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

2024-07-12 12:31习晨李华锋
新农民 2024年18期
关键词: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习晨 李华锋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结合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服务乡村特色产业的实践,深入分析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协同帮扶体系、优化专业布局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1]。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高,与乡村产业相互耦合、共生互依,先天具有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巨大优势,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技术技能积累转化、促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如何响应时代召唤,主动寻求乡村产业振兴与学院发展的结合点,是亟待探索的重大现实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茂农林职院)为例,分析其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经验做法及问题症结,并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适应性”。

1 广茂农职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经验做法

广茂农林职院地处广东省农业大市茂名。近年来,茂名围绕荔枝、龙眼、化橘红等乡土优势资源,全产业链打造“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等若干个百亿特色产业,探索一条可借鉴复制、多业相互支撑的产业振兴茂名路径。作为一所农业类院校,广茂农职院深扎于茂名深厚的农业产业根基,打好人才科技牌,助力茂名特色产业发展。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上,学院总结出“1+7+3”的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模式,即以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为总目标,围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七大地方特色产业,搭建以人才培养为保障、科技创新为引擎、服务基层实践为路径的“三位一体”乡村特色产业振兴平台。

1.1 培养“三农”人才,强化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人才保障

学院紧紧围绕“以农为本”的核心理念,将专业群建在区域农业产业链上,对接发展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食品智能加工技术3个专业群,配套建设电子商务、工业机器人2个专业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同时,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耕读文化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每学期带领学生深入一线开展“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将课堂铺展在茂名的广袤乡村,增强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使命担当;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要求,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建立起“学校+企业+农户+在校生”的互动链条;成立智能机器人、智慧农业等多家产业学院,推动企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大局,在产销合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互帮互促。

1.2 强化科技支撑,点燃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引擎

学院重点围绕茂名特色产业进行科技攻关,获批成立茂名市果树产业工程、茂名市动物疫病预防及监测工程、茂名市食品工程3个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3个中心的作用,推进技术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培训服务;承担《茂名市荔枝新品种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分析》《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应用研究》《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对罗非鱼的生长及肌肉品质影响研究》等省市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制定荔枝、龙眼、沉香等林果林药相关技术标准

19项;推广罗非鱼池塘套养罗氏沼虾模式,使每亩池塘产出约100 kg罗氏沼虾,增收约4 000元/667 m2;组建预制菜开发团队,成立预制菜研究院,与政企合作开展三黄鸡和扣肉预制菜项目、脆肉罗非鱼预制菜产品研发项目,推动茂名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1.3 坚持服务导向,构建乡村特色产业服务矩阵

1.3.1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对接广东省政府“百千万工程”,制定和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战略方案,要求10个基层党支部对接10村委,100个老师团队联系100个自然村(企业),1 000个学生团队服务1 000家农户(企业),培训10 000名新型农民,通过党建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学院已与化州平定、信宜钱排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茂名名园农业有限公司、高州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授予了25家企业和村支部产学研基地牌和科技驿站牌。

1.3.2 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学院先后派出24名省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20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1名驻镇帮扶镇村工作队队员下乡开展帮扶工作,累计参与帮扶500多次,投入专项资金近200万元,服务带动农户600多户,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33个,引进新品种9种,推广新技术7个,为当地引进项目5个,帮助受援对象增收300多万元。

1.3.3 积极开展乡村人才培训

依托内设的“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基地”“广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承担茂名市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培训。2018年

以来,共举办培训93期,培训学员39 192人次,为茂名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充足人才。

1.3.4 打造学生直播带货团队

为带动茂名特色农产品的销量,组建了45支大学生直播带货团队。直播团队先后参与了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千名学生直播、助荔打Call”“茂名市十万电商卖荔枝”等10余次电商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次超40万,为20多个企业及村镇带来了超60万元的订单,撬动茂名特色农产品线上渠道资源。

2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2.1 协同主体联合较为松散

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包括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在内的多方主体协同开展。但回归实践,目前职业教育与其他主体间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跨界协作和联动松散[2],具体表现在:各方在运行中的定位和分工不清晰[3];各方的利益关切点没有得到很好保障,自主参与度不高。因此亟待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振兴帮扶力量的协同结构。

2.2 专业布局存在困境

乡村产业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4]。产业融合需要培养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而当前专业布局与现代农业产业内涵发展互嵌不深[5],加之部分职业院校对传统农林专业的“提档升级”不够迅速,因此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侧存在矛盾。例如装备制造大类仍然以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为主,仅少数农业类院校开设有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农林牧渔大类仍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较少关注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的需求。

2.3 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当前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中,培养目标定位窄化,忽视对学生岗位通用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虽然不少涉农高职院校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三农”事业,但并没有找到培育农业职业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很多学生“懂农”却不“爱农”,缺乏服务“三农”的行动自觉[5]。因此,虽然近年来在政策激励下,高职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规模有所增加[6],但流向农村与城市的数量仍呈现两极化态势,乡村产业振兴面临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的困境。

3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优化

3.1 构建协同帮扶体系

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因此明确各主体的功能定位,理顺各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形成协同帮扶合力,发挥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牵引作用。一方面,要构建“责任清晰、目标明确、激励导向”的多元主体协同框架[3]。一是要建立起逐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将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目标逐步分解成多个层级的子目标,并确保各级目标的同一性。以目标为导向,形成协同合作的基础。二是要制定清晰明确的责任机制。明确各方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和职责,如政府作为主导者和决策者,发挥引导、监管作用;企业作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并将技术转化为商品;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教育者,具有培养人才和研发的功能。根据各方角色和功能定位,划分各项子目标,并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任务清单。三是要构建协同帮扶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立体信息服务平台,为各方提供政策解读、技术咨询服务及合作资源。四是要建立协同帮扶激励和评估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资源支持等方式,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及时对各方参与帮扶的情况进行评估,以进一步完善协同帮扶体系。另一方面,要打造“有机联动、深度融通、优势互补”的多元主体协同平台。职业院校可以与科学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合作,建设一批以服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促进产教融合科研转化、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开设校外实训实践为主的乡村“产学研游”示范基地,以及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培训、决策咨询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服务基地等,形成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

3.2 优化专业布局和建设

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要突出地方农业产业特色。以广东省为例,珠三角、粤西、粤东等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各有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充分发掘地方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当地乡村产业链布局特色专业集群,并根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及时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招生数量。高职院校还要根据农业新技术变革和农业新业态、新场景的需要,对传统涉农专业进行“提档升级”,动态增设“农村会计”“农村电子商务”“生态农业技术”等新兴涉农专业,通过新型农业人才的精准供给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同时针对非涉农专业进行课程内容的“涉农化”改造,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如在电子商务、广告策划与营销等专业中,融入农村电商、农产品销售和包装等课程内容;在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景观等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靶向性。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变革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鼓励校企双方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班培养等模式开展人才联合培养[7],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

质+岗位能力”的知识与能力发展体系,促进涉农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岗位的有效耦合。二是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高职院校应针对涉农专业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农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改革创新路径,到“三农”一线、田间地头讲授思政课,将农业“绿元素”融入思政课“红课堂”。三是建立专创融合实践平台。联合政企打造农业双创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农业众创空间”[8],组建由专家教授、行业导师、技术工匠等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开发针对乡村产业升级的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为在校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讯、项目指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服务,激发返乡创业思路,逐步改变学生流向城市的就业趋势。

4结语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应顺应当前乡村产业发展态势,明确自身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角色功能,制定好协同帮扶机制和体系,联合多方主体协同发力;了解乡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竞争力,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更充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赋能。

参考文献

[1] 赵琳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不能缺位[N].中国产经新闻,2021-02-27(001).

[2] 周永平,杨和平,沈军.乡村振兴与协同治理:职业教育“CCEFG”联动共生模式的探索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14-20.

[3] 瞿晓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与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59-64.

[4] 田真平,高鹏.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困境和服务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1(9):5-10.

[5] 卢会翔,刘义兵.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表征、逻辑转向与未来图景——以重庆市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3(21):28-35.

[6] 廖曼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7] 劳赐铭.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59-65.

[8] 张孝宇,马莹,马佳.我国农业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与困境剖析——基于京沪苏鄂四地的实地调研[J].科技管理研究,2020(4):40-47.

猜你喜欢
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牧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齐齐哈尔市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产业转型的乡村旅游花卉景观营造原则探讨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