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康县“乡愁经济”实践

2024-07-09 04:24马然谢艳
发展 2024年3期
关键词:康县乡愁旅游

马然 谢艳

近年来,在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地区愈加注重引领大众关注并接受情感型乡愁文化,乡村振兴也逐渐侧重于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以唤醒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幸福感,这意味着对乡愁经济的发展与存续意义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甘肃康县为例,介绍其乡村旅游的背景、意义及发展模式,并结合经典案例分析其中乡愁经济的体现与作用,分析康县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经济发展模式,验证乡愁经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微风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的有效治理要主动退出都市竞争圈,围绕安逸、舒适、宜居等特点打造乡愁吸引力,大力突出城市生活中所没有的特色与情感。因此,了解并探索乡村发展中的“乡愁效应”,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应用在乡村的发展当中,加快乡村振兴脚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与家乡认同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解决乡村发展的基础问题离不开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久安之道,而将乡愁元素与乡村旅游发展如何巧妙结合起来需要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康县的旅游现状与乡愁经济的具体展现,通过总结其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景点设计剖析,解开人们对乡愁元素高度认同和追随的“初始密码”。最后利用效益分析结果倡导更多的乡村地区学会利用“忘不掉的乡愁”来吸引大众回归家乡,学会保留乡村人文特色和自然景色,使农村重新焕发生机和风采。

一、康县文化旅游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康县文旅发展现状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曾讲道:“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近年来,甘肃各地大力发展乡村原色风景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美丽战胜贫困”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陇南市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处在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交界地带,赋有“陇上西双版纳”之名。截至2020年年底,甘肃康县已实现了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其中2个乡镇16个村庄获得了“中国最美乡镇”称号,同时也是“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的常设会场。康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光”“绿色工业展示”“休闲养生”为特色,在乡村旅游方面可谓走在全国前列。康县多为依山傍水的村落,具有较强的自然区位优势,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村庄规划上,因地制宜,不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而选择集中搬迁、整齐划一,保持了传统村落的风貌。著名景点有康县花桥村景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康县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康县白马关古城等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景点。

现今,在甘肃康县,每到一个村庄,就会有很多“回乡”的年轻人。他们之中,有开农家酒楼的、有开特色农产品种植园的,也有做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康县对旅游核心线路沿线和周边的建筑物、水系、景观等进行了细致的改善,以自然之美为基础,突出陇南建筑的特点,凝练乡土民居的精髓。在坚持生态文明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推进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落实团。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和建设美丽乡村中,涌现出感召人心的“康县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康县故事”,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乡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坚持把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应了那句“生态出‘钱景,美丽生‘财富”。除此之外,康县坚持品种改良、品质培优、品牌塑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一村一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如今,一个活力满满的乡村振兴代表——甘肃康县正在持续阔步前进。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康县的乡村旅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弊端仍旧存在,对日后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当地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陆续出现,例如缺少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场内解说等设施和服务,从而影响游客的体验感与满足感。其次,区域内的旅游产品还比较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差异性。最后,人才的稀有与缺乏导致康县的整体建设与规划缺少创意与独特的吸引力,无法留住高层次人才,进而无法永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面对目前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康县紧跟国际生态的旅游潮流,力求打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色景观平台,利用网红思路,建立网红设施与打卡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面向全年龄段的游客打造出行方式与观景平台。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展现文化自信与乡村风貌,加强对旅游景区四季的体验感与舒适感的提升,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旅游项目。此外,康县还注重构建不同体验感的自驾游路线,发展旅游团,打造专业的讲解团队,使游客在旅游休闲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发展历程。顶层设计方面,当地政府从产业要素与融合、资源环境与保护、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整体规划与经济支持,完善旅游要素的建设与服务体系,构建三级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标识与解说的安排,打造智慧旅游服务、旅游安全体系等基础设施。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等娱乐项目,实施“十村百户干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积极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乡村宾馆,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的能力,扩大群众参与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吃上“旅游饭”。

二、文旅发展下的“乡愁经济”

(一)什么是“乡愁经济”

与国外学者对“乡愁”问题的最初关注不同,“乡愁”一词在国内首次出现是源于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的诗化表述。随着“乡愁”内涵逐渐多元化,国内外学者对“乡愁”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乡愁”正慢慢从田园牧歌式的情怀,衍生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以乡愁文化为消费品和体验物,是乡愁现代化发展的经济活动,既表现为物质经济,也表现为符号经济。乡愁既是对房屋陈设、农具、乡村公共空间等过去所用的物象的怀念,也是一种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是一种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的寻根之情。而对于旅游地而言,“乡愁”要素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通过对旅游动机、乡愁元素和难忘的旅游体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美食和地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它们共同推动了难忘的旅游体验的形成,而美食和文化正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二)“乡愁经济”从何而来

近年来,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使得许多人对故乡的惬意与安逸产生了无比的憧憬和向往。但迫于生活的压力与负担,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生活中去。乡愁在如今不仅仅是一种乡村记忆,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它的出现使得经济活动与情感归宿有了重要的联系纽带,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回乡创业,发展家乡本土文化。现代乡愁更多地蕴含着人们对于家乡的期待与努力,围绕田园景观、农业产品等城市中所缺少的经济元素进行物质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道路交通、通信技术、农业技术、数字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就使得乡愁经济的发展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农村别具特色的自然田园风光,是发展乡愁经济的主要环境载体;数千年的人文资源,是发展乡愁经济的重要依托;国家提倡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不断地向农村倾斜战略,是发展乡愁经济的重要动力。

(三)“乡愁经济”到哪里去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尽管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康县人民还是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智慧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康县共接待游客1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98亿元,“美丽经济”显然已经成为康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康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优势,村民懂得依托自身特色与乡愁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量力而行,梯次推进,始终做到稳步前行。显然,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乡村旅游也正逐步成为一种“利民”的生态产业。多年以来,康县一直将“乡愁经济”和“地方旅游”相结合,将“美丽乡村”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地在政策、工作体系、发展思路、措施和力度上,保持了连贯性和稳定性,可谓“十年如一日,十年磨—剑”。

未来,乡愁经济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体验导向型模式,即立足于本土的农业和文化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乡愁”资源,让人们在观赏游玩的过程中,既满足对乡愁的情感渴望,又能够满足休闲娱乐的体验式消费,从而产生经济价值;二是实体导向型模式,即在特定的农产品中融入乡愁的元素,在自由市场买卖中实现经济价值。这两种发展模式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了乡村发展,加速推进了乡村振兴的脚步。

三、“乡愁经济”赋能文旅产业

乡村是承载“乡愁”的独特载体,“乡愁”也是乡村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乡愁产业是以活化乡愁为目的,将乡愁与具体实物或情感价值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乡村自身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等赋予情感化的经济价值,满足消费者和游客对于“乡愁”与休闲娱乐的消费和喜爱,借助乡村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态系统等,为农产品以及它的生产过程赋予了文化内涵与价值,从而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伴随着“乡愁经济”的发展,“乡愁”所蕴涵的价值日益凸显,必将形成一股强大的魅力,带动农村的建设发展,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产业兴旺——以做强“乡愁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培育乡村发展新动力。

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引领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加速农业产业聚集,盘活社会闲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的新业态,建成高端民宿等餐饮项目。

(二)生态宜居——以“留住乡愁”为乡村建设的起点,塑造美丽乡村新颜值。

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主旨,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塑造具有灵动感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留住美丽乡愁。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抓好村内外环境整治,完成生活垃圾清理、农村污水治理等,使得群众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打造网红打卡点,立足青山绿水主题,唤醒乡村旅游资源。

(三)乡风文明——以“赞美乡愁”为乡愁经济的文化支撑,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地域特色文化,致力构建外有景观映衬,内有文化铺垫“内外皆美”的乡村版图。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建成乡愁记忆馆,记录并展示农耕文化和乡村风貌。延续村庄原有的景观特色和传统乡村原汁原味的风貌。大力培育乡村文化队伍,引导群众自发成立文艺宣传队。

(四)治理有效——以“守护多愁”为乡村治理的基础路径,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重点突出党建引领,以乡愁聚人心,用“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推进党建网格化建设,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访维稳等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常态化开展网格大走访,及时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解决民生诉求。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引导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创新开展网格夜谈等做法,形成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主体、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格局。创新城乡融合路径,引进资金为乡村建设做出有力贡献。

(五)生活富裕——以“梦想乡愁”作为农民致富的动力,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通过发展乡愁经济,满足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让各类人才自愿留在乡村,激发农村农业发展括力。建立直播带货培训基地,培养本土网红,推动农民多元化增收。同时还要吸引外来优秀人才,鼓励他们在乡村旅游、民宿体验、项目引进等方面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助力农村大发展。寻求产业融合,推动经济转化,利用互联网经济资源,增强乡愁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经济收益的效能。

众所周知,农村是安放乡愁最好的地方,乡愁资源就是“金山银山”。乡愁经济不仅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为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乡愁经济始终要以满足城镇居民思乡情怀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为落脚点。坚持以情入手、以情动人的基本理念,唤起人们思乡怀旧的情感产生。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乡愁情感得以释放,满足人们对存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改善“城市焦虑”的状态。让乡愁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文明水平,从而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康县乡愁旅游
永远的乡愁
乡愁
黄钟乐·西安诗友资助康县贫困学生感赋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九月的乡愁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
浅析甘肃省康县周家坡铜矿成矿
旅游
回头一望是乡愁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