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中国色彩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创新

2024-07-10 08:08潘海霞
国画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色彩教学

潘海霞

基金项目: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课程思政”课改专项,项目名称《设计色彩》,项目编号KG22-13,阶段性成果。

摘要:立足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反思中国色彩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不足,衔接设计专业,思考如何将中国色彩理论可视化、归纳化、融合化、创新化、实践化,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具有自身连续性和发展性,建立协同发展育人机制,诠释中国色彩理论在高校设计色彩课程中的创新与应用,真正实现学生民族审美内化,培养新时代设计人才。

关键词:中国色彩理论;教学;色彩;文化自信

中国色彩理论深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之中,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色彩的认知、感受以及色彩在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应用和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等是滋养中国新一代群体文化自信建立的重要营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基于此对中国色彩理论在教学中进行创新研究应用,正是要让中国色彩理论可视化、归纳化、融合化、创新化、实践化,为新时代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信仰的设计人才。

一、中国色彩理论概述

从原始时代开始,人们对于色彩的创作是基于对色彩最纯粹的视觉呈现,饱含了原始人类对于生命和艺术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渐渐萌芽,色彩开始向更高的审美层次发展。几千年来,中国的色彩理论一直受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影响,中国色彩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别的呈现形式,不仅关注色彩本身的呈现,更注重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和文化内涵。侧面呈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将中国色彩理论融入教学当中的原因。

(一)背景与历史

中国色彩理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原始人们在最原始的状态下不觉得创作,只是利用最纯粹的色彩来表现所见之物,以达到“目观为实”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形成以及哲学观念的出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开始逐步形成并完善。从简单的“目观为实”到“目观为美”再到更高层次的“随类赋彩”,审美意识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然而不变的是,儒家色彩观念和道家色彩观念始终贯穿于中国色彩理论的发展之中,道家色彩观是构成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被寓意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及社会习俗等,不同的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也影响着中国色彩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二)“五色体系”

“五色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周礼》等古代文献中,《春秋谷梁传》中曾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描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颜色象征,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在《礼记》中提到了五音五色的说法,五音为宫、商、角、徵、羽,而五色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五音相对应。五音五色的概念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对音乐和色彩的基本认知和分类,表达了一种宇宙整体的和谐秩序。发展到汉代、唐代五色体系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五色被广泛运用到了绘画、建筑、装饰等领域。到宋、明、清时期,五色体系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著作《四书集注》中提到了五色的概念,朱熹认为五色指青、赤、黄、白、黑,这与古代《礼记》中提到的五色相生的概念有所不同。朱熹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常常运用五色来比喻人的品德和修养,将五色与五行、五味等概念相对应,用以阐释人生的道德境界。朱熹的五色理论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认为五种色彩相互衍生、相互转换,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中的五行观念。

从大量的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五色理论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学、文化等各个层面和领域,并逐渐对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色彩、文化内涵。

(三)中国色彩文化体系的形成

“五色体系”受儒家色彩观影响,《礼记·玉藻》中记载“衣正色,裳间色”。正色指的是五色中的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这些颜色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正统、尊贵、符合礼仪规范的颜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尊卑、贵贱等级关系。间色则是指除了青、赤、黄、白、黑之外的其他颜色。这些颜色在儒家传统观念中被视为次要的、不符合礼仪规范的颜色,通常不具备同等的象征意义,不适合用于表达尊卑、贵贱等级关系。儒家强调正色和间色的区分,是为了规范社会中的色彩使用,强调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通过对色彩的规范使用,儒家试图倡导人们遵循传统礼仪规范,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体现在色彩体系中可以用文质彬彬来形容,指的是适度的色彩装饰。

“五色体系”受道家色彩观影响,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色彩也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常常被用来表达道家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看法。

1.自然之色

道家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规范和典范。在道家色彩观中,自然界的色彩常常被看作是最纯粹、最真实的色彩,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无色之色

道家认为道是无形无色的,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界限。因此,道家色彩观中也包含了“无色之色”的理念,即色彩的本质是虚无的,超越了表面的形式。

3.阴阳五行与色彩

道家色彩观也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道家认为色彩与五行相互关联,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能量和属性,体现了宇宙间的平衡和变化。

4.色彩的心灵体验

道家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然,认为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灵体验。在道家修道实践中,色彩常被用来调节情绪、平复心神,帮助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道家色彩观强调了色彩与自然、道、心灵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道家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独特理解。色彩在道家思想中不仅是视觉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体验和道德观念的表达。这也体现了中国的色彩理论体系的内涵。

二、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色彩体系融入设计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融入中国画色彩理论,设计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从而为设计作品赋予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二)提升设计水平

中国画色彩理论注重色彩搭配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审美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色彩理论,可以更好地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提升设计水平。

(三)培养创新能力

融入中国画色彩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学生在设计中结合传统色彩理论,探索新的设计方式和表现手法,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四)增强审美素养

通过学习中国画色彩理论,学生可以培养对色彩的敏感度和民族审美素养。他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色彩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能力。

(五)传承文化传统

融入中国画色彩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通过将传统色彩理论融入设计教学中,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尊重文化的多元化,鼓励学生从自身文化出发,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色彩体系的内涵,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增进中国文化的输出和文化的交流,培养民族审美素养,实现文化自信。

三、中国色彩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定位

以“立德树人”为先导,以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文化自信为育人目标。在加强对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理想信念教育、重视文化自信的国际视野和抗压能力培养,搭建专业教育与美育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融通路径,真正实现新一代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设计课程教学规律为引线,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民族创作和专业创新意识。加强对艺术学科规律的普适化教育,加强知识体系的规律性引导和中国色彩理论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构成体系和民族色彩理论法则,服务于当代艺术设计各专业领域的创作,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和民族创作意识,为未来“中国设计”培养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创新型、多层次、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优化教学路径

立足学科背景,系统搭建设计色彩的思政育人机制,将中国色彩理论为代表的文化内容与专业、与美育等有效结合,形成利于学科发展、利于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三导向原则,将中国色彩理论融入课程题库中,将学生置于中国文化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顺势引导学生研究中国色彩体系,设置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式、探究式、沉浸式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提升学生获得感,使课程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遵循“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中国色彩理论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对中国色彩理论的深化、转化、可视化、创新化。

中国色彩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思政内容的改革应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育人知识体系中,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以美育课程为延展的可视化、体验式艺术美育课程的闭环。以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为目标,在尊重原有课程的学理框架、文化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式深挖中国文化的内涵,推进艺术专业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实践上的深入融合。

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充分利用设计课程及协同育人发展机制呈现对传统文化以及东方审美等的诠释。真正使传统文化入耳入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培养新时代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2014年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2014年。

[2]金鑫,《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艺术研究》,2008年第3期。

[3]余宏刚,《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变革与创新》,《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社科3期。

[4]陈丹,《东北传统建筑彩画装饰纹样的研究与应用》,沈阳理工大学,2018年。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色彩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神奇的色彩(上)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