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贵州省盘州市基于传统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下最新实施的一种植技术,其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确保粮食安全方面作用重大。为使更多农户了解、掌握和应用复合种植技术,推动盘州市整体粮食产量持续稳定提升,从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水肥管理、除草、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并分析了该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5.1;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07
相较于传统套作模式而言,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更加符合大豆、玉米的生长习性,以及两种作物田间管理的实际情况,其强调通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精准施策的方式实现稳产高产和降本增效[1]。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实施,总结其相关的技术要点并加以科学推广,使先进的技术方法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益,是目前盘州市农业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1 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条件
盘州市位于东经104°17′~104°57′、北纬25°19′~26°1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5.2 ℃,无霜期达271 d,年均日照时间1 593 h,年均降水量1 390 mm,其中5—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8%。盘州市地形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的高原山地。这种温度适宜、光照充分、水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为喜温暖、喜光的大豆、玉米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长条件。同时,盘州市土壤以黄棕壤、黄壤和沙土为主,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这种类型土壤有利于促进大豆、玉米生长,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1.2 政策条件
近年来,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盘州市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机耕道与蓄水池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实现了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生产局面。例如,2022年,盘州市政府部门投资7亿元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机耕道修建、田块整治、蓄水池建设等项目开展,而这些项目的建成为部分农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提供了更好的配套条件支持,使带状复合种植实现机械化、技术化、精细化有了一定的条件支持。同时,政府出台专项补贴政策,调动农户开展带状复合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2023年,盘州市拨付给红果街道3万元补贴资金,按照每667 m2 150元的标准发放给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技术的农户,用于支持该街道扩大技术应用规模。
1.3 农业种植传统条件
长期以来,大豆、玉米是盘州市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多年前,盘州市部分农户已开始尝试在玉米地套种大豆,通过双产双收的方式实现农业种植效益的提升。虽然这种套作方式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有所差异,但农户在套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尤其是技术内容为如今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奠定了基础。例如,部分农户正是因为此前通过玉米套种大豆获得了可观收入,才愿意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2.1 选地与整地
2.1.1 选地
大豆、玉米的适应性比较强,盘州市的自然条件可以满足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玉米生长的基本要求。但是,从提高产量和收益方面考虑,农户宜选择更优质的农田用于复合种植。例如,尽可能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的地块[2]。同时,考虑到种植对旱季灌溉、雨季排涝防湿的要求,农户应考虑选择周边有蓄水池且有利于田间排水的地块。
2.1.2 整地
播种前,农户需要对所选地块进行翻耕平整,为种子发芽、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整地时,先要对土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在20 cm以上,以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同时将底层土翻至表层,借助紫外线杀死隐藏在深层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降低后期病虫害发生概率。
2.2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2.2.1 品种选择
结合盘州市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以往的种植实践,农户宜按照抗病虫、抗倒伏、高产的标准选择大豆、玉米品种。大豆选种还要考虑品种的耐阴性,玉米选种则要考虑植株的生长高度,以及是否耐密植等。根据地方多年种植经验,农户可以重点选择黔豆12号、黔豆10号、黔豆14号等大豆品种,同时可以选择盘玉7号、云良909、金玉579等玉米品种。
2.2.2 种子处理
选种时,要剔除病粒、残粒、虫蛀粒、杂粒等劣质种子,保证大豆、玉米种子的净度在99%以上,纯度在98%以上,进而确保种子的发芽率。播种前5~7 d,
将筛选出的种子在干燥向阳处集中晾晒,晾晒时间以每天2~4 h为宜。晾晒后,可以使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其中,大豆种子可以使用15%福·克酮悬浮种衣剂、26%多·福·克悬浮种衣剂进行处理,玉米种子可以使用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4%精甲·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5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等进行处理[3]。
2.3 播种
2.3.1 播种时间选择
盘州市复合种植的播种时间可以与当地玉米、大豆的播种期一致。一般情况下,在海拔800~1 400 m的地区,可以选择在3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种;在海拔在1 400~2 200 m的地区,可以选择在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4]。当然,具体的播种时间还需要根据气温、土壤墒情及前茬作物收获情况进行科学安排。
2.3.2 播种模式设计
盘州市复合种植中的播种模式以“2+3”模式为主,即玉米2行、大豆3行。
2.3.3 播种密度设计
复合种植的播种密度设计主要包括带宽、行距、间距、窝距等。带宽方面,宜按照240 cm的标准开厢分带。行距方面,大豆、玉米的行距均控制在40 cm;间距方面,大豆玉米间距控制在40~80 cm[5]。窝距方面,大豆单株留苗窝距宜控制在7~9 cm,双株留苗窝距宜控制在14~18 cm;玉米单株留苗窝距宜控制在16~18 cm,双株留苗窝距宜控制在32~36 cm。整体上,保证玉米株数与单作玉米相当,即每667 m2种植3 000~4 000株;大豆株数达到单作的1/2,即每667 m2种植9 300~11 900株。
2.3.4 播种方式选择
在播种方面,农户既可以选择人工播种,也可以选择机械播种。采用人工播种时,大豆主要采取开沟条播或者打穴点播等方式,玉米可以采取打穴点播或者开沟直播等方式,也可以选择育苗移栽的方式。采用机械播种时,主要使用播种施肥一体机播种。播种前,需要按照选择的播种模式,对机械的播种密度、施肥量、播种深度等参数进行设置和调试,使机械作业达到最佳的标准。对于播种深度,大豆宜设置在
3~4 cm,玉米宜设置在4~5 cm。虽然机械播种的统一性、标准性比较高,但可能会因为机械操作不规范等而出现部分衔接行间距过宽或者过窄等现象,因此要对机械作业的精准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2.4 水肥管理
2.4.1 旱涝管理
播种前,先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分析。如果土壤墒情不够,则先进行灌溉再播种;也可以先播种再灌溉,确保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的需求。播种后的田间管理期,要对土壤墒情持续进行监测,如果在大豆结荚鼓粒期、玉米抽穗期等生长关键期出现干旱天气,要及时灌溉。在雨季田间出现大量积水时,要及时排除积水,避免积水对大豆、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整体来看,玉米生长期,田间持水量宜保持在70%左右;玉米灌浆期,田间持水量宜保持在80%左右[6]。
2.4.2 施肥管理
复合种植中,施肥要遵循减量增效的原则。施用底肥时,农户要重点考虑根瘤菌固氮的作用,即通过施用生物菌肥促进根瘤菌生长,进而达到更好的固氮效果。生长期,要根据大豆、玉米植株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施肥。玉米施肥宜安排在大喇叭口期和拔节期等关键节点,可施用碳铵、尿素等肥料。其中,大喇叭口期,农户可每667 m2施用碳铵20~25 kg、尿素15~20 kg;拔节期,可每667 m2施用尿素5~10 kg、碳铵8~10 kg。大豆施肥宜安排在播种前,主要施用碳酸钙、氯化钾等肥料。农户可每667 m2施用碳酸钙35~50 kg、氯化钾4~6 kg。同时,可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增施磷、钾等肥料,以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5 除草
除了通过播种前的翻耕土地控制田间杂草外,还可以通过播种时的地膜覆盖等控制杂草。播种后至出苗前,可以使用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与噻吩磺隆等除草剂封闭除草。田间管理期间,可根据大豆、玉米的长势选择人工除草或者使用除草剂等控制田间杂草。在玉米3~5叶期、大豆2~3叶期,可以使用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唑嘧磺草胺等定向除草[7]。
2.6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贯穿复合种植的全过程,而且不同阶段重点防治的病虫害有所差异。播种前,可以用溴酰·噻虫嗪、精甲·咯菌腈等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防治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等病害。大豆苗期至分枝期,可以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防治白粉病,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防治地老虎,使用1.5%植病灵Ⅱ号乳油1 000倍液防治花叶病毒病,使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防治卷叶螟。花荚期,可以使用30%甲霜·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根腐病,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防治锈病,使用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防治食心虫。玉米苗期,可以使用70%代锌锰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根腐病,使用50%辛硫磷乳油防治蛴螬。穗期,可以使用80%代锌锰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大小斑病,使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南方锈病,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纹枯病[8]。
2.7 收获
农户要根据大豆、玉米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收获方式。一般情况下,对于大豆,当其叶片变黄,部分叶片开始脱落,且豆粒归圆、荚粒分离时,即可收割;对于玉米,当其苞叶变白,上口松开,籽粒乳线消失时即可收获。收获方式既可以分别收获,也可以按照二者一前一后同步收获[9]。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颗粒归仓,宜在作物成熟后10 d内完成收获。收获后的大豆、玉米要及时晒干储存,避免霉变。
3 种植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实施后,玉米的产量与净作无明显差别,达到增收一茬大豆的双长双收目标,从而增加了种植主体的农业种植收益。例如,2023年7月,普田乡狗场坝村第一批复合种植的大豆和水果玉米经测算,每667 m2仅鲜水果玉米产量便达1 000 kg,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每667 m2水果玉米的产值在3 000~4 000元。2023年8月,经贵州省级科技特派员对双凤镇小坪地村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进行测算,每667 m2大豆产量为90 kg,玉米产量为500 kg。相较于只种植大豆或者玉米而言,农户最终的经济收益均实现了明显增长。
3.2 社会效益
1)提高盘州市农业种植水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相关部门会安排对各村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其提升农业种植水平。例如,2023年3月,盘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安排部署暨培训会议,按照“理论+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品种选择、行比模式、田间配置规格等方面讲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从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25个乡(镇、街道)技术应用水平。2)增加粮食供给。粮食安全是农业种植中的关键点。盘州市通过实施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并且在有限土地上获得了更多的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对稳定地区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3 生态效益
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复合种植中,农户根据技术指导和要求对土壤进行翻耕,科学施用农家肥,降低化学肥料的施用量,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持续、有效的提升,助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减少农业种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复合种植重点强调科学管理,降低农户盲目、随意施用化肥、农药增加产量的发生率,使得农户能够根据技术指导进行科学除草、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4 结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盘州市目前和接下来一段时期内重点推广的农业种植新技术。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而言,复合种植模式不仅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结构及农业生产环境状况,实现农作物稳产高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小丽,范拥军,徐静婷,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封闭化除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24(1):138-139.
[2] 张羽刚.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24):55-57.
[3] 孟庆永.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解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12):83-84.
[4] 赵双玲.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益研究[J].河南农业,2023(34):48.
[5] 陈玲.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实践探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1):26-27.
[6] 崔建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0):16-17.
[7] 赵钰琦,王健生,周瑞雯,等.不同除草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除效果初探[J].现代农药,2023,22(5):49-52.
[8] 张首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农村新技术,2023(8):8-10.
[9] 姜莎莎.同一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玉米品种搭配对作物产量及经济价值的影响[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7):8-1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孔维永(1977—),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E-mail:23287055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