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秀 谢秋蓉 朱秀芬 徐华妹 潘慧玲
摘 要 为探究桉树幼林白蚁的适宜防治措施,选用5种药剂开展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单独用药后30 d,5%联苯菊酯、40%毒死蜱、10%吡虫啉、2.5%溴氰菊酯及白蚁诱杀包等5种药剂对白蚁的防治效果均较好,但在药后60 d灭蚁效果略微降低且并不彻底;5%联苯菊酯+白蚁诱杀包混配使用,防治效果最为显著,能有效控制桉树幼林白蚁危害,防治效果达90.52%,在生产中易被林农掌握和操作,经济可行,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 桉树幼林;白蚁;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49
桉树是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其生长快、用途广、采伐周期短、经济价值高[1]。桉树在我国已有130多年引种历史,是我国重要的人工用材林树种,目前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云南省和福建省等地[2]。桉树作为广西主要的用材林造林树种之一,引种以来发展迅速。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广西桉树人工林种植面积已突破303万hm2,蓄积量达1.86亿m3,为广西木材生产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3-4]。
然而,随着桉树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桉树病虫害频发,尤其幼林阶段受白蚁为害严重[5]。据有关资料,桉树幼林白蚁轻度危害率为5%,中度危害率为10%~30%,严重的超过90%,导致新造林失败,严重影响桉树幼林的生长和发育[6-9]。因此,开展白蚁防治工作是保障桉树幼林健康生长的重要举措。笔者选用5种药剂对桉树幼林白蚁进行防治试验,以期为桉树幼林白蚁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下辖分场经营部管理的林地范围内,地处广西柳州市鱼峰区、鹿寨县和来宾市等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3 ℃,一年中以7—8月气温最高,1—2月气温最低,年平均日照时间1 250~1 570 h,年平均降水量1 485 mm,全年无霜期长达334 d。土壤以砂页岩发育成的红壤为主,pH值为4.2~5.3,土壤肥力中等,林下植被有桃金娘、三桠苦、五节芒和蔓生莠竹等。试验地为新造林地,造林前地类以杉木林为主,坡度10°~15°,于2022—2023年进行造林,1月对地块进行炼山,2月完成打坎覆坎,3月选用尾巨桉DH32-29组培营养钵苗定植,造林苗木高15~20 cm,株行距2 m ×3 m。造林试验地为白蚁种群高密度分布区域,主要种类为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
1.2 试验材料
供试苗木为广西林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尾巨桉DH32-29组培营养钵苗,来自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苗圃。供试药剂有5%联苯菊酯水乳剂,由柳州市万友家庭卫生害虫防治所生产;40%毒死蜱乳油,由广西易多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吡虫啉悬浮剂,由常州晔康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生产;2.5%溴氰菊酯乳油,由河北禾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白蚁诱杀包(主要由氟虫腈和松花粉、甘蔗渣、树木屑、桉树皮、樟树等10多种白蚁爱吃的食物等配制),由珠海市白蚁防治技术推广站研制。供试白蚁为黑翅土白蚁,采自林场内的桉树幼林,室内饲养7 d。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药剂处理滤纸室内毒杀白蚁实验
室内实验设置4种药剂处理,分别为5%联苯菊酯水乳剂100倍液(处理①)、40%毒死蜱乳油100倍液(处理②)、10%吡虫啉悬浮剂200倍液(处理③)、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处理④),另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CK1)。先将药剂按上述稀释比例配制好,然后用移液管吸取1.2 mL药液均匀滴加在培养皿内的滤纸(90 mm)上,待滤纸在自然条件下晾干,再用蒸馏水少量均匀润湿后,将30只健康的工蚁放入培养皿内持续接触药物,每个处理重复
3次。试验中要保持滤纸湿润,在温度约26 ℃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进行,每天观察和记录白蚁的死亡情况,并计算死亡率。
1.3.2 不同药剂防治白蚁危害田间试验
田间试验设置5种药剂对试验林进行处理,分别为5%联苯菊酯水乳剂100倍液(处理A)、40%毒死蜱乳油100倍液(处理B)、10%吡虫啉悬浮剂200倍液(处理C)、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处理D)、白蚁诱杀包诱杀处理(处理E),另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2)。处理A~D试验方法:在造林前按照上述稀释比例配制药液,将桉树营养钵苗的根部浸入药液中约5 s,确保药液浸透营养钵后再上山造林。处理E试验方法:在造林时按照间隔5 m的距离,将诱杀包埋藏到深为20 cm的坑内,每个坑埋1包毒饵,每包毒饵质量为5 g,用石头或枯枝杂草覆盖坑口,以保持坑内的温湿度。每个处理100株苗,3个重复,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在苗木定植后的第10 d、30 d和60 d调查各处理白蚁防治情况,记录被白蚁危害的桉树株数,并计算危害率和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为防治效果,%;V为各处理白蚁危害率,%;Vck为对照处理白蚁危害率,%。
1.3.3 联苯菊酯和白蚁诱杀包混配防治白蚁试验
为进一步验证药剂处理对桉树幼林白蚁的防治效果,摸索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笔者于2023年结合林场生产实际,采用2种处理方法在马步、龙母、江口和导江4个分场及来宾造林经营部进行白蚁防治试验,分别为5%联苯菊酯水乳剂100倍液(处理Ⅰ)、5%联苯菊酯水乳剂100倍液+白蚁诱杀包(处理Ⅱ),另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3)。其中,处理Ⅰ试验操作为在造林前将5%联苯菊酯水乳剂稀释100倍,将桉树营养钵苗木的根部浸入药液中约5 s,确保药液浸透营养钵后上山造林。处理Ⅱ试验操作为在造林前将5%联苯菊酯水乳剂稀释100倍,将桉树营养钵苗木的根部浸入药液中约5 s,确保药液浸透营养钵后上山造林,完成造林后按照间隔10 m的距离,挖深为20 cm的坑,将诱杀包埋藏到坑内,每个坑埋1包毒饵,用石头或枯枝杂草覆盖坑口。每个分场(经营部)每个处理试验面积为0.13 hm2,设置3个重复。同时,定期调查白蚁的防治效果,记录桉树受害情况。
1.4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滤纸对白蚁的毒杀效果
不同药剂处理滤纸对白蚁的毒杀效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4种药剂处理对黑翅土白蚁均有毒杀效果,且毒杀速度差别较大。其中,以处理②对黑翅土白蚁的毒杀速度最快,在接触24 h后白蚁死亡率达100%;其次为处理①,在接触药剂48 h后白蚁死亡率达100%;再次为处理③,在接触药剂72 h后白蚁死亡率达到100%;处理④毒杀速度最慢,在接触120 h后白蚁全部死亡。
2.2 不同药剂防治白蚁危害田间效果
不同药剂处理对桉树幼林白蚁的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1)在药后10 d,各处理防治效果表现为处理A>处理B>处理E>处理C>处理D,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A效果最佳,防治率达88.59%。2)药后30 d,各处理防治效果表现为处理A>处理C>处理E>处理B>处理D,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处理C和处理E间没有显著差异,处理A效果最佳,防治率达86.41%。3)药后60 d,各处理防治效果表现为处理A>处理E>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处理B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除处理D外,其他处理防治效果均超过75%,其中处理A效果最佳,防治率达82.67%。
2.3 联苯菊酯和白蚁诱杀包混配防治白蚁效果
5%联苯菊酯+白蚁诱杀包混配防治白蚁效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处理Ⅰ防治效果平均值为82.31%,而处理Ⅱ防治效果平均值提高到90.52%。采用t检验法,分析不同药剂处理间的差异性,经检验样本p值(双尾)为0,小于0.01,表明处理Ⅱ对桉树幼林白蚁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处理Ⅰ。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林业生产中防治白蚁药剂种类较多,且以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为主、毒饵诱杀剂类为辅,其中诱杀剂是以一些慢性药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为主要成分的白蚁防治药剂[10]。此次研究中,笔者先以4种药剂处理滤纸开展室内白蚁毒杀试验,结果表明
4种药剂对黑翅土白蚁均有毒杀效果,因此用这4种药剂开展田间防治白蚁试验。结合生产实际,田间试验中另增加白蚁诱杀包药剂共同探讨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0 d,5种药剂对控制白蚁危害均有显著效果,能较好地保护桉树幼树;但在药后60 d,除白蚁诱杀包防治效果未明显下降外,5%联苯菊酯、40%毒死蜱、10%吡虫啉和2.5%溴氰菊酯药效有明显下降,表明这4种药剂残效期有限;白蚁诱杀包药效虽然稳定,但试验地仍存在蚁害,其防治效果并不彻底。因此,单独使用5种药剂处理在控制蚁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方案。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深入探究生产实践上的防治效果,笔者采用造林前用5%联苯菊酯浸根处理苗木后上山造林,造林后在林区定距(10 m)埋藏白蚁诱杀包的方法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者混配使用可以极显著地提高防治成效,防治效果达90.52%,较单独使用5%联苯菊酯处理提高8.21个百分点,并且能较好地解决5种药剂单独使用药效持效期不长的问题。联苯菊酯作为一种拟除虫菊酯类防治白蚁药剂,已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其基于驱避作用,辅以对白蚁的高效毒杀性,从而达到防治白蚁的效果[11-12]。毒饵诱杀白蚁是我国白蚁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染毒白蚁的传递作用,达到消灭整个蚁群的目的[13]。白蚁诱杀包主要药剂成分是氟虫腈,是具有低毒、高效、安全、兼具触杀和胃毒等优势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14]。5%联苯菊酯造林时浸根处理苗木,操作易、用药省和用时短,白蚁诱杀包投药方法简单、用药量少,混配药剂使用一次即能保障防治效果,在林业实际生产中易于被林农掌握和操作。因此,根据两种药剂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混配使用,能起到协同增效毒杀白蚁的作用,对有效控制林业蚁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5%联苯菊酯+白蚁诱杀包混配使用适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韦莉.新形势下对广西桉树种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5(13):25-26.
[2] 祁述雄.中国引种桉树与发展现状[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250-25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林业生态资源状况报告[EB/OL].(2022-06-07)[2024-04-11]. http://lyj.gxzf.gov.cn/bsfw/sjfb/qtsj/t11988696.s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5] 蒋学建,陈崇征,吴耀军.桉树新造林白蚁防治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0,39(1):1-4.
[6] 陈尧,杜心懿,张尽忠.我国林木白蚁发生危害特点及其防治对策[J].森林病虫通讯,1995(4):40-43.
[7] 蒋家文,尤其儆,林日钊,等.广西林木白蚁种类调查及防治研究[J].白蚁科技,1995,12(3):26-33.
[8] 张再福,朱建华,陈红梅,等.桉树幼林白蚁的危害?种类及区系分布特点的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1,10(2):43-46.
[9] 陈崇征,蒋学建,吴耀军.广西桉树幼林白蚁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J].广西植保,2010,23(1):7-8.
[10] 嵇保中,刘曙雯,居峰,等.白蚁防治药剂述评[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4):3-6.
[11] 董营.白蚁防治药物室内效果评价标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2] 陈问达,周留坤,周晔.5%联苯菊酯杀白蚁悬浮剂[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11(5):341-343.
[13] 朱建华,张再福,陈红梅,等.桉树幼林白蚁的药剂防治试验[J].华东昆虫学报,2002,11(1):86-90.
[14] 王成忠,赵芷悦.氟虫腈和吡虫啉对散白蚁的防治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8):4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陈顺秀(1985—),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技术。
*为通信作者,E-mail:5789558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