德意义相关,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道德意蕴的丰富性,就无法指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实现这种道德意蕴。[25]因此,需要构建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方式。
人工智能的介入,实现了师德评价方式从外部监督向内外兼具的转变。在外部监督方面,有学者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教学评价,将教师教学视频、学生的各类反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灵魂碰撞过程等全部教学活动都存储为海量的非结构化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得到可视化的统计结果,以此辅助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26]这就突破了评价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教师观察更加全面,评价更为客观;在内部机制方面,可以通过采集多源数据建立教学案例库,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帮助教师教学反思;[27]其次,通过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系统帮助教师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推出的“师能帮”测诊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多模态数据采集和深度挖掘,通过绘制个人画像和成长轨迹,帮助教师精准掌握自身的能力特质,进而精准化提升。依据人工智能的诊断报告,教师可以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促进师德水平的提升。
人工智能的介入,不仅革新了师德评价的传统框架,而且赋予了师德评价全面化、精确化、高效化的新特征。通过对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深入变革,人工智能增强了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敏感度,并且促进师德评价的内在化发展,这种技术驱动的方法为教师师德的持续自我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有助于构建一个既符合职业道德又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数智时代,人工智能不仅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了我们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最佳伙伴。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卿素兰,高慧斌,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四[J].教育研究,2022,43(04):4-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3]钟丽君.关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J ] .世纪桥,2009(23):101-102.
[4]糜海波.师德评价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出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7,33(04):109-116+124.
[5]任胜洪,林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师风的政策演进、特征及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2020(06):1-9.
[6]彭海雄,王小花.新时代高职教育类专业教师师德评价的困境与改进策略研究[J].教育视界,2024,(08):75-79.
[7]徐新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伦理审视与考核评价研究[J].江苏高教,2019,(09):88-92.
[8]张庆.中小学师德评价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西藏教育,2023(08):16-19.
[9]糜海波.师德评价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出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7,33(04):109-116+124.
[10]吕雪.数字化赋能高职师德评价的价值意蕴、时代转向、反拨机制[J].教育科学论坛,2024,(06):39-44.
[11]炕留一,叶海智,张瑾,等. 基于多维数据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4):68-77.
[12]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人工智能促发展,教育帮扶谱新篇[OL]http://cte.scnu.edu.cn/a/20201110/188.html.
[13]徐新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伦理审视与考核评价研究[J].江苏高教,2019,(09):88-92.
[14]吕雪.数字化赋能高职师德评价的价值意蕴、时代转向、反拨机制 [J].教育科学论坛,2024,(06):39-44.
[15]刘卫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对策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90-92.
[16]鲁圆圆,陈增照,陈荣,等.智能技术助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应用框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2):76-84.
[17]骆祖莹,张丹慧.课堂教学自动评价及其初步研究成果[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8):38-44.
[18]林峰.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0(01):79-83.
[19]袁周南.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依据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8):94-99.
[20]贾玉叶.人工智能助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意义与路径[C]//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四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一).滁州学院人事处,2022:6.
[21]牛天娇,马晓玲.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必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8):108-111.
[22]肖菊梅,周婷.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情感力及其养成[J].教学与管理,2022(12):14-17.
[23]肖菊梅,周婷.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情感力及其养成[J].教学与管理,2022(12):14-17.
[24]鲁圆圆,陈增照,陈荣,等.智能技术助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应用框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2):76-84.
[25]Hu X.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llege teachers morality considering intelligent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data mining algorithm[J].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3,37(1), e2186413:859-881.
[26]徐镇凯,温勇兵,魏博文,等.基于大数据多层变权云计算的高校工科教师授课质量综合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6(09):93-96.
[27]孙众,吕恺悦,骆力明,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15-23.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