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

2024-07-12 19:39冉亚辉王思涵
中小学德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家国中华文化爱国主义

冉亚辉 王思涵

摘 要 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学校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注重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个体的“小我”与“大家”融为命运共同体,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基因;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6-0022-03

①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23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专题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批准号:YJG23306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2022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美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批准号:22SKSZ076)成果之一。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学校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注重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个体的“小我”与“大家”融为命运共同体,进而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的本体溯源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涵育青少年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2]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家国情怀培育的质量和方向,基本决定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是个体对国家基于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而产生的情感、认同和追求。家国情怀既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信仰,对于民族凝聚、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价值。家国情怀培育的重点,是让青少年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在内心深处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情感上认同中国是自己的祖国,在认知上认同中国是自己的根。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质量,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深度和持久性。如果缺失家国情怀,即使一个人在法律层面是中国公民,但在心理倾向上则可能是一个“外国人”,在内心深处不会对中国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对中国的爱国主义。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3]高质量和系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坚实精神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生生不息,一贯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承担着推进国家统一和确保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要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教育,把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铸牢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基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重点传承学生中华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在知识基础、价值倾向和情感精神上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表征

家国同构是中华民族治理国家的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5]家与国都是家,国为大家,家为小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国共构、家国一体,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表征。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性,通过家国一体建设,实现优良社会建设和国家高质量治理。中国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每个社会个体皆是家庭分子结构中的原子,一切社会关系都需要从家这个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去理解和定位。中国的个体是以家的分子的形式而存在的,这鲜明地有别于个体以原子形式存在的西方社会。中国的家的分子结构指在中国社会中,个体都以家为纽带,多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精神、物质、文化、心理多个层面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家庭存在。[6]这是一种亲情、利益、心理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既是中国人的心灵归宿,也是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国人认为人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这些社会关系都被抽空,人的价值和存在感就被蒸发掉了。[7]要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最为核心的就是认识中国家庭的分子结构。“在东亚文化的中心地区——无论是东北亚还是东南亚,个人都在追求一种群体特性和身份,个人是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分子,而不是从个人身份中得到肯定和认可,个人通过群体成员的身份来寻求安全感和价值。”[8]在中国社会思维中,国家是家庭的扩大,个体既生活在家庭中,也生活在国家中,这是家和国的共同体。这在思维上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9]在中国,每个个体都是属于家和国的,国家、社会、个体三者本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存在。

基于家国同构的思维,中国社会在伦理领域偏向于社群主义伦理。中国社会中将个体与社群视为一体,并在发展中将两者统一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种融两者为一体的思维既能够积极促进社会建设,也能促进个体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重视社会的需求,从而带来两者的健康协调发展。在道德伦理领域,中国社会反对个人主义但尊重个体权利,反对自由主义但尊重自由,反对民粹主义但尊重民主,反对道德价值评价指导思想的多元性但尊重文化的多元性。[10]注重个体与社群的和谐一体,这也是中国社会伦理的重要思维特征,这明显区别于西方伦理思维。西方伦理思维大多将个体与社群相对立,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的社会模式和哲学与西方社会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从来都是而且将继续是一个社群社会……”[11]中国社会将个体与社群视为和谐一体,并将两者统一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家国同构的思维对中国德育影响深远。家与国在德育中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思维和认识上,家即国、国即家。中国个体都处于社会结构关系之中,这种结构关系决定了德育极为强调个体的归属感,强调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亲人等。在任何时候,中国的家都是个体最为温馨的港湾,国家就是中国个体最为稳固的保护者,个体、家庭和国家,在家国同构中融为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国是家的扩展,整个中国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是所有中国人的心灵归宿和情感依托。

三、涵育家国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寻绎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2]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3]新时代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4]学校德育理应把涵育家国情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德育目标从个体延伸到家庭和国家。中国德育对个体道德的定位、对个体道德内容的选择,都是从家国的视角,去选择和决定个体的道德存在和道德发展。具体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选择依据,也是从家国的维度来进行。中国德育中的善恶,离开了以家国为代表的社会,实际内容就会比较空洞。在中国社会中,个体道德强调发展的阶梯性,要求在道德发展中不断扩大个体的道德责任,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与政治本身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结合,在道德发展中是一体结构。两者的关系上,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道德的高阶。在中国社会,政治本身还有其特殊性,能够在更大范围服务国家和社会。在中国社会,道德不能停留于个体的层次,必须升华到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层面,此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个体层面,中国德育强调个体的修身,即正心、诚意、修身。在家庭层面的德育目标上,中国致力于建构健康的家庭德育环境及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既是中国人最初的德育构成,也是其道德伦理基础的雏形,承载着社会个体德育的最初职能。在社会层面,中国德育范式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国家层面,中国德育致力于建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承载着中国德育对国家近代积贫积弱导致的被侵略历史的深刻记忆。在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德育的目标是不断向外向上延展,不会简单地停留于个体道德完善的层次。将家国与个体紧密联系,培育个体的家国情怀,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人是城邦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15],因为在城邦之外,非神即兽。所以中国个体是家国的构成成员,离开家国,个体就成了孤魂野鬼。这种德育方法论,在今天的中国德育中,仍然是一种真理性的构成。家国情怀紧密推进了家与国的同频共振,融通了道德与政治。涵育青少年家国情怀,是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塑造时代责任感的重要路径。

总之,新时代的中国德育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深入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厚植中华文化基因,高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3-10-25(005).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9-210.

[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4,16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6][7]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6-169,12.

[8]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8.

[9][1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7.

[10]冉亚辉,易连云.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一元指导[J].道德与文明,2006(3):39-41.

[11]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M].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9.

[1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6-9.

[13][14]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A]//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50,64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家国中华文化爱国主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家国两相依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