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前滚翻教学中“差异教学工具箱”的实践与初探

2024-07-12 12:36李多
体育教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

李多

摘  要:基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差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本文探索“差异教学工具箱”的构建与实际运用,让“差异教学工具箱”充分发挥出“课前”探知学情、找准目标的作用;激活“课上”查漏补缺、变式学练的效能;服务“课后”满足需求、分层提高的目标。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学前、学时、学后的动态资源,将满足学生差异需求最大化,把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最大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差异需求;因材施教;大面积反馈;变式学练;家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6-0051-04

工具箱,顾名思义,是一种存储工具的容器,包容性强且用途广泛。而“差异教学工具箱”是基于差异教学理念,多功能、多形式、多样态的教学工具的统称。它源于差异教学策略,是服务于策略实施的,是满足学科“教、学、练、赛”等多种差异化需求的,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助力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具有特定的实用性和专业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既要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也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发展中的个性化需求高度关注,也充分表明体育课堂教学应立足学生差异,科学预设、因异而教、因需而变,才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达到艺术的生成。“差异教学工具箱”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该设有与之相应的“工具”。将“差异教学工具箱”带入课堂、带给学生,进一步落实课时目标达成,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收获更多、受益更广。

本文将以小学二年级第2课时的前滚翻教学内容为例,论述“差异教学工具箱”在前滚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本文把这节课中“差异教学工具箱”的构建分为测量工具、预设工具、变式工具和融合工具。

一、测量工具——以“测”摸底,定准目标

测量工具,好比工具箱中的“卷尺”“电笔”,能够帮助教者探析学情,找准在学练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由此可见,新课标高度关注学生的差异化成长和发展,要想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首要工作是摸清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定准目标,立足实际,攻克重难点。

本文将这节课的测量工具设定为《前滚翻教学前测卡》(表1),教者结合前滚翻教学的相关理论认知、技能掌握、实际学练等方面,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在课前对学生开展调查,为分析学情、定准目标、设置学练环节提供数据支持。本节课的前测内容与数据分析如下。

(一)前测题1

本题只有两名学生出错,均选择了双手护住头部。初步推断是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知还存在差异,特别是对动作的重要环节缺少理解。虽然这一题的正确率较高,但只停留于对动作的认知,在实际练习时动作错误的人数可能会因为动作熟练度、内心恐惧等因素而增加。因此,强化“双手撑垫、撑实撑稳”将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二)前测题2

本题错误率最高,有8名学生认为是用头顶部位触碰垫子。初步分析一方面是学生对动作的认知和掌握还不足,另一方面是自身动作存在错误,如低头含胸的动作不到位等。这也是影响翻滚流畅度和安全保障的关键错误。为此,帮助学生加强“低头含胸、下巴贴紧胸口”将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三)前测题3

这一条和前测题2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都与“团身紧”密切相关。初步分析出现该错误动作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翻滚时视觉遮挡所产生的恐惧感。为此,在加强低头含胸、下巴贴紧胸口的基础上,再加上“团身紧”的要求。

(四)前测题4

双脚发力蹬地是翻滚圆滑、流畅的重要动环节。这一题正确率为100%,充分证明学生对于“双脚蹬地起翻”的概念较为清晰,只是在实际练习中完成得还不够充分。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练情况加以关注。为此,将学生“双脚蹬地起翻”预设为动态目标,与“双手撑垫、撑实撑稳”做好衔接。

基于“测量工具”的数据分析,本文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掌握单个前滚翻动作方法,触垫部位准确、团身紧、翻滚圆滑。

2.双手撑实撑稳,双脚发力蹬地,方向正,直线滚翻、动作连贯。

3.克服心理恐惧,勇于挑战自我,并且学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积极参与。

二、预设工具——以实“设”教,学练探异

预设工具,好比工具箱中的“螺丝刀”“扳手”,有平口的,有十字的,也有六角形的,不一样的功能对应解决不一样的问题。《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要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丰富学练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至关重要。要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攻克难题,就要探寻学生差异,并立足差异,找准学生技术动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预设学练工具。

预设工具是设计意图在学练器材、组织形式上的落实,是虚与实的有机结合。本文结合前测数据分析,将这节课的预设工具确定为四个,分别针对四个问题,发挥预设工具因需施教、因异学练的特点,有效帮助学生强化前滚翻技术动作,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升,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此,本节课的预设工具设计如下。

在基础学练时,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教师根据测量工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临场练习中存在的不足,将学生实时重组,形成A、B、C、D四个新组,运用下列预设工具,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同时,教师现场观察学生的学练状况,持续收集学生的差异信息,以此为据,适时调整、变换学生的组别,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预设工具,以此不断完善学生自身的技术动作,也为下一步变式工具的运用做好延伸和铺垫。

【工具A】撑垫有力压扁海绵:重点解决双手支撑不足的问题。

在垫子上将双手支撑的位置各粘贴一块方形块状海绵,引导学生在起翻时双手支撑在海绵上,同时将双手的海绵压扁。能够同时按压的,视为挑战成功。

【工具B】低头下巴夹紧海绵:重点解决低头含胸不够、团身不紧的问题。

学生每人发一块海绵,引导学生在蹲撑准备时低头用下巴夹住海绵,在整个滚翻过程中海绵不脱落,视为挑战成功。

【工具C】含胸头后触碰贴纸:重点解决头部触垫部位不准的问题。

用即时贴在垫子上标记头后触碰的区域,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因有学生存在身材上的差异,故只设区域范围,未设指定触点),在起翻时,低头含胸头后触碰到海绵的,视为挑战成功。

【工具D】教师参与保护帮助或设置坡垫降低难度:重点保护翻滚困难学生的颈部安全,帮助学困生初步完成动作。

对于心理恐惧或翻滚困难的学困生,教师通过设置坡垫降低难度的方式强化其动作要领,加以指导和鼓励。同时还要做好保护与帮助,引导其克服恐惧,战胜困难,体验成功。

三、变式工具——以“变”应“变”,差异发展

变式工具,好比工具箱中的“胶布”“螺丝”“润滑剂”,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根据现状提供最有力、最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华国栋教授在《差异教学论》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正如《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学生是普遍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在学练过程中逐一体现。身为教者,要活用差异这一资源,将差异作为课堂学练的变量,以变应变,才能真正让每一名学生在不同层面收获成功。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练现状,将变式工具分为两类,一是同质分组,因需而练,让练有不足的学生改进完善,获得有针对性的提升;二是异质提高,以赛促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持续攀高,获得有拓展性的体验。为此,本节课的变式工具设计如下。

(一)同质分组,因需而变

根据学生分组学练的情况,梳理每位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找准原因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上述预设工具中A、B、C、D四个组别的调整,去解决学练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正确动作熟练度的强化。

以本节课为例,学生通过学练,已基本解决“低头含胸不够、团身不紧”的问题,但发现“双手支撑不足,不能直线翻滚”的问题较为明显,故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学练现状,现场运用变式工具,由原先的A、B、C、D四个组别调整为A1、A2、A3、C、D五个组别,并将双手支撑不稳、用力不均的学生分入三个A组,进行有针对性地反复强化练习,而极少数头部触垫部位不准的学生和个别需要保护帮助的学生则分入C组和D组,进一步解决学生课堂学练中出现的重点问题。

(二)异质提高,以变促练

面向翻滚圆滑、动作掌握熟练、已达成课时目标的学生,专设E和F两个挑战组别,教师给他们设定相应的挑战性目标进行学练,并根据学练情况,适时组织个人赛、集体赛或动作展示等,让他们的课堂学练更具体验感。

以本节课为例,教师对于进入挑战组的学生,设定了更高一层的挑战性目标——前滚翻后抱膝起立。期初,进入挑战组的学生人数为12人。教师组织开展了体验练习,并实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组织个人挑战赛、小组对抗赛,还适时启用了“技巧小达人”的个人展示。随着学生技术动作的熟练和稳定,原身处A1、A2、A3、C、D五个组别中的学生通过学练,也有部分晋升至挑战组。教师立足现状,实时调控组别,根据人数把A至D组适当调整,转为挑战组,不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体育精神,还让学生在“变”中得到了差异化发展。

四、融合工具——固本强“需”,分层提升

融合工具,好比工具箱中的“强力胶”“保养油”“评价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包容性和保障性,主要起到巩固、强化、保护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提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发扬刻苦学练的精神,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由此可见,新课标理念下融合工具的设计与使用,对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升运动技能、体能、体育品德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要想激活学生持续发展的动能,就要善于运用融合工具,将学练延展,从学校延伸至家庭,从课堂延伸至生活。

融合,既是课上与课后的融合,亦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更是学校与家庭的融合。本文结合学生课堂学练的情况,依据学生技能掌握的差异,立足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并运用了丰富的融合工具。一方面是差异化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帮助学生立足现状,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强化所学动作;另一方面是差异化线上打卡与点评,跟进学生课后锻炼的情况,促进学生转变行为、深度参与。本节课的融合工具使用如下。

(一)差异作业,让“家练”变为常态

当前,体育作业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融合工具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劳逸结合。差异化的体育作业,则更能满足学生课余锻炼的实际需求,立足自身、循序渐进。本节课的差异作业设计如下。

【作业A】动作准确、独立完成。

以挑战性目标为抓手,安排拓展作业——前滚翻后抱膝起立,10次/天。

【作业B】动作基本完成,但不稳定。

以课时目标为基础,安排常规作业——前滚翻基础动作,10次/天。

【作业C】动作掌握不足,完成存在困难。

以安全为底线,有针对性地分项攻克难题,安排辅助作业——超级“变变变”:

(1)变圆圆球(低头含胸团身紧),5次/天;

(2)变弹弹球(双手抱膝、双腿发力蹬地),5次/天;

(3)变跳跳蛙(双手撑垫、双腿蹲跳发力蹬地),5次/天;

(4)变不倒翁(团身紧,体验翻滚圆滑),5次/天。

安全提示:练习前,须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将头、颈、肩等部位活动到位。同时身着便于运动的服装,摘去发箍、发夹、眼镜等。练习时,要请家长在旁做好保护。

(二)线上反馈,让“互动”步入云端

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拓宽了体育教学时空,使课内课外教学互动、校内校外家校联动,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练,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要让学生的课后学练更有效,本节课就运用了融合工具中的“云”技术,把评价反馈和线上挑战融合其中,发挥“杠杆”作用,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体验成功、收获成长。

1.线上点评

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家校联动。由家长将学生居家练习的情况拍成视频上传,教师在平台点击收看,并对学生的学练情况予以逐个点评,给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技术动作,提高技能熟练度。

2.线上挑战

梳理任教班级学生前滚翻动作完成情况,筛选出班级前滚翻“最美动作”“最佳展示”,面向全体进行展示,开启全员线上挑战,既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观摩学习,又能激励学生在比、学、赶、超中享受体育、不断进取,成为更好的自己。

融合工具的设计与运用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要教者充分的思考和智慧的实施,应立足学生实际,因课而设、因人而异、因需而用,只有关注学生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效,让学生受益其中。

五、结语

“差异教学工具箱”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探索,更是基于满足学生差异发展需求的一种美好期许。在差异教学理念指引下,“差异教学工具箱”课前、课上、课后的实践,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思想,尊重差异、正视差异、接受差异,才能让差异真正成为体育教学提质增值的“助推器”。工具箱的构建与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实际学情作为精准施策的基础,让工具为差异服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析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探索——着眼整体,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多媒体技术让小学语文教改实验更轻松——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探索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