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2024-07-12 12:31张媛
新农民 2024年1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

张媛

摘要:乡村公共管理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优化乡村发展环境,提升农民获得感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工作存在人才短缺和素质低下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对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素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重的任务,迫切需要更多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1-2]。另一方面,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整体素质偏低,还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核心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通过综合政策与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农村社会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4]。(1)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多元化、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政府要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参与到乡村经济建设中来,培育新的农村经营主体,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2)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基础设施是重中之重。加强农村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要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乡距离,方便农村物流与农民出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3)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推进“依法治村”与“德治”有机结合,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4)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项目,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好农村生态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目的。

2 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匮乏,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数量少、教师少、教学设备差,农村学生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从而影响其学习与成长[5]。与农村公共管理有关的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缺少专门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使得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专业性,不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领域的需要,农村公共管理人员难以胜任复杂的公共管理任务,这也成为农村公共管理事业发展的瓶颈。

2.2 人才流失和人才引进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相对于城市而言比较落后,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都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人才都会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农村公共管理岗位的工作环境相对缺乏吸引力,缺少专业培训与发展的机会,也是造成农村公共管理岗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6-7]。农村人才流失造成乡村公共管理“空心化”“素质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此外,由于人才引进不足,农村公共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缺少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支持,制约着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2.3 培养模式单一

由于目前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教育体系,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优质教育资源与师资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也制约着农村公共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8-9]。这一问题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单一的培训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村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与适切性下降,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渠道单一、教学方式创新不足,导致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其工作适应性与适应性,制约着乡村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最后,单一的培训模式也制约着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的结构与层次发展,造成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制约着农村公共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化建设。

2.4 培养内容不够贴近实际需求

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培养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培训机构不了解农村实际,缺乏对农村公共管理实践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致使培养内容不能适应农村实际需要。部分院校缺乏对乡村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与实践特征的挖掘,未能准确把握乡村公共管理的核心与热点,导致培养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部分培训机构缺少农村相关教学资源及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农村公共管理实践机会,导致培养内容的贴近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与实践需求脱节,导致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缺乏理论与实践能力,不能适应复杂多样的农村公共管理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培养出来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10]。另外,与实际需求脱节,容易造成人才浪费现象,部分大学生不能胜任农村公共管理工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因此,要想解决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调整培养内容,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与能力。

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3.1 深化农村实践教育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农村实践教育是培养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参与村民自治,参与社区建设,感受乡村发展的真实状况。这样的实践性教育,既能使学生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乡村实践教育中,同学们能够对乡村公共管理的现实需要与挑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与热情。学校可通过组织实习、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组织、村务公开、农村产业发展项目等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对农村发展现状及政策措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体会到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复杂多样。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乡村发展,为村民服务,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好地适应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需求,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3.2 拓展多元化培养途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拓展多元化培养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化的培养途径包括实地调研、农村调查、社区服务等,让学生深入到农村一线,亲身感受和体验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例如,学生可深入乡村,与农民沟通,了解农民的生活条件、就业需求、产业发展等;或参加农村建设工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精神。同时,学校要加强课程设置,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实践元素,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开设农村公共管理实习课程,利用实际案例和情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治理模拟工程,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变能力。通过强化课程设置,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动手能力,更能适应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

3.3 建立引进人才机制

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引进优秀人才。(1)政府可制定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对具有较高层次和较高层次的农村公共管理人员,可提供较好的薪酬、职称晋升和住房补贴;对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可给予岗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奖励;对在农村公共管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给予表彰奖励和事业发展扶持。只有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满足各类人才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2)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人才引进搭建渠道、平台;政府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以提高农村公共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为引进人才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等活动,促进引进人才与地方管理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提高乡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水平。(3)建立健全的奖励评定机制和监督制度。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奖励评估机构或委员会,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保证奖励政策的公正性。评价机构应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大对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与讲解,使更多的人才了解人才引进政策的内容、条件,增强政策的知晓度、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奖励评估体系与监督体系,是人才引进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引进人才机制,可以为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公共管理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探究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化农村实践教育、拓展多元化培养途径、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强化实践导向的教学内容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乡村振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为促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助力。

参考文献

[1] 王孜琪.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6):285-287.

[2] 宋乡圆,张中泰.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9):137-139.

[3] 封欣伶.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浅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2(18):21-23.

[4] 师凡.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问题浅析[J].活力,2023(11):139-142.

[5] 熊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4):142-144.

[6] 李娟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文化人才培育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82-85.

[7] 马晓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优化建议[J].农村实用技术,2023(11):71-72.

[8] 单林林,李文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优化建议[J].村委主任,2022(10):128-130.

[9] 吴优.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3(11):75-76.

[10] 侯西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地区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初探[J].区域治理,2021(33):285-286.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