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刀剑录》,据传是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书中记录了大量上古帝王的名剑信息,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其记述多为孤证,很难考证其真实性。今人能读到此书,是由于《四库全书》中有收录,但连清朝人都质疑其内容的真实性,评注曰:“是书所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凡四十事;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吴将刀,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将刀,钟会以下凡六事……虽文字小有同异,而大略相合。则其来已久,不尽出后人赝造。”
若不当成真实历史来读,而是看成古人想象的上古神话,《古今刀剑录》还是很有阅读价值的。开篇就说:“夫刀剑之由出,已久矣,前王后帝,莫不铸之。但以小事,记注者不甚详录,遂使精奇挺异,空成湮没。慨然有想,遂为记云。”我们或许无法确知先秦时代的刀剑模样,却可以知道古人眼中先秦时代的刀剑模样,这正是阅读此书的趣味所在。
有一则记夏启铸铜剑之事:“夏禹子帝启,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秦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山川日月。”夏启之后,再无禅让,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其历史知名度确实很高,但至今没有任何关于夏启的考古实物出土,自然也无法考证书中的夏启铜剑的真实性。
另一条关于夏朝的:“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曰‘夹,古文篆书,长四尺一寸。”不难看出,这就是后人想象的东西。甲是夏朝后期的王,现今尚未发现夏朝文字,更不可能有什么篆书。这里提到的牛首山,应该不是今天南京附近的牛首山,而是《山海经》里那座神秘的牛首山。孔甲铁剑之论,应只能算是神话传说。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岁次丁巳,采北祇铜,铸二剑,名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埋在阿房宫阁下,一在观台下。长三尺六寸。”秦始皇的宝剑,据说被埋在阿房宫下面,后来也失传了。
“前汉刘季(刘邦,字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常服之。此即斩蛇剑也。”刘邦斩白蛇起义,本来就是传说,很有可能是刘邦集团为了增加自身统治合法性而编造的故事,就类似那些帝王都要给自己编一个很神秘的出身。从考据的角度来看,刘邦斩蛇之剑,也是缺乏信史凭据的。
不过,比陶弘景更早,西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曾记录过这把宝剑的信息,这让斩蛇剑有了更多的传说色彩:“高祖斩白蛇剑,剑上七彩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
汉代的皇帝基本都有自己的宝剑。比如,汉武帝刘彻,“以元光五年,岁次乙巳,铸八剑,长三尺六寸,铭曰‘八服,小篆书。嵩、恒、霍、华、泰山五岳皆埋之”;汉光武帝刘秀,“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小篆书。帝常服之”。
汉末三国名人,也有名剑傍身。曹操有孟德之剑,“以建安二十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如今,曹操高陵已经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包括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字样的三块珍贵石牌,可见曹操生前用大戟、大刀、短矛等武器,可偏偏没有《古今刀剑录》里的这把孟德之剑。或许,这把剑只是古人想象的产物,当然,也不排除宝剑早已被盗走的可能性。
刘备则比较特别,“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看来,刘备不像其他帝王那样高高在上,很有“分享精神”,宝剑也要打造八把,分给孩子和忠臣。
“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铜、越炭作之,文曰‘大吴,小篆书。”《古今刀剑录》还写道,孙权得到了韩信当年的宝剑,将它赏赐给了周瑜,“又赤乌年中,有人得淮阴侯韩信剑,帝以赐周瑜”。在此,《古今刀剑录》作者犯了一个低级的历史错误,孙权使用“赤乌”这个年号,是从238年到251年,而周瑜早在210年就死了。陶弘景距离三国时代不算太远,学问深厚,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更加说明现存的《古今刀剑录》有可能是后人假托陶弘景之名所著。
《古今刀剑录》也有记载,帝王佩剑,将相用刀。比如,魏晋名将邓艾的宝刀就很传奇,“年十二,曾读陈太丘碑,碑下掘得一刀,黑如漆,长三尺余。刀上常有气凄凄然,时人以为神物”。
(摘自《北京晚报》黄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