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建中“音地关系五论”评析

2024-07-12 06:23朱洁琼孟凡玉
人民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研究

朱洁琼 孟凡玉

乔建中先生在《乔建中文集》“自序”中把他的五篇重要研究论文归纳为“音地关系五论”(下文简称“五论”),这五篇论文依次为《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中国音乐(学) 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刍议》《音乐地理学发凡》。这五篇论文是乔建中先生几十年音乐学术研究的精髓领域之一,在学界影响深远,提出了“音地关系”“土地与歌”等一系列学术命题,开音乐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之先河,为完善音乐学的学科建构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音地关系五论”的基本内容

(一)肇始:音地关系

“五论”始于音地关系的探讨,从《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①开始。这是“五论”中写作最早的一篇,该文第一次从学科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是学界第一篇系统阐述“音乐地理学”的专论文章。该文以“音地关系”为着眼点,从“中国民间音乐中的地理因素”“表层关系——环境对民歌体裁的选择”“深层关系——地理因素所造成的民间音乐风格区”“储存关系——作为保护传统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四个层面对民间音乐分布的音乐地理学规律作了深入、系统探讨。

乔建中先生在该文中提出“音地关系”这个命题,“把一定文化区(圈)中民间音乐的空间分布状态同它所赖以形成、传播的地理环境联为一体,进行多种角度的考察,从而找到两者间的诸多联系”。音地之间的联系既体现在作品中,又体现在音乐行为的主体——人的身上,以“人”为研究导向中介,形成“地理环境影响人,人影响民间音乐”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深化:音乐文化分区

经过大约十年的时间沉淀,“五论”中的第二篇论文《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②是该领域研究的继续与深化, 是继民歌色彩区研究之后,作者进一步拓展到音乐文化分区的升华。乔建中先生从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地理背景、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古代文化背景、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语言背景三个方面,对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作了深入探讨,把地理、历史、语言置于特别重要的位置来考虑音乐文化分区问题,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把握。

在该文中, 作者细致分析了中国的河流山川、平原高原等地理形态分布与民间音乐类型的相互关系, 指出中国的地貌格局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流传、分布、发展所产生的长期或潜、或显的影响。他还特别指出:对音乐文化的分布流传格局地理环境中的各类因素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特别是山和水二者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阻挡和分割的作用,江河水流常常扮演“文化通道”的角色。作者还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系统分析了上古时期新石器晚期中国形成的八个“氏族文化中心”以及后世受政治中心影响而形成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百越文化及中原文化等九个传统文化区,指出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区与因山水因素而形成的自然地理区划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还结合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语言的方言“地图” 与音乐地理区划之间的相关关系后提出了中国音乐诸区的划分方法乃至“区界”大体上是同地理、语言、古代文化区相迭合,是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积累、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厚博大、丰富多样的中国音乐文化是地脉、文脉、语脉共生共存、相互影响、传承不息的重要论断。

《中国音乐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刍议》③是上文的延展,该文借鉴苏秉琦等考古学界学者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理论,对建立中国音乐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学术基础、如何建立中国音乐学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系统、“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对推进新世纪音乐研究的意义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旨归:音乐地理学

该系列论文突出的贡献是形成音乐地理学研究理论,从“五论”第一篇首倡音乐地理学,到《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和《音乐地理学发凡》,最终实现音乐地理学学科基础构建目标。

《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④,作者从“文化—地理—人”以及“音—地—人”的关系出发,并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空间分布的认识,初步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音乐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中国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中国幅员广大、地貌多样复杂,地理地貌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基本环境。中国传统音乐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依存关系,音乐风格色彩的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北方草原与“长调”和马头琴音乐、西北高原与西北山歌、西南高原与西南山歌、长江流域稻种区与“田歌”、戏曲声腔的地理分布等,都是十分鲜活的例证。作者还提出搜集整理有关历史文献、研究中国各种传统音乐的地理分布资料并逐一绘制出它们的空间分布“地图”等学科建设构思,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先期的理论储备。

《音乐地理学发凡》⑤是“五论”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经过15 年的实践、思考与总结,最终建构出系统、清晰的音乐地理学的学科架构,也是音乐地理学正式被纳入音乐学学科体系并进入高等教育教材体系的重要成果。

二、“音地关系五论”在学界的应用

乔建中是我国音乐地理学学科的主要推动者、缔造者。正如蔡际洲在《乔建中与中国音乐地理学》一文中所说:“乔建中先生是我国最早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在此领域持续耕耘并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学者。”⑥

“音乐地理学”较好地融会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和西方音乐理论的精华,概念提出之后,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期刊网检索结果显示,近二十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使用“音乐地理学”一词的文献达912 篇, 其中期刊论文610篇, 博士学位论文38篇,硕士学位论文258 篇,图书6部等。

在引用这些文献的论文中, 有不少都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论文, 在学科建构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论文还对乔建中先生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评价。比如“自1987年出版《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以来,乔建中先生继续在中国音乐地理学这一学术领域作不断深人的探讨, 相继发表了《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等论文。……这是从最基本的地理、历史古代文化和语言方言方音来论述音乐文化区的生成因素的。”⑦“苗晶、乔建中1985年出版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书,以及乔建中1990 年发表的《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一文和1998年发表的《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一文,不仅弥补了忽视地理环境要素的不足, 而且还补充了音乐文化区域历史文化成因的分析, 使这一研究领域具有了更为明确的音乐地理学特征。”⑧“有关音乐地理学的研究,在乔建中先生的学术成果中占有重要地位,可用如下三个‘第一来简要表述:第一批开创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的学者……第一部对全国(汉族)民歌进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学术专著……第一次从学科理论的高度提出建立中国音乐地理学问题。”⑨从这些学者的高度评价中可见上述学术成果在学界影响之一斑。

从以上数据来看,“五论” 的学术影响力不仅在音乐研究领域,甚至还影响到人文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成为充满活力的一个学术领域,其研究意义主要特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建设意义。“五论”建构了音乐地理学研究理论体系,为该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音乐地理学方兴未艾,充满生机,这和乔建中先生“五论”的推动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五论”以及学界同道、追随者的一批成果共同构筑的学术景观。第二,音乐观意义。“五论” 的音乐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也深得民族音乐学“文化中的音乐研究”之精髓, 研究理念在中国传统哲学观、音乐观基础上,融合国际民族音乐学理论前沿。第三,方法论意义。“五论” 把音乐置于其文化脉络之中进行综合研究,和古今人文、地理打通,接通音乐与人文地理的密切关系,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天-地-人”三位一体,综合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意义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论的弘扬与发展。

三、“音地关系五论”的学术情结与人格渊源

“音地关系五论”是乔建中先生在前期的硕士论文《汉族山歌研究》、专著《论汉族民歌色彩区》以及陕北信天游研究、西北花儿研究等学术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承音地关系,下启音乐地理学,成为建构音乐地理学建设的关键成果。

(一)“五论”这组成果的产生,源于乔建中先生自强不息的君子品德。乔老师在《乔建中文集》自序以“从四十岁开始”为标题,四十岁开始,经过四十多年孜孜矻矻的学术求索,终成一代宗师,算是大器晚成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五论”这组成果产生的另一个基础源于作者无比深厚的黄土地情结。乔老师出生在陕北榆林,对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生活积累和前期的学术成果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土地与歌、民歌色彩区、音地关系,无不浸透着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三)“五论”这组成果产生的又一个基础源于作者博大的仁爱之心。大地的品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厚德载物”, 和大地关联密切的是宽厚的胸怀,作为11个兄弟姐妹的长兄, 乔老师养成了宽厚的仁爱之心。“思仁斋”的斋号也透露出他同样的人格信息,“仁者爱人”,宽厚的胸襟,恰与地德相合,博大的仁爱之心加上对黄土地的深厚情感, 是孕育“土地与歌”“音地关系”“音- 地- 人”学术命题的原初动力之一。

阅读乔建中先生的学术文论,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这不仅体现在论文里,也体现在他频繁使用的30年、50年、100年、一个世纪、千年等这样的大跨度的时间概念之中,这反映了作者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音乐学与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不仅体现了乔建中先生浓厚的土地情结,事实上也是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的学术之花。

朱洁琼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

孟凡玉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