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研究

2024-07-10 04:47:40吴雨诺
公关世界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职业生涯规划

吴雨诺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融合全方位育人理念,提出丰富课程内容、建设特色导师团队、建立生涯档案、完善反馈机制等教育方式。在新时代教育形势下,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接就业岗位用人实际,巩固职业生涯教育成果。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全方位育人”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既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更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系统全面进行职业生涯学习、规划的过程。是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亦是高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质量,落实国家“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探索能够发挥“1+1>2”作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与路径,旨在建立能够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和具有特色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为大学生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些现状分析、途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从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提及不多,研究希望为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内容,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实践意义

研究有助于解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增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性对接,取得职业生涯的最佳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增加学校信誉,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三)社会意义

研究对社会而言,旨在建立健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人才资本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就业渠道多元化,控制人才在市场上的高流动性及流动的无效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和谐社会发展[1]。

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还是服务社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将从大学生职业知识来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益探索和现存问题3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职业知识来源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校园的课堂教学,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仍是在校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渠道,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益探索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从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一些与 就业工作相关的政策和通知等文件中都可以发现许多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在借鉴、吸收国外职业生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亦正逐步开始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力度。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公众、高校都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以期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助力我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科设置目前暂时还为空白状态,调研得知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尽管高校任课的老师们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但是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时存在一些不足:(1)大多数教师没有具备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背景,从未系统地学习过职业生涯理论相关的知识结构,在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职业生涯咨询和指导的过程中,感觉到吃力;(2)导师队伍结构单一,缺少企业导师,没有时间深入企业获取职业生涯理论最新成果、行业发展前沿信息及用人单位新的岗位人才需求,难以真正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水平,而部分企业虽然与高校有合作育人项目,但是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选派企业导师,参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意识还不强。应通过校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探索全方位育人体系,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双轮转动。立足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精准对接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2]。

2.课程指导体系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55%的高校大学生表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主要来源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课程在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定位不准确,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偏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课程体系未能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发掘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一方向来进行建设。其次,多数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存在没有对接企业行业标准,与专业的相关性不强等问题,没有结合新时代下大学生的需要对新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进行适时的完善和补充[3],也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计有针对性的内容板块。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活动等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力度不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3.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科学、客观的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的建立。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评估形式过于单一。往往通过考试、撰写报告的方式对课程与实践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职业观念、职业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评价指标[4]。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有效反馈,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偏流于形式。

三、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育人教育策略研究

本着“全方位”原则,尝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新性改革,不断丰富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多层次建设;构建产教融合、校企融通的联动机制, 构建“校—企”生涯教育网格体系,同时立足“全方位”,建立从系统化个人职业发展档案, 完善学习效果反馈机制,见图1。

图1 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教育结构图

(一)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多元化导师团队层次

第二课堂可以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全方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不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设计与实践活动,对接企业岗位标准,进行职业生涯体验,提升职业适应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充实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结合学生个性特征,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增加生涯体验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重视生涯规划大赛活动持续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和职业竞争力。

深化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协同育人力度,组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职业生涯导师团队。打造产教融合的教学团队,完善相关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职业生涯讲座等活动之余,聘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用人单位导师兼职做企业导师。建立优异的导师集群,制定师资培育计划,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型”“实践型”建设。团队建设工作组主要由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及助理导师共同构成,并进行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集聚合力培养人才。

(二)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完善反馈机制

完善档案,做到“一生一策”,为每个学生建立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包括学生的职业生涯测评报告、规划书、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审阅自己的职业规划档案。不断思考,剖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根据自己的阶段发展不断调整对未来的规划。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达到预期的职业目标。对教育效果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反馈监督机制[5]。

(三)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从政策制定层面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实现协同育人功能。挖掘育人元素,突出协同育人实效应用好实践基地,突出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协同育人实际功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系统深入地分析章节内容、集体研讨等方式,经过论证分析,形成规范的科学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和实施评价体系,重点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1.“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该模式要重视在平台共搭、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就业共担、产教共融等原则。

2.课程设置育人特色

首先,企业导师入校讲授职业生产规划课程,派驻企业资深工程师入校担任导师,为共育教学模式护航;其次,建立常态化的职业竞技课程,阶段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对抗赛,让学生在对抗中增添学习趣味、提升技术技能,再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打造“核心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课程。围绕多项职业核心能力,建立普适教学与职业精英规划教学两个通道,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能力培养;最后,结合“线上+线下”的培养教学方式,依据合作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对学生不同培养阶段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项目能力等进行细化,进行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设计、确定各个关卡的学习任务和内容。

3.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

通过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探索校企合作下的项目驱动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研究方法

在校企合作下推进项目驱动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研究方法,互相借鉴与弥补,形成校企合作的真正双向反哺,而不是传统的单方面投入,立意新颖。

此外,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多渠道高效学习、思维敏捷和实时互动等特点优化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优化课件、教案等教辅工具,使学生更为直接、便捷且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亲和性和趣味性。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规划。通过各类网络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资讯、优秀校友案例、求职技巧并安排专业师资进行答疑解惑。

对本行业本领域的专业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专业,结合行业进行拓展,建立课内外教学环节的协同发展机制,在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上,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方位贯穿全程,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建设更强的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结语

总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就业渠道和提升社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学生一定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挑战,增强自身竞争力,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方伟.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7):10-18.

[2]赵梓丞,曹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114-117.

[3]杨云.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位与补位——以重庆市部分普通高校生涯教育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15-17.

[4]邓宏宝.国外职业生涯教育效果评价研究之启示.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 30(01):58-66+106-107.

[5]朱诵贵.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5):47-51.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职业生涯规划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2:22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29:02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6:49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7:15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7:1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9:29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