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的教育对策研究

2024-07-10 07:35:54屈佩斯
公关世界 2024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教育对策传承

屈佩斯

摘要:本文以汨罗长乐镇为例,通过对长乐镇乡村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汨罗长乐具有优秀的抬阁故事会文化传统,但在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些许问题,对其进行剖析,是由于乡村文化师资队伍未被重视、乡村文化课程设置边缘化、乡村文化传承的渠道狭窄。以汨罗为调查对象反思整体,提出增加文化培训,培养传者能力;设置系统课程,提高承者素质;引入合作组织,优化传承机制,尝试改进现今学校的乡村文化教育传承情况。

关键词:乡村文化;传承;教育对策

引言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是乡愁的精神依托;乡村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态推进,是记得住乡愁的实现路径。但目前乡村文化逐步式微,乡村文化传承陷入困境,传承主体的空心化,传承内容的城市化,传承方式的守旧化等,急需教育传承将乡村文化脱离困境。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生命机制,教育传承是乡村文化传承的最优模式,教育传承可以使传承主体更自觉,传承内容更专业,传承方式更开放,以打破乡村文化的现实困局。因此,研究乡村文化传承的教育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理论分析

(一)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最初被叫做乡土文化,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首次提出的,其认为乡村文化是对乡土生活的凝练,是长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所有知识、信仰、习俗、活动和现象的复合体,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民约乡规等方面[1]。乡村文化主要包含了这几个方面的意蕴:一方面,乡村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是挖掘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内容,是流变的创新,这种挖掘创新能够带动其内部成分的互动和变迁;另一方面,由于地域范围、历史沿革的不同乡村文化呈现着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具有独特性。本文的乡村文化特指汨罗长乐的抬阁故事会文化,是集历史故事、戏剧表演、民间杂技为一体的悠久而又神秘的民间行为艺术文化。

(二)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即为了延续和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传者通过有效的传承方式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对承者进行文化熏陶和培育,使文化在学校有稳定持久的生存空间,从而建立文化的学校传承场域。教育传承有别于其他的传承方式,教育传承不仅仅是文化的输送与传递,还发挥着文化融合、文化重构、文化再生的作用;传者本身的专业性,传承内容的系统性,关注承者的差异性这是教育传承的独具优势;学校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其进行教育传承的文化影响,深度和广度也是别的传承方式所不可及的[2]。

二、长乐镇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分析

长乐镇的文化核心为长乐抬阁故事会,长乐抬阁故事会在2011年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抬阁故事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4种,第一种地故事,是指不倚靠任何器械,直接在地上行走,由单人或多人合作进行故事表演。第二、三种地台故事和高彩故事,是将准备好的“故事”放在用木料做成约一米高的平台表演。第四种高跷故事,俗称踩高脚。表演者踩在几尺或几米杉木顶端上站立行走,或做出蹲走、跳桌等技巧性强、难度大的动作。本文主要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3个方面进行长乐镇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主体

从访谈中了解到,长乐小学只有两名教师是负责教授乡村文化知识,而且仅有的这两位教师也只是协助性地帮忙上这门课程,这并不是他们的主授课程。而民间传承人进校园授课的频率大概是一个月两次。当问到学校关于乡村文化这一块的专门培训时,教师都反映几乎没有。传承主体不仅有传者教师还有承者学生。笔者主要通过访谈教师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长乐的乡村文化是抬阁故事会,学生也普遍都很喜欢故事会,对于参加故事会的相关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好玩好热闹的心理特征。当问及学生对于留在乡村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的所持态度时,教师们说学生年龄偏小,对这些没有什么概念。

(二)传承内容

课程是传承内容进行传授的核心中介,因此笔者主要通过调查乡村文化课程来了解传承内容的情况。长乐小学开展乡村文化教育不同年级安排不同,小学三、四年级是周五一个下午的时间,传授的内容主要由葫芦丝、打鼓、跳绳等,五、六年级是周五最后一节课的时间,传授的内容主要是高跷,六年级迫于升学压力有时会被占用。传承内容的选择有一部分是根据教材而来,长乐小学开发了校本教材,是由学校副校长编制的,副校长自己说到“我们这个课程设置比较边缘,教材的内容很浅显没有那么深入。”有大部分是根据教师的专长来决定开设的内容。

(三)传承方式

长乐镇的学校主要通过社团课程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故事文化的传承,其中学校会和传奇所配合一起进行文化传承。传奇所是由长乐抬阁故事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范兴带头组建的,通过开设培训班的形式,由民间传承人以传徒授艺的方式对招收的学员进行文化培育与熏陶。传奇所的培训不是经常性的,一般是学校一个月两次会让学生到传奇所学习,其次就是每年元宵的故事盛典前夕,会对要故事表演的学生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

三、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问题探析

(一)乡村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未被重视

长乐小学所传授乡村文化的教师仅有两名,并且是由各科老师兼任的,没有专业的故事会文化知识背景,而且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可见缺乏专业的乡村文化师资队伍,究其原因,是关于乡村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学校没有意识到教师即文化的传者,其本身的知识能力、文化涵养对故事会文化的传承起着导向作用。从访谈中发现,学校虽有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但都是通科培训,脱岗培训几乎没有,都是电脑网络培训,而培训中关于乡村文化知识的更是少之又少。学校缺乏乡村知识培训,导致乡村教师接触的信息量较为狭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时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培训的视角,可以看出学校完全不够重视乡村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乡村文化课程设置边缘化

没有专职的教师,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充分的课时,导致故事会文化传授的教育内容零散杂乱,整体而言是由于长乐的乡村文化课程设置处于边缘状态。乡村文化进课堂,属于校本课程,长乐学校的乡村文化课,高年级的会被临时占用,低年级的总是重复基础练习,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这表明校本课程形同虚设[3]。乡村儿童自小在学校通过各种课程来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然而现行乡村学校中乡村文化知识的有关课程篇幅甚少,乡村文化课程大多作为底层性的补充置于整个课程体系的边沿地带,城市的主流文化代替了乡村文化,使学生渐渐远离了乡村文化,导致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联系断裂。

(三)乡村文化传承的渠道狭窄

目前乡村文化传承主要是民间传承和家族传承,民间传承一般为短期集中培训,主要还是依靠言传身教、口传身授的家族传承,由于目前村民与乡村的脱离,导致乡村空心化严重,使得原本稳定的家庭传承环境出现了变迁,削弱了家庭对于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因此乡村文化传承的渠道愈加狭隘,从而使青少年不懂也不愿意传承。学校传承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仅仅只是通过课堂让学生进行学习与传承。无论是课内枯燥乡村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是课外基础动作的练习,传承方式都非常单一,无法让学生乐于传承。可见乡村学校并没有找到科学的、多元的乡村文化传承渠道。

(四)乡村文化传承氛围淡薄

乡村文化传承氛围淡薄是指乡村学校缺少抬阁故事会文化生存和传播的物质环境氛围和精神环境氛围。抬阁故事会文化的物质环境指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设施建筑物等实质性的硬件条件。从现场调研看,在长乐学校见不到故事文化的踪影,没有给抬阁故事会文化提供物质存在空间,物质环境的缺失让学生感受不到乡村文化,使得乡村文化传承氛围淡薄。抬阁故事会文化的精神环境指在乡村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观、文化、态度等无形条件。从调研中发现,长乐镇的学校很少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抬阁故事活动,也没有开发独特的校园乡村文化节日。乡村文化节日以及活动的缺乏,就无法在精神层面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传承氛围。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同时欠缺,这也是现在乡村学校文化传承的普遍现象,导致乡村文化的教育传承氛围淡薄。

四、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教育对策

(一)增加文化培训,培养传者能力

教师即传者,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授者,教师所表达的对乡村文化的态度、所传递的乡村文化价值观、所显现的乡村文化情感都或隐或显的影响着每一位学生。鉴于此,学校应增加教师的乡村文化培训,让教师对乡村文化了解与亲近,产生对故事会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教师的乡村文化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部分,将乡村文化知识纳入职前教师的培训内容,让职前教师掌握乡村文化知识,领略乡村文化精神,明确乡村文化对于学校的教育价值,提升教师主动学习与传承乡村文化的意识。职后教师培训中,要确保将乡村文化作为培训内容的次数,做到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不断充盈与更新教师的乡村文化知识储备。进行乡村文化教育第一个着力点应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对乡村文化知识有着透彻的理解与足够的认同,才能担当传者的身份,肩负传者的责任。通过增加教师职前职后的乡村文化培训,丰富传者知识,培养传者能力。

(二)设置系统课程,提高承者素质

接受乡村文化的承者,自身的基本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校本课程是传承乡村文化、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应通过开设规范化、系统化的校本课程,让承者真正了解乡村文化,从而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自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实现乡村文化传承。

校本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的内容,其一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通过教材来进行体现,乡土教材能够系统地呈现与传递乡村文化,是承者了解乡村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乡村学校对于乡村文化教材的研发要充分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特点,将最为典型精粹的乡村知识选入,应具有本土性、典型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性的特点。其二是课程实施。在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应增加乡村文化的内容,将乡村文化课程真正放入乡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着眼乡村,去调查与收集乡村文化,然后利用乡村文化课在班上展开交流讨论,这就使得课程与乡村、学校、学生更加融为一体,达到传承乡村文化的目的[4]。

(三)引入合作组织,优化传承方式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要根据在联合的或共同的情境中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这些事物[5],因此乡村文化的教育传承应该积极引入合作组织,建立情境,优化传承方式,让学生不仅仅从书本上学习乡村文化知识,更是在过程中真正理解长乐的乡村文化。

首先,引入社区文化站。文化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窗口,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站,参加文化站组织的文化活动,并启发学生构建带有强烈乡土特色的故事作品,从而感悟当地的乡村文化,借助文化站发挥作用,让学生对抬阁故事文化真正感同身受。其次,引入大师工作室。邀请在这一相关领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精英人物来学校兼任乡村文化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师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故事会文化传承和故事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最后,引入旅游协会。学校通过与旅游协会建立合作,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活动植根于乡村文化,开展富有故事性、特色性、文化性的研学旅行活动。

(四)繁荣校园文化,激发传承兴趣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在校园区域内,以校园环境为背景,通过校园活动进行互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的繁荣一方面从物质层面出发,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让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处生情。充分利用校园每一处每一角,将整个校园构建为一个故事园,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抬阁故事会文化。学生一入校园,就开始接受乡村文化洗礼,浓郁的校园故事文化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关注乡村文化,从而激发传承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出发,开发体验性强、独特性高、吸引力大的文化节日。除了继续传承与弘扬本有的传统节日,学校也应该挖掘乡村本土的文化节日,如故事节、文化节等,定期组织学校乡村文化活动,并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节日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烙印,是乡村文化精华所在,通过参与文化节日,让学生在精神层面焕发热爱乡村的情感,乐于传承。

结语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乡村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态推进,要增加乡村文化培训,培养传者能力;设置系统课程,提高承者素质;引入合作组织,优化传承机制,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杜芳芳,潘祝青.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使命——以无锡市YQ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7(01):40-44.

[2]徐广华,孙宽宁.论民俗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J].当代教育科学,2018(07):30-35.

[3]肖林元.校本课程的建设性缺失与矫正对策——以南京地区校本课程建设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95-99.

[4] 王小红,王倩.乡土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的新使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92-97.

[5]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30-40.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教育对策传承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3:25:20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3:03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47:57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