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身心发展,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稳定构成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急需系统地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以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样需求。通过分析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需求和现有辅导资源,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构建和完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思路;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065-04
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焦虑、抑郁、自我认知困扰等问题亟须高效、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干预和疏导。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专业人员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探索和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建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可以更好地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更重要的是,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还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在问题发生前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概念
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核心在于其“二级”定位。这一层级的设定意味着辅导站不再单独作为主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而是作为学校心理中心的补充和延伸。在这一层面上,它更注重于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预防工作以及对轻微心理问题的初步干预,这种设计体现了对心理健康问题层次化、多元化处理的理解与重视。
第一,服务定位。二级辅导站在服务上的定位体现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性的深入理解,它所针对的是广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那些对心理问题有初步认识、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轻度心理咨询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基础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提早识别并有效应对可能的心理问题。
第二,功能多样性。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功能设计上,强调多样性和实用性,除了基础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外,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素质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体系。
第三,教育与预防并重。相较于心理诊所等机构,二级心理辅助站并不具备强大的心理治疗力量,更多的是透过心理健康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起到预防与教育的作用,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唤醒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之于高职院校的关键价值
(一)推动育人工作的深度下沉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一种创新的学生心理工作平台,其定位在于深入学院层级,直接服务学生群体。在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和学院的直接管理下,该平台致力于开展精准而全面的学生心理工作,涵盖了心理疏导、实践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直接和贴近的心理支持环境,以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1]。
具体而言,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联系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挑战。这种个性化的疏导方式,不仅涵盖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基础心理领域,还包括学习心理和压力应对等更加专业化的领域。除此之外,二级心理辅导站可以组织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集交流与学习于一体的平台,以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二级”定位,心理辅导站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相较于“中心”机构更加灵活的定位,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联合学院内的多种资源,构建高效、多元的学生工作队伍[2]。这支队伍不仅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还拥有多样化的结构,能够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有效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心理危机管理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该平台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危机专题培训,而且能够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将培训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对师生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且有针对性的解读[3]。这样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全院师生心理危机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还增强了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二级心理辅导站将日常的心理咨询、沙龙讲座等活动与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位关怀。综合性极强的处理方式,使学院能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阶段加以发现和预警,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大大减少了可能发生的恶性事件,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平台,学校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和应对由某校内事件、某社会事件引发的“规模性”心理危机,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三)推动双级心理工作的协同落实
强化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多重重要意义,尤其在减轻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担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该站的存在不仅在心理疏导、危机管理和宣传教育实践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推动着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向更加专注于学生心理发展性辅导和普适性教育的转变[4]。这一转变有利于拓展心理育人工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更广泛的正面影响。
与此同时,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得益于其对所在院系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其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心理育人工作深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使心理支持服务更加贴合学生的具体需求。这种深入一线的工作方式,使心理教育和辅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成长需求,从而大幅提高心理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级心理辅导站超越了仅作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枢纽的角色,它成为学校心理服务向基层延伸的关键桥梁,不仅能够有效传递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方针,还能够及时搜集并上报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需求,为学校决策层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5]。双向沟通模式的建立确保学生服务工作的有效执行,加深了学校与学生情感的连接,对营造充满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院校两级心理工作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共进,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种协同工作不仅优化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还增强了心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学校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各种心理健康挑战,确保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支持与引导,从而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和完善,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够均衡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环境中,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与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局面,这背后反映出各学院在资源配置、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上的差异。一方面,某些学院由于学生人数较少,选择不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而是直接通过心理工作负责教师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协作。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源,但可能忽视了心理服务个性化和即时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学院面临场地和资源限制,如空间不足、资金紧张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心理辅导站的成立和运行。
学院领导层对心理辅导站的重视程度及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也成为影响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关键因素。一些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得到了积极建设和有效运作,通过各类心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6]。然而,在某些学院虽然建有二级心理辅导站,但在心理疏导、文化宣传、危机预防等方面实际工作开展不足,使这些辅导站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还有个别学院未能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从而缺乏系统化的、连贯的心理工作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团队呈现出多元化的构成,主要包括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宿舍长多方主体。然而,大多数团队成员既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也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仅接受了简短培训后便投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服务工作中。这导致心理辅导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并且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危机预防和干预等领域出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时,由于缺乏深入的专业培训,许多心理工作者应对危机的经验能力显得不足。
这种现状不仅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辅导站工作队伍在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上的局限性,而且揭示了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重视不足。理想条件下,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人员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及时识别和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妥善维护。因此,必须提升心理辅导站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一套全面、高效的心理问题发现与干预机制,这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至关重要。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二级心理辅导中心均已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然而许多机制仅停留于理论阶段,未能转化为实践操作。某些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简单模仿其他院校的模式,未能充分考虑本院的独特性及学生的职业特征,导致这些机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即便一些相对完善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尽管理论上能够为其他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监管松懈、评价不足、评价缺乏客观性等难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系统执行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了心理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另外,部分高校在推进心理辅导中心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归纳经验,适时修订并完善相关制度,导致体制发展滞后,制约了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及发展进程。
总体来看,二级心理辅导站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其现行的工作制度和执行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监督和考核不严格、制度更新滞后等方面。为了提高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深入分析和评估现有制度的有效性,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加强监督和考核机制,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如此才可以有效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设备缺口较大
当前形势下,某些职业学校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存在有名无实的问题,仅有形式上的设置,难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心理沙龙等活动,导致心理服务工作无法持续开展。尽管我国部分高校设有专用的心理教育教学空间,但在空间布局、设备配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少科学规划。特别是在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时,简陋的场地无法满足安全、隐私、隔音、舒适等基本要求,限制了教育心理学效应的充分发挥。此外,由于经费限制,部分基层学校的心理相关活动只能简化开展,导致育人效能低下,进而抑制了其创新性发展。目前,高校德育经费的短缺已成为德育工作深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高职院校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路径
(一)推动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均衡发展
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关键在于重视各学院间的平衡发展,并积极探索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创新策略和针对性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实施“一帮一”结对子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即让建设有较为成熟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院校与那些尚待完善的学院结成对子,形成互助合作关系。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分享先进的工作经验,而且能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硬件资源,促进学院间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业务的交流与发展。此外,高职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竞赛等方式,展示各自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评选出的标杆示范学院,能够形成引领作用,激发更多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新渠道,打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工作思路。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游戏、线上论坛、微课堂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生动、有效,从而全面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水平和实际效果。
(二)完成心理辅导站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
在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工作人员的培训应基于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分类、分期的方式进行。例如,对直接参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组织与学生心理工作相关的理论学习,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践个案进行讨论,强调保护学生隐私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对于深入学生群体的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开展有效的朋辈心理自助互助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在不影响学生自我成长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朋辈心理实践活动。
作为心理辅导站的关键推动力量,心理联络员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应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相应的工作经验,以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组建并管理工作团队,以及统筹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此外,通过对心理专业人员工作的定量评估,强化流程管理,并实施奖励机制,可以吸引更多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心理咨询团队。这种奖励制度既可确保他们的努力得到适当的回报,也能鼓励他们更加专注于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构建心理辅导站长效化工作机制
为了有效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将其发展与年终绩效考核、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等关键因素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做法,该方法不仅能够确保心理辅导站建设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还有助于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在考虑各学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奖励机制,确保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和运作得到实质性的支持和认可。
此外,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在心理咨询、危机预防干预、心理文化宣传等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吸纳新的情况、掌握新的趋势、了解新的问题,从而不断思考和创新方法,建立并逐渐完善相关制度。持续动态的更新及完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心理辅导站工作的有效性,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从事心理工作人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四)持续完善心理辅导站的设备条件
为了保障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有效性,其环境需确保足够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以此消除学生的顾虑,为心理辅导、危机预防及干预等敏感性工作提供恰当的场所。在此背景下,校级与院级的财政整合和资源调配显得尤为重要,需对预算和支出策略进行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在条件许可下,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为心理辅导站的构建和日常运作提供资金支持。建议在每年的预算规划初期,将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作为优先支持项目,并提供专门的财政保障。这不仅保障了心理辅导站的顺畅运行,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发展。这样的财政支援,为建立具有独特特色和亮点的心理健康品牌工作奠定了基础,进而不断提高心理育人服务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此举对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确立了心理健康工作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福祉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结束语
在推进高职院校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着眼于解决当前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学业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以确保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能够真正达到其设立的目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职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玲.高职院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某高职院校为例[J].畅谈,2023(11):56-58.
[2]王涛.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与实践: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财贸学院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8):154-155.
[3]洪凤,汤倩.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73-75.
[4]李梦.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研究[J].新丝路,2023(15):244-246.
[5]王超.学生公寓在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中的重要意义[J].长江丛刊,2021(14):109-110.
[6]曾小娟.基于高职院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心理育人功能发挥的路径实践:“互联聆心”特色成长辅导室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2(46):190-192.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22年全区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路径探索”(项目编号:NXSZ2022043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玉娇(1990—),女,汉族,宁夏银川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