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校园欺凌不是成年人眼中孩童之间的打闹,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深远的身心伤害,还对整个学校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要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各地教育部门要围绕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及时查找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同时鼓励引进科技手段,逐步实现校园风险隐患智能感知、及时预警、即时响应、迅速处置。为此,本文从定义、影响、原因及预防等多个角度对校园欺凌进行分析。
校园欺凌指的是学生之间发生的恶意、有意伤害、威胁或操纵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上的攻击、言语上的辱骂、网络上的诋毁以及社交排斥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种欺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
一、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直接的身心伤害,还可能对施暴者、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受害者来说,校园欺凌可能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受害者可能经历身体上的伤害,如被打、被踢等,甚至可能遭受性侵犯。心理上,受害者可能感到恐惧、无助、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社交能力下降,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此外,受害者还可能因为受到欺凌而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等问题,影响学业发展。
其次,对于施暴者来说,虽然他们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或满足感,但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其道德观念扭曲、人格发展不健全。施暴者可能因此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批评和谴责,对其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因为违法乱纪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校园欺凌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方面,受害者可能因为受到欺凌而与家长产生隔阂,家长也可能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方面,校园欺凌可能导致人们对教育体系的信任度降低,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校园欺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社会暴力等。
二、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首先,个人因素在欺凌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欺凌者可能具有自卑心理,通过这种行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自信心。他们可能缺乏同理心,难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此外,缺乏社交技能和沟通技巧也会导致学生倾向于采用欺凌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溺爱、娇惯纵容,或者过于严厉、缺乏温情和交流,都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家庭暴力和冲突也可能使孩子习得暴力行为,并在校园中表现出欺凌行为。
学校环境也是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氛围下,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不够重视。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难以有效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此外,学校对欺凌行为的监管不力和处理不当也会助长欺凌行为。
社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暴力场面屡见不鲜,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社交压力和群体行为也可能促使学生参与欺凌行为,他们可能觉得如果不这样做,自己就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三、预防校园欺凌的具体措施
预防校园欺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安全。
提高校园内所有成员的认识水平,增强反欺凌意识。学校应该通过主题班会、校园网、宣传栏等平台,深入开展讨论和分析,明确“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该怎么办”。同时,提高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使其明白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不可接受性。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有明确的指导。学校应制定实施方案和《“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确保在发生欺凌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加强校园安全防控。学校应建立门卫管理制度,加强外来人员进出登记,禁止社会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同时,加强对校园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的防控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教育,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和活动,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并拒绝欺凌,同时鼓励学生团结友爱,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状况,教育他们如何避免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
建立健全的校园规范和惩罚制度。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校规制度和惩罚制度,对违规者加强管理,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对于欺凌行为,学校应依法依规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以起到警示作用。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通过家校沟通平台等社交软件加强家校联系,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共同参与到预防校园欺凌的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欺凌行为,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管力度,营造和谐、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友好和积极的学习环境。
(作者单位:东平县银山镇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