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龙 彭建龙
摘 要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实现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聚焦生态原则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现状的深度剖析,发现存在空间规划生态性不足、植被配置缺乏多样性、绿地资源利用率低、忽视生态连通性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明确空间规划设计生态导向、提升植被配置多样性、加强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强化生态连通性等对策。
关键词 生态原则;城市公园绿地;空间规划优化;植被多样性;山东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TU986.5;TU99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46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园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许多城市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基于生态原则,分析山东省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 济南市城市公园概况
近年来,济南市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技术实力与前瞻视野。据最新官方统计资料,济南市已精心打造并投入使用各类城市公园35余处,总面积超250 hm2,其中部分公园建设时运用了先进生态工程技术与设计理念,更好地发挥了城市公园的绿化和生态服务功能[1]。例如,趵突泉公园以趵突泉闻名,该公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泉水资源的智能监测与有效保护,同时借助生态修复技术重构了泉池周围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年接待游客数突破百万,体现了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济南市科学布局城市公园绿地,既遵循了生态学原理,又融合了人性化服务理念,使得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500 m以内,实现90%以上城市居民可步行抵达最近的公园绿地,显著提高了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生态服务效能,有力推动了济南市向智慧生态城市的转型升级。
2 生态原则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原则,是指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生物、生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联系,强调“生物-生境-人”3者间联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具体来说,生态原则要求城市公园绿地在布局、定位、功能规划上要科学合理,充分保证植被配置多样性,维持稳定的群落结构,对土壤、气候、水文等因子的影响加以考量,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对城市公园绿地空间而言,生态原则体现在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的优化设计上。例如,“打通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等理念,均强调连通分散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绿地系统抵御干扰的能力。此外,围绕生物的繁殖、迁移、扩散等行为规划生境廊道,基于物种间竞争关系确定结构合理的植被配置等,均是生态原则指导下的科学举措[2]。在植被设计与配置上,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原则实施效果的核心指标之一。维持公园绿地内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圈,增强其对环境干扰的适应性,更是提高公园绿地游憩与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遵循生态原则,是实现城市公园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条件[1]。
3 基于生态原则的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空间规划生态性不足
目前,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在空间规划设计层面暴露出生态完整性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未能全面考虑公园绿地与周边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对确保区域生态稳定性的战略预判不足[3]。例如,趵突泉公园在规划初期未充分考量临近工业厂区等人工构筑物对其原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潜在影响,这种缺失的评估导致公园内部分树木生长状况欠佳;双山顶山体公园与相邻商业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缓冲过渡地带,致使公园遭受显著的人为活动干扰。这些实例揭示出济南市在设计和构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过程中,尚未充分贯彻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瞻性理念,也未能充分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
3.2 植被配置缺乏多样性
济南市现有城市公园绿地在植被配置上普遍存在多样性不足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济南市区级公园中,乔木种类少于10种的公园占比超过65%,成片灌木种类少于5种的公园占比超过70%。例如,趵突泉公园中乔灌层植被以丁香和紫薇为主,配置雷同,物种单一,易出现病虫害暴发等问题,影响公园绿地生态效益、环境调节功能及景观效果;泉城公园和黑虎泉公园草地植被种类较单一,抗逆性和审美价值均不高,但维护成本很高,非常不利于公园绿地可持续发展[4]。城市公园绿地植被配置的高度单一化不仅严重影响公园绿地景观效果和游憩价值,更削弱了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体生物量水平也较低,难以实现公园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性、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5]。
3.3 绿地资源利用率低
济南市城市公园在绿地资源的规划利用上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统计数据显示,济南市区级公园和专业化绿地中,实际利用率低于60%的绿地面积占比超过50%。这主要是由于在城市公园绿地选址和布局设计上,没有考量当地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导致绿地布局不合理,没有实现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济南青年公园建设地块相对狭小,周围广阔的丘陵地带基本没有进行功能开发利用,面积较大的空间资源被浪费;另一座郊区型伟业社区山水公园选址时也主要关注地块中部狭长的湖水区域,而忽视了北部低山地带的生态保育与利用价值。这些问题反映出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选址规划没有立足当地绿地资源,针对性不足。此外,在功能分区设计上,许多城市公园过度强调中心景观区建设,而疏于考量不同分区的生态协同效应,如缺乏科学的隔离带、缓冲区设计,不利于公园绿地生态安全。
3.4 忽视生态连通性
济南市在城市公园绿地网络建设中,生态廊道和绿色通道的连通性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导致区域生态格局和生物迁徙通道被割裂的问题较为突出。统计数据显示,济南市主城区范围内,与周边自然生态空间实现有效连接的城市公园占比不足30%。这主要归因于在城市公园绿地选址和空间布局规划时,没有考量周边绿地的连通需求,也没有重视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必要性。例如,莱芜胜利公园与黄河栈道景区之间仅相距300 m,但是长期被工厂隔开,形成了区域生态屏障,野生动植物的迁徙生境被严重破坏,也影响了两个景区的整合效益发挥。此外,随着济南市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大量城市公园绿地被道路、建筑等围合,局部区域出现生态隔离岛,不利于生态连通。
4 对策
4.1 明确空间规划设计生态导向
为有效解决济南市城市公园绿地空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生态性不足问题,必须明确绿地空间规划设计的生态导向。1)建设城市公园绿地时,在选址评估阶段就应加强对周边环境的考查,深入调研地块生境类型、气候特征、生态脆弱性等,科学预测不同规划设计方案对区域生态的潜在影响,并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综合评估确定最佳方案。2)城市公园绿地空间规划应强调绿地内部生境的异质性提升,针对性设计生境廊道,丰富草木层级、水域类型、微气候条件等,提高生物多样性。3)为增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生态性,可设置专门的生态缓冲带,抑制工业污染对公园绿地的影响,或在相邻公园间布设隔离带,减轻人为干扰程度。
4.2 提升植被配置多样性
在制订城市公园绿地植被配置方案时,建议采取基于生态优化原理的配置策略,即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按照9∶4∶1的黄金配比原则进行布局设计。这种布局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公园内部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同时能有力提升景观的整体艺术美学和生态效能。特别是在乔木种植阶段,尤为倡导实行多样化的混交种植方案,坚决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种植或少数树种过于密集连片种植的情况出现,这能极大增强公园绿地的生态稳定性和抗逆能力。此外,为进一步丰富公园绿地内的植被资源,并为市民打造更多元、更高品质的休闲娱乐环境,要扩大对各类花卉、灌木及其他符合当地生态环境需求的植物的引种范畴。通过持续引进并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种类,不仅可以拓宽公园绿地生物多样性的边界,还能够营造出更具魅力和亲和力的休闲游憩空间,切实满足公众日益提升的亲近自然、追求绿色生活方式的需求。
4.3 加强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1)在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选址和布局设计阶段,应深入考量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水系脉络及土壤特性等诸多自然因素,以此为基础科学划定各类功能区域,旨在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提高绿地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对于地势较低的地段,可巧妙设计为水景休闲区,充分利用天然集水优势;而对于地势较高的地段,则适宜规划为郊野漫步及户外探险等功能区。2)高度重视城市公园内部及周边生态环境要素间的协同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廊道网络,推动公园内部绿地资源的良性循环与再生利用。例如,在规划阶段,可将城市湿地公园纳入城市中水循环体系,将其与周边河流、湖泊等水体连接起来,形成水资源的联动管理和高效配置;确保郊区森林公园与相邻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态通道畅通无阻,以利于物种迁移交流,进而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3)采用多功能叠加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绿地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城市公园内部适度融入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或者积极推动与周边文体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对于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城区,提倡实施立体绿化策略,增设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墙等新型绿色空间供应形态。这些综合措施均能有力推动公园绿地资源的复合化利用,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
4.4 强化生态连通性
1)可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和精心选址,有计划地新建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大型绿地和城市公园,并充分发掘和利用城市内部闲置、低效的土地资源,规划并建设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的生态绿地模块,以此织就一张紧密相连的城市公园绿地网络。2)为了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的内在生态联系与互动性,建议大力推动生态廊道的建设和贯通工作,恢复并保障生物多样性的迁徙路径,特别是要注重构建一条从市中心公园绿地系统逐步向外延伸,直至涵盖远郊公园绿地的连续性生态走廊体系,以期实现区域内绿地生态的有效联结和一体化。3)针对那些因历史原因而断裂、破碎的生态连接通道,应当予以恢复重建。例如,在规划和新建交通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时,务必同步纳入生态廊道的设计与施工,使之成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对于因采矿塌陷、过度开发等造成破坏的区域,亦需依据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方案进行复垦改造,着力推进生态修复进程。因此,构筑完整而高效的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网络,以及强化生态连接通道的实质性建设,不仅是当前济南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更是为未来城市持久健康发展奠定基石的关键之举。
5 结语
济南市现有城市公园绿地在空间规划的生态性、植被配置的多样性、绿地资源利用率及生态连通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制约了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遵循生态原则,采取明确空间规划设计生态导向、提升植被配置多样性、加强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强化生态连通性等措施对城市公园绿地开展针对性治理与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白红伟,王志楠,宋佳民,等.基于雨洪管理的济南市泉城公园改造设计研究[J].园林科技,2022(2):19-24.
[2] 孙速速,鲁敏.碧波浩渺:黄河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J].设计,2023,8(4):2650-2658.
[3] 张斌,周渐佳.自然的调适:长宁外环生态公园带市民服务驿站设计[J].建筑学报,2023(9):92-96.
[4] 陈宏宇,宋宁宁,贺思颖,等.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设计实践: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J].风景园林,2024,31(3):65-69.
[5] 刘欢.基于生态规划理念下的市政园林景观设计[J].工程技术发展,2022,2(5):13-14.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李多龙(1988—),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工程。E-mail:4142988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