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增长,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越来越受重视。西红柿是山东省菏泽市重要的农业产物。尽管近年来菏泽市在大棚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实现高效、高质量西红柿种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提高菏泽市大棚西红柿的种植效率与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推动菏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菏泽市现有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模式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影响西红柿种植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优化种植地点选择、改进灌溉与施肥方法、加强大棚建设与环境控制及实施更有效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改善建议。
关键词 西红柿;病虫害防治;山东省菏泽市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20
山东省菏泽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大棚西红柿种植。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特别是在大棚西红柿种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际生产中,当地仍存在产量、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及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不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种植模式,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对提升菏泽市西红柿产业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而且对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1 现状
菏泽市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该市地处黄河下游,境内除巨野县有
10 km2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菏泽市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业,特别是在大棚西红柿种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3年,菏泽市大棚西红柿种植面积约5万hm2,年产量达到120万t。通过采用现代化大棚技术,菏泽市已经实现了四季化生产西红柿,极大地提高了产量与经济效益。在品种选择上,该地区主要种植高产、优质的西红柿品种,如粉晶西红柿、早玉西红柿、夏庄杠六九西红柿,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性强,深受市场欢迎。在种植管理方面,菏泽市广泛应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有效提升了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水平。同时,该地区在大棚建设方面实现了创新,如采用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确保西红柿可在最佳生长环境中生长。菏泽市还重视科技在农业中应用,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这些园区不仅提供了技术培训,还成为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但在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种植目标方面,该地区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2 存在的问题
2.1 西红柿产量难以达到预期
菏泽市在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过程中,存在西红柿产量难以达到预期的问题。尽管该地区拥有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与良好自然条件,但2023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667 m2西红柿的产量仅为3 000 kg,低于理论最高产量3500 kg。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尽管采用了有机种植方法,但土壤养分管理仍不尽如人意。土壤养分不平衡,特别是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比例失衡,导致西红柿的生长潜力无法完全发挥。2)由于缺乏有效的病虫害综合管理策略,西红柿在生长过程中经常遭受病害和虫害的侵扰,产量与果实品质下降。3)大棚内部的微气候控制不足也是重要因素。由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不稳定,西红柿的生长周期经常受到影响,进一步降低了产量。虽然菏泽市已经在智能温室技术与有机种植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技术应用效果尚未达到最佳状态,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2.2 肥料和农药过度使用
菏泽市在西红柿种植过程中存在肥料和农药使用过度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西红柿的品质与安全性,而且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2023的调研数据显示,该地区大多数西红柿种植户肥料使用量比推荐标准高出40%,氮肥的使用量尤其多。氮肥虽然在短期内能促进植株生长,但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盐分积累,影响土壤结构与微生物活性,最终降低土壤肥力。农药的使用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在部分大棚中,农药的使用量比标准高出30%,频繁使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病虫害抗药性增强、有害残留物在土壤和水源中积累及对非靶标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农药的做法与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原则背道而驰。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优化肥料与农药使用。
2.3 大棚环境控制力不足
尽管菏泽市利用现代化大棚技术进行西红柿种植,但2023年的数据显示,大约60%的大棚无法有效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西红柿生长的关键因素。由于大棚内部条件不稳定,西红柿生长周期和品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春秋季节,菏泽市温度波动较大,导致西红柿在生长过程中易出现生理障碍,导致果实裂纹、着色不良等问题。大棚内部湿度控制不当则会导致霜霉病、灰霉病的发生与蔓延。光照控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菏泽市约70%的大棚在光照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冬季或多云天气,未能及时进行补光。光照不足会影响西红柿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西红柿的产量与品质。
2.4 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
2023年,菏泽市有约65%的西红柿种植大棚报告了严重病虫害问题,西红柿平均产量下降了约20%。
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而随着时间推移,病虫害对这些农药的抗性不断增强,因此防治效果不断减弱。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种植户在病虫害暴发后才意识到要采取措施,防治滞后影响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加之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知识较为缺乏,在选择与使用农药时经常出现不当操作,如剂量不准确、施用时间不当等,进一步削弱了病虫害防治效果[1]。大棚内部环境不稳定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高湿度环境容易诱发真菌性病害等。菏泽市大棚西红柿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不仅影响了西红柿的产量,还对农业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因此,迫切需要更加有效和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保障西红柿的健康生长。
3 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与管理技术
3.1 精选种植地、合理种植
在菏泽市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过程中,精选种植地与合理种植是提高西红柿产量和品质的关键。1)种植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理想的种植地应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土壤pH值在6~7,且富含有机质。土壤类型宜为疏松、透气性好的砂壤土,以便植株根系生长和呼吸。种植地应有充足的光照,避免选在低洼或易受强风侵袭的地区,以确保大棚结构稳固、西红柿正常生长。2)种植人员需要选用优质西红柿幼苗。选择抗病性强、生长势旺盛的幼苗,可提高西红柿的最终产量与果实品质。3)在播种前,应进行土壤消毒,以减少土传病害的风险。播种时,应控制适宜行距与株距,建议行距为1.2~1.5 m,株距为0.4~0.5 m,从而确保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便于通风和日常管理。通过精选种植地、选用优质幼苗,种植人员可显著提升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的种植效果,进而提高产量与果实品质。
3.2 科学灌溉和施肥
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是确保西红柿高产和优质的重要环节。灌溉时要注意水源质量,灌溉水应是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污染低的清洁水源,pH值应控制在6.5~7.5。可采用滴灌系统进行灌溉,以准确控制水量,确保水分直达西红柿根部,减少水分蒸发与土壤侵蚀[2]。西红柿对水分的需求随生长阶段变化而变化,在幼苗阶段,保持土壤微湿即可,每天灌溉量为每平方米2~3 L;生长旺盛期,每天需要增加灌溉量为每平方米4~5 L;果实成熟期,可适当减少水量,以促进果实糖分积累。可以使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对土壤湿度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在西红柿的各生长阶段维持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
在施肥技术方面,可从以下5点进行优化。1)土壤测试。种植前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氮、磷、钾的比例及有机质含量,以制订合理的施肥策略。2)施基肥。种植人员在种植前需要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可使用腐熟牛粪或鸡粪。基肥施用量为每公顷3 000~4 000 kg[3]。3)追肥。种植户需要根据植株生长阶段的需求及土壤测试的结果,合理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在西红柿生长初期,要注重氮肥的施用,以促进茎叶生长;果实膨大期,则要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果实品质。整个生长周期中,氮、磷、钾肥的总施用量应分别控制在每公顷150~200 kg、50~70 kg、200~250 kg,要避免过量施加。4)施肥方法。种植人员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即通过滴灌系统同时施肥和灌溉。这种方法可以精准控制肥料施用量,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效[4]。5)改良土壤。在西红柿生长周期中,种植人员可适时施用有机肥,如骨粉、海藻粉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通过实施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技术,菏泽市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产量方面,通过优化水肥管理,西红柿平均产量提高了约10%。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下,肥料的利用率大幅提升,提高了西红柿单株产量。在品质方面,合理灌溉与施肥使得西红柿果实更加饱满,提高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改善了西红柿的口感。通过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果实中的有害残留物含量明显下降,更符合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
3.3 优化大棚建设技术,加强大棚温度、湿度控制
优化大棚建设技术并加强温度、湿度控制是提升西红柿种植效率与果实品质的关键。1)大棚材料选择。可采用高透光率聚乙烯薄膜建造大棚,透光率保持在90%以上,以确保大棚内光照充足。2)大棚结构。可构建拱形或者梯形的大棚结构,高度为3~4 m,以促进空气流通与温度均匀分布。3)配备通风系统。大棚两侧和顶部配置可调节通风口,确保大棚内空气流通良好,减少湿度积聚。4)完善遮阳与降温设施。在高温季节,可以通过使用遮阳网和喷雾系统来调节大棚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遮阳网遮光率约为50%。5)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数据,通过自动控制通风口的开闭和使用降温设备,使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西红柿生长的范围内(20~28 ℃)[5]。同时,安装湿度传感器,通过调节通风和喷雾系统,确保大棚内的湿度维持在65%~75%。
通过实施优化措施精确控制大棚内的温湿度条件,菏泽市大棚西红柿平均产量提高了约25%,其中单株产量从原来每株2.5 kg提升至3.1 kg。在果实品质方面,由于优化了生长环境,西红柿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有所提高,市场接受度和销售价格因此提高。
3.4 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过程中,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保障西红柿健康生长的重要举措,具体如下。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瓢虫等)和微生物(拮抗真菌等)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例如,可引入放线菌和枯草杆菌来抑制土传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2)物理防治。可使用黄色粘虫板和性信息素诱捕器,有效诱集、杀灭害虫,从而减少害虫数量。3)化学防治。在必要时,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噻虫嗪和吡虫啉,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施用时间进行喷洒。4)农业防治。通过采取轮作、合理密植、及时除草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5)完善监测和预警系统。安装病虫害监测预警设备,实时监测大棚内病虫害发生状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对病虫害进行处理[6]。
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后,菏泽市大棚西红柿的病虫害发生率大幅下降,由原先30%下降至10%,特别是显著减少了常见的灰叶斑病、红蜘蛛带来的危害,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菏泽市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与管理技术的综合分析,证实了科学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精选种植地和幼苗、科学灌溉施肥,到优化大棚建设与温湿度控制、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这些措施不仅可提高西红柿的产量与品质,还能大幅度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海青.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24):61-63.
[2] 豆伟涛,秦晶晶.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与管理技术探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3(12):89-90.
[3] 陈伟.绿色无公害大棚西红柿种植与管理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22):79-81.
[4] 林俊凤,王玉端,刘建芳,等.大棚西红柿种植及管理技术[J].种子科技,2023(22):91-93.
[5] 吕涛,张志永,陈冲,等.临淄区西红柿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菜,2023,43(10):81-84.
[6] 孙传栋.现代农业背景下温室大棚西红柿种植管理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20):98-100.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杨兴华(1971—),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2023971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