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娟
摘要: 鉴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教师对各学段教学内容了解不畅、各学段教学研讨存在时空阻隔、各学段教学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教师可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深入了解各学段教学内容,使用在线会议平台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促进教师间的协作,提高资源获取和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教学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过数年发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对各学段教学内容了解不畅、各学段教学研讨存在时空阻隔、各学段教学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笔者经历了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转变,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解和感受随之深化。本文选取“新质生产力”主题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展示课例“科技改变世界”的内容,分享自身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一体化教学的经验与思考,期望能为未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更多见解和策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技术助力教师深入了解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学段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教学内容了解不畅的问题,笔者尝试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对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了解,以提升本学段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运用智慧教学平台,链接不同学段内容
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很多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对各学段教学内容不了解。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比较熟悉本学段的教材内容,但是对其他学段教材了解不多。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学内容,还要明确大主题下哪些内容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整合。教师也需要确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共同的研究主题。虽然小学教材内容获取相对容易,但在众多教材中寻找与科技创新主题相关的内容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加之对于初中、高中和大学教材内容的不熟悉,教师在整合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与了解,以便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为了增强对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了解,笔者首先利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搜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数字教材内容。通过搜索关键词,如“科技创新”和“科技改变世界”,笔者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与这些元素相关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以及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富起来到强起来”。而且,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中的第8课“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由3课时组成,其中第2课时“科技改变世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笔者将此内容作为教学衔接点。笔者继续查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期发现与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点。结果发现,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以及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都有相关内容。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中,也涉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对教材“螺旋上升”一体化安排进行研究分析后,笔者增强了对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在一体化建设中更好地提升了本学段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皖教云平台,精准确定教学内容
在数字教材的助力下,教师对各学段教材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仍然需要了解其他学段教师在授课中的呈现,以确保自己的理解正确。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教师的这种需求是难以满足的。幸运的是,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如图1)和皖教云平台(如图2),笔者能够随时随地观看其他学段教师的精彩授课内容,精准确定本课教学内容。
(三)运用问卷调查,获得准确学情信息
学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为了了解六年级学生对“科技改变世界”这一观点的了解程度,笔者利用“钉钉”平台上的“番茄表单”设计了一份问卷,随机选取六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课前调研。这个平台的设计非常方便。学生填写完问卷后,笔者可以立即看到汇总结果和数据分析报告。调研结果显示:约37.7%的学生通过浏览网页、阅读书籍、观看影视资料或参观科技馆等方式,对科学发展和科技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约62.3%的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内容了解比较肤浅,对科技成就的认知还比较碎片化。六年级是小学高年级段,它延续了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与初中阶段学习内容有所衔接。本次线上问卷调研结果为教师上好本课和学生的一体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得教学方向上的启发
为了获得更全面的内容,笔者尝试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交流,提出问题:对于新质生产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哪些体现?它回答道:教材内容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技术对生产力提升和社会变革的作用。教材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和信息道德。因此,教师可以将新质生产力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话,笔者在教学方向上获得了一些启发。
二、技术助力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的高效共研
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教师掌握各学段教学信息的实时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常规的教研活动通常是同一地区、同一年段教师聚集在一起进行。本次教学活动中,四位承担教学展示课的教师来自不同地市、不同学段和不同学校,平时没有交集。如果按照常规方式交流,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导致教师交流效果不佳。另外,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是一线教师非常期待的。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有其独特性,如何在共同研究的大主题下进行跨学段整合?小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如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匹配呢?总之,这些迫切需要教学研讨来解决的问题,常规的交流方式是很难较好发挥作用的。
(一)运用“腾讯QQ”,加强在线互动
在教学设计、授课演示文稿以及说课稿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和市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多次通过腾讯QQ进行文件、图片、视频的传输和沟通。团队成员对笔者的文稿撰写和制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式、教学资源的推荐和使用节点、页面构图的设计等。有教师还特别指出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使用的科技案例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建议引入更多生活化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共鸣。技术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显著提高了教师间信息交流的效率,弥补了线下交流的不足。在频繁的在线互动中,加之教研团队的即时反馈,笔者迅速优化和确定了教学设计内容。
(二)运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模拟说课
在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中,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团队利用“腾讯会议”软件进行了线上模拟说课,省、市两级教研员和各学段教学专家分别进行点评。他们对于笔者的授课建议是,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其学习规律;新质生产力不宜在小学阶段做过多、过深的理论性讲解,应重点聚焦科技创新;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将科技的种子播在孩子心田,为初中、高中、大学的思政课学习打好基础。线上会议使得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的教研专家能够无地域限制地沟通,大大提高了教研效率,同时让笔者在备课中的困惑和问题得到及时解答,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三)运用“微信群聊”,获得广泛支持和指导
在备课和教研活动中,作为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的代表,笔者感受到了相当的压力。在微信群聊中,一体化教研团队为笔者及其他学段的教师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指导。从教学准备到课堂实施,再到课后反思的全过程,团队成员的关怀和支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特别令笔者感动的还有活动尾声,省教研员在微信群里提出一体化教研团队要在会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案和撰写课堂观察,鼓励大家及时总结和思考,以保持思维活跃,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得益于这些引领,笔者对于如何构思和授课有了思考雏形。
三、技术助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融合
在“科技改变世界”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内容:一是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实现的动力升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三是以中国新质生产力为例,初步感受科技发展助力中国腾飞的伟大力量。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科技发展进程,初步理解科技是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2)知道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3)呈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科技助力中国腾飞的伟大力量,提升民族自豪感。其中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堂上,笔者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明任务”,活动二“科技馆里来探究”,活动三“科技创新我参与”。三个活动服务教学主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明任务,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课堂上,笔者引入了两个象征“科研”的学习伙伴——小科和小研,设计了“打卡科技园”的学习任务,带领学生开启四个主题馆的探索之旅。完成所有任务后,学生可获得“科技小达人”称号。这种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本课开篇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为了提升课堂互动性,增强视觉效果,笔者在活动一中采用多种技术工具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情境的创设。这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处理上,笔者从图片素材库中搜索并下载了代表小科和小研的人物形象(如图3),以及四个主题馆的卡通图片。同时,利用修图软件对下载的图片进行抠图和编辑处理,确保图像质量符合展示需求。之后,妥善保存处理后的图片,清晰标注图片来源和版权信息。在配音制作与整合环节,通过微信小程序“配音神器”(如图4),笔者输入小科和小研的台词,选择合适的人声进行配音合成,最终导出MP3格式的音频,并保存到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中。接着,将所有配音文件保存在“移动硬盘”中,每个文件以详细的命名方式存储,便于后续查找和使用。在动态演示制作方面,使用WPS演示工具创建幻灯片,将处理好的图像和配音文件插入相应的幻灯片,并为幻灯片添加动画效果,使得视觉展示更为生动和吸引人(如图5)。同时,插入配音音频,使得小科和小研能“说话”,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互动体验。
(二)科技馆里来探究,增强学生体验感
1.打卡第1关“资料馆”
在本关中,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阅读角”提供的资料,通过同桌合作填写专门设计的表格并在班级内展示。此方法使得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线和核心成就清晰可见,有效地缩小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此外,学习伙伴的互动点赞和科技章的颁发为学生提供了即时的学习反馈。这种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机制不仅高效,还具有显著的激励效果,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每关结束之前,学习伙伴小研需对学生在该关卡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后,会被授予“科技园”的“科技章”。为了制作与本课内容相符的教学材料,笔者利用WPS Office中的“稻壳”平台,通过海报功能,使用关键词搜索并选取适当的海报图像。经过个性化修改,这些图像被转化为本课专用的“参观券”和“科技集章卡”(如图6)。WPS的云存储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免除了携带存储设备的困扰,同时也消除了数据丢失或存储容量不足的担忧。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优化了教学资源管理。
2.打卡第2关“视听馆”
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展示了教材内容,还呈现了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引导学生探讨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本课按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育人效果,为学生的初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视听馆”环节,教学资源的呈现体现了技术的有效运用。笔者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关键词“蒸汽机”“应用”,并从多个视频中选取《蒸汽机的应用推动社会发展》并下载。鉴于视频长度可能超出本课需求,笔者使用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裁剪,包括调整视频的开头和结尾,还对细节部分进行了柔化和过渡处理。之后,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存储和展示学生收集的“科技就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包括表格、图片和视频。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笔者还从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官方平台筛选权威图片,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呈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同时,通过手机视频编辑软件,笔者完成了其他视频资源的录屏、剪辑和编辑,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准备效率和便捷性。
3.打卡第3关“探究馆”
在这一关,笔者准备了四份补充材料,主要在微信、《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平台上筛选而得。通过阅读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同时,这些材料反映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与理论创新成果,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落实课标的教学要求。
(三)科技创新我参与,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本环节也是打卡第4关“实验馆”,旨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学习伙伴首先提出问题:“科技改变世界,未来靠我们。现在的我,可以为科技创新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他们纷纷展示自己在科技活动中的收获,表达了自己的新想法。在本课小结中,教师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包括观察生活、解决问题、思考和提问,同时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如小发明和小制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还布置了实践作业,加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强化主题
随着“打卡科技园”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获得了“科技小达人”称号。作为奖励,笔者播放了《新质生产力》相关视频(如图7),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认识和自豪感。以上一系列教学活动均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增强了学生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热爱和促进了创新精神的形成。
(五)反思过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实践有收获
在备课过程中,关于《新质生产力》视频的选用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小插曲。在进行线上教研活动时,笔者注意到初中学段的授课教师也选择了同一段视频作为教学资源。起初,笔者考虑放弃这一资源,担心资源的重复使用可能会违背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初衷。然而,线上教研的讨论揭示了一个重要发现:尽管两个教学阶段选用了相同的视频素材,但各自的教学重点和使用环节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这段视频被设计用于本课的结束部分,作为拓展和补充知识,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做好铺垫。视频在这里起到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激发兴趣的作用。相比之下,初中教师将这一视频素材用作本课的导入部分,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引出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此后,教师会围绕视频内容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即使是同一视频,不同教学阶段选取的片段也可以进行区分,有效避免学生在观看时感到内容重复,从而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动力。通过这种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我们不仅避免了教学资源的简单重复,还能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需要,合理利用视频资源,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深度。这种策略的运用是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个典范,它展示了如何在保持教育一体化的同时,也能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需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展示课例“科技改变世界”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了解和整合了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实现跨学段教学的有机衔接。同时,利用技术平台进行教研和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与共同研究。此外,在技术助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融合中,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参与度。科技的发展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共同助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