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技术应用的沉浸式国画创新课程探究

2024-07-10 08:08张书恒霍岩
国画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AR技术沉浸式应用路径

张书恒 霍岩

基金项目:天津美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类艺术学科在延续学科发展文脉的基础上,应该寻找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中国画作为中国的本土艺术学科因其较为固定的创作方式,在艺术实践层面一直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创作表现形式。在国画教学中采用与AR技术融合的发展模式,使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并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相关教学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AR增强现实技术赋能中国画艺术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视野。

关键词:AR技术;沉浸式;国画创新课程;应用路径

一、AR技术与中国画教学的可融合性分析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审美特征,无论是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笔墨纸砚,抑或是以“意境”和“意象”为审美核心的鉴赏方式,都是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彰显。但是,即使它是以传统的创作媒介进行艺术表现的绘画类型,其艺术创作的本质依然是“图像”与“画面”的生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包含了:中国画历史、临摹精品、教师技法解析、教师绘画示范、外出写生、个人创作等。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画学科非常重视对于传统水墨语言的传承,包括画面中物象的位置经营、笔墨语言的变化以及色彩运用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即便是对绘画创新的探索也依旧遵循媒介材料的客观应用规律。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因其自身的媒介语言,在实现创造性表现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存在着局限性,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者无法跨越媒介去表现传统类绘画题材。但是中国画的教学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行,可以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中国画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新颖、富含科技含量的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在学习传统类绘画的专业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如将AR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国画教学课程中,成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物象的结构特征与信息内容的关键所在。

AR技术(Augmented Reality)是指通过计算机与图像处理技术,将虚拟物体通过三维模型应用在真实世界之中的技术,人们可以通过屏幕(移动端)和虚拟物体进行互动,获得沉浸式的交互体验[1]。现如今AR技术已经应用到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汽车的导航系统、娱乐和游戏领域以及网购领域等。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作为世界级的艺术殿堂,收藏了无数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为了迎合年轻游客的口味并提升整体的参观感受,卢浮宫博物馆巧妙地融入了AR技术。游客们只需轻松下载卢浮宫的官方APP,即可在游览过程中启用AR功能。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便能够让AR虚拟画面与实际展品无缝融合,从而使观者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一窥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并获取更多相关资讯。这种互动与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参观者更深刻地领略到艺术品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好奇心。

AR技术应用与中国画教学在图像观察与图像创作方面有着内在的关联性。AR技术不同于以往提出的VR技术概念,通过VR技术看到的图像世界完全是虚拟出来的,而AR技术区别于VR技术的关键点是AR技术要与特定的现实世界产生关联,通过AR技术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感受虚拟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中对于古代画作的临摹与现实世界的写生实践环节都可以在AR技术的应用中得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AR技术的应用可以取代传统的课程实践,而是说AR技术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方便高效的教学体验,从教学的方便性和随时使用性的角度层面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教学互动。

二、AR技术在沉浸式国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AR技术应用到国画教学中对应着传统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如对古代精品画作的学习与研讨、写生实践课程、作品的最终呈现与展示等。基于沉浸式创新国画教学路径的探索,本文从三个方面细致分析AR技术应用与国画教学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首先,中国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传统课程中通常是由美术史论方向的老师通过ppt展示和口头讲解等方式使较为枯燥无味的历史性内容传输给中国画创作实践的学生,而实践类学生往往掌握了非常精湛的绘画技巧,但是对于绘画历史发展中的学派与各个流派在历史中的发展境遇却不甚了解,无法从更加全面立体的视角去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同时除了继续深造考研的学生以外,很少有学生愿意去阅读中国画的发展史、中国画论等类别的书目。其实,不难发现近年来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招生中对于学生的文化课要求逐渐提升,这说明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具有中国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青年艺术家和青年画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类较为枯燥的中国画史的学习课程中,可以结合AR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中国绘画史的学习兴趣,关注到作品的内在生命周期,突破以往只是对经典作品观看、临摹等较为机械化的艺术实践方式,从绘画的整体内涵上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精神。如《胤禛美人图》APP,借助移动端媒体平台,通过有趣、新颖的呈现方式再现每一幅美人图,且画作可以根据观看者的需要在移动端上放大或缩小,每幅作品还自带构图分析与内容讲解。[2]就如同在博物馆中有讲解员讲解一样,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平台的打造,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并非只是简单的图像的生产。

其次,中国画教学中非常重视写生课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题材绘画都有外出写生的实践课程,写生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使绘画实践者更好地了解世界的真实形态构成,画家笔中的物象是基于自然世界中的物象产生的,明代画家沈周绘制了《写生图册》,“观物之生”作为图册前副页的题目非常鲜明地概括了沈周写生图的艺术创作特征,即着重表现物体的生动、生灵、生命等动态性和活态性的层面。[3]AR技术在中国画教学写生课上的应用大有发展前景,可以通过信息扫描技术将自然界中真实的场景、事物进行处理,收集好的物象信息通过AR互动平台使绘画学习者可以在移动端媒体上随时随地学习和研究,特别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后的真实世界中的物象,可以在移动端的屏幕上根据创作者的需求随意变换大小与方向,方便观察物象的内部结构与客观真实情况。[4]

此外,中国画最终的呈现形式是以装裱后的完整作品作为鉴赏对象,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整体的信息录入,特别是像中国画这类具有传承性意义的绘画艺术,上下届学生之间的作品成果学习和展示也应该成为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搭建基于AR技术应用的云美术馆,云美术馆的功能就是收集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创作的作品,历时性的作品整理与记录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教学在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使学生在交互过程中洞悉自己未来的创作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具有变化性的动态学习内容。

三、AR技术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类型,一直以来都延续着特定的发展规律与法度,南朝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将“气韵生动”放置在了“六法”中的首位,这充分说明了,绘画作品中所传递的气韵的精神内涵是画面需要着重注意的内容。“气韵生动”虽为六法之首,但是它却是较为抽象的绘画概念,不像“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这类技法性的概念容易理解。AR技术作为可以使绘画学习者和创作者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中事物的结构与精神气韵的特殊技术,丰富和完善了人们只能通过与自然世界进行互动来获得信息和感知的路径,通过AR技术提供的可互动性的图像信息在帮助学习者掌握相关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信息的获得打破了以艺术实践者亲身实践的方式,外在世界的信息可以通过信息采集的技术在AR技术系统中搭建数字化信息,以此种方式建立起基于中国画教学系统的学习平台,方便学生、教师、研究者等多重身份的艺术实践者进行参与性学习和使用。[5]AR技术在国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围绕着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展开的,旨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相关课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但是AR技术应用的前提基础是需要对现实世界与学习内容的信息化处理与整合,只有将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提前录入学习系统中,再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将相关需要呈现和展示的图像信息内容进行输出,这个互动过程才能形成闭环。因此,基于AR技术应用的沉浸式创新课程需要多个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共同进行研发与开展,这也是未来其他传统类基于感官体验的相关专业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注释

[1]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孔学堂》,2015年第1期。

[2]李谦,《AR技术在国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1期。

[3]黄雅丽,《沈周写生花鸟画艺术特征与创作观念探究——以〈写生图册〉为例》,《国画家》,2023年第6期。

[4]齐慧姝、郑芳,《新兴技术融合:全民艺术普及的推广传播路径》,《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5]赵立诺,《虚拟现实艺术的“参与性诗学”》,《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AR技术沉浸式应用路径
初中英语课堂与AR技术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儿童阅读方式的变化看童书出版风向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路径研究
刍议小学数学对话教学
AR技术在传统民间家具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