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英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直接关系着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能低于145万字,在阅读中,学生要学会思考和探究,从中汲取知识和精神养料,逐渐获得语感,提升内在素养。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对新课标的落实缺乏成果。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却没有在课内阅读中有效融合,使课内外阅读之间的衔接不当,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受限。实现课内外阅读之间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本文分析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意义及现状,探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措施。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意义
阅读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当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能够在这样的习惯当中寻找到个性化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方法,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从而在有效的衔接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具有以下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缺乏兴趣作为支撑,没有兴趣也就使阅读处于无效的状态,所以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内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借助课内资源拓展课外阅读内容,使学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这既能够保证学生阅读的量,还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的质,使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产生阅读的乐趣,投入到自主性阅读中。
(二)打开学生的思维局限
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部分小学生认为只要将课本上的内容掌握扎实,就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不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滞后,难以得到有效延伸。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思维局限性,使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提高主动性,使思维延伸得更加多样化,使学生的阅读也更具个性化。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语文学科具有育人的教育使命,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其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来完成。在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汲取养料,并通过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这样的品质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思想感染,内化形成品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现状
当前,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选择书籍不科学,阅读量不能得到保证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在阅读中能力发展受限的结果。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不能孤立开来,两者之间应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发展。在对小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问题异常明显。如表1所示,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难以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融合起来。表2也充分展现出了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多数教师并未真正地重视课外阅读,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没有将课外阅读融入课堂。
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措施
语文教师已经关注到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学生在阅读当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融合策略选择方面仍然比较茫然。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策略,让课内外阅读实现互融互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籍,使课内阅读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从内容主题和形式方面与课外阅读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一)利用课内阅读,提高课外阅读兴趣
传统的语文阅读观念在师生之中根深蒂固,以考试内容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几乎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研究考试题目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考试题目的来源,那就是所有的考试内容都应该以新课标内容以及语文学科素养内容为基本依据。题目本身的参考价值有限,而题目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学生的能力发展才最为关键。所以,教师要先明确一项内容,即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障学生能够在有效地阅读中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内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样的方式有很多,如以课文为延伸点为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或者为学生推荐文本中作者的其他作品,设计相应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纳米技术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学生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小学生天生就有一种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激发其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我想去火星玩》《超级侦探的数学脑》《我要飞向蓝天》《白雪公主的血液之谜》等。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纳米技术是如此的奇妙,在未来的世界中,你能想象到我们的世界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请大家来阅读一下《我想去火星玩》这本书,看一看在火星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类科技书籍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又一重要途径。
(二)借助课内阅读,掌握课外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方法的重要性。在课内阅读中,解决文本问题,寻找答案并不是关键所在,最关键的地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探寻未知的答案。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阅读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勇于质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探究的方法以及梳理知识架构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如果学生对小说类的整本书阅读非常感兴趣,那么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并能够将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梳理清晰。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法引导,以此用课内教学指导课外阅读,让课内外阅读实现有效衔接。
例如,在《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找出其中有关父亲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让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并在批注的内容中挖掘出深层的内涵,借此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比如,“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这段动作描写就形象地刻画出了父亲在恶劣的天气下仍然艰难前行的画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人物分析方法。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如《瓦嘉达的自行车》《大林和小林》等。在阅读这些课外书籍时,学生可以利用课内的人物分析方法探寻出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够以此提升自我的阅读素养。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课内帮助学生养成梳理文本结构信息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父爱之舟》这篇文章划分段落。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又以梦境结束,结构逻辑非常清晰,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使其从书籍的整个行文脉络入手,而不应将整本书阅读肢解开来,从而使课内外阅读实现有效衔接。
(三)巧借课外阅读,探寻课内阅读思想
语文教材的设定是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断发展为前提的,所以教材中选择了一些名著的阅读片段,这些阅读片段充分展现出了文学素养的各项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这些名著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在语言、文化、思维、审美等方面,会有很多突出的问题呈现出来,这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课外阅读内容融入课内,让名著不再陌生,也让课文内容不再具有片段性特征,进而利用整本书阅读来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目标,让学生能够用全面的思想来看待名著,并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素养。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整体性阅读中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分析雨来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雨来的塑像,提出问题:“为什么给一个孩子塑像?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吗?”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七个完整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尝试自主梳理情节,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探寻雨来的人物形象,同时边阅读边批注。
整本书阅读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设计12天的阅读时间。第1天,教师为学生展示导读课程,帮助学生梳理情节。第2到7天,让学生持续阅读,了解主要内容。第8天,让学生在阅读中交流,根据教师绘制的表格来展示人物图谱,感受雨来的人物形象,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验到人文的魅力。第9到11天,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温印象深刻的故事并完成阅读任务单。第12天的时候,教师开展读后分享交流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细节描写中再一次感受雨来的形象,并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交流,从而凸显出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和实效性。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无形中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对课内文本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四)利用课内阅读,拓宽课外阅读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在书籍中探寻到生活的真谛,在书籍中寻找到自己心灵的依托,并使书本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强有力支撑。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在选择书籍方面存在困惑,同时,缺乏一定的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课内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将课外阅读的内容带到课内,以课外阅读的方式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并为学生推荐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使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投入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在选择相关阅读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立足学情,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为学生推荐有效作品。
例如,在阅读《松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松鼠的相关信息,学生非常感兴趣,在阅读的时候投入更多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类似的书籍,如《昆虫记》,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使其在了解昆虫世界的同时,掌握说明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沈石溪动物系列小说,《我们一起走,迪克》《警犬,拉拉》《睡蟒边的雪兔》《老虎,哈雷》等。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一些阅读指导,如按照“自读——初探——深读——共议——表达”五个步骤展开阅读活动,使学生高效阅读,更加积极地探寻阅读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衔接的实施策略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同等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内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形成自我阅读的能力,产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且获得阅读的实效。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发课内外阅读兴趣、探究课内外阅读内容、推荐课外阅读内容以及指导阅读方法等方面展开系列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