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发展研究

2024-07-09 03:37:37陈梦娇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

摘 要:在政策的积极支持下,我国商业银行已迈入数字化发展新纪元,金融产品的普惠性持续提升。然而,当前金融产品供给与日益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智能化的客户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偏差,对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以及绿色企业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指导要求和部分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建议从丰富产品内涵,构建开放银行生态,促进金融服务的融合与创新;聚焦特定细分领域,精细打磨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产品安全性,加强科技数据治理,确保金融服务的稳定性等方面优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作者简介:陈梦娇(1993- ),女,湖北武汉人,武昌首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产品创新。

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最重要的主体之一,肩负着推动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传统金融界陷入僵局,金融科技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速。自2014年起,我国政府已在官方文件中多次强调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的必要性。随后,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规划》中,对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显示出国家层面对金融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及金融科技委员会,以加强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该规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赋能作用。而在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作为央行编制的第二轮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该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详细阐述了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实施保障措施。以上政策表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在未来将会持续深化。

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众多创新的金融科技产品和专利相继涌现。《2022年金融科技领域技术创新指数分析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年中,金融科技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中,有7家源自中国,包括3家银行企业。从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达到了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长较为稳定。然而,净息差却从1.91%下降至1.69%,成本收入比从33.97%上升至35.26%,金融科技的投入也为银行业带来盈利能力下降和运营成本上升的挑战。

本文在梳理当前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就产品的优化路径进行探索,以期通过产品改革促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践进展: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得到政策支持

银行业属于强监管行业,其发展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已发布两次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为了进一步推动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2年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银行业指明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时代中重塑经营模式的方向(详见表1)。简而言之,近年来政策的特点:全面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服务实体经济是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科技是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技术应用要求越来越高;关注公平性和均衡性,现代化科技治理架构越来越完善。

在积极的政策引导下,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化转型,与以往的信息化建设存在显著不同,此次转型的重点在于利用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体系的升级与变革,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底层技术架构的优化。这一转型旨在优化银行的经营策略、产品服务方式以及组织协同机制,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不同场景进行有机连接,从而创造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体验型产品[1]。

(二)金融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之中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这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对商业银行冲击力度巨大。银行不再是躺着赚钱,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创新金融产品来应对市场的变化。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成熟,金融科技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家银行的产品和业务之中。

从传统业务来看,负债业务结构发生改变,银行也开始关注长尾客户,借助大数据应用,推出了各种“长尾”金融投资产品,兼具流动性和高收益,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资产业务逐渐向智能化发展,积极探索搭建全面且高效的信贷大平台,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实现精准的客户获取、高效的业务运营以及智能化的风险控制;中间业务重要性凸显,成为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不同类型银行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制定了不同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以电子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为例,各家银行积极推动线上支付产品研发和数字渠道建设,2022年该业务收入交通银行同比增长5.25%、兴业银行同比增长4.59%。

从新兴业务来看,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等发展迅猛。以交通银行为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产业链金融、国内信用证、福费廷等业务的升级。2018年4月,区块链国内信用证项目投产,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2018年6月,交通银行上线了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聚财链”,解决了传统证券化融资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客观性不足、定价与风险不匹配等问题。2018年9月,交通银行成功上线了亚洲首单区块链技术贷款抵押债券(CLO)项目,突破了传统证券化技术的瓶颈。2018年12月,交通银行依托区块链技术打造了国内首个资产证券化系统“链交融”,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产品从发行期到存续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

(三)商业银行产品的普惠性日益提升

金融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平衡了普惠金融业务中“普惠”与“获利”之间的矛盾[2]。相较于城商行,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创新产品的实践上更加丰富且更具成效。

从个人金融服务来看,一是各类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个人金融服务覆盖面。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通过构建集合网络融资、网络支付结算和电商金融服务功能的“农银惠农e通”综合平台,全方位满足农村客户互联网金融需求。同时,农业银行还大力发展农民网络融资业务,以“农银惠农e贷”有效破解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困局。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批量采集农户家庭和生产经营等多维数据,科学建立授信模型,通过系统自动评级准入、自动审查审批、自动发放贷款,实现了农户贷款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运作,有效提高了农户贷款的覆盖面、便利性和可得性。二是个人金融服务越来越快捷、便利、智能化[3]。平安银行凭借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服务模式“随身银行”,实现银行服务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开启智能化银行3.0新阶段,打造“五位一体”新模式。在该模式中,“随身银行”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经营链和服务网成为核心服务矩阵,被视作是零售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安银行“随身银行”将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融合成为一个智能的服务矩阵,建立起服务人员与客户、专业内容与客户、各服务渠道之间的三层连接,打通“任督二脉”,冲破过往堵点痛点,让服务体系融会贯通,基于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旅程,以随时、随心、随享,专人、专业、专属的形式(详见表2),将最合适、最优质的金融服务提供给客户。

从企业金融服务来看,金融科技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功率。[4]建设银行于2015年推出“小微快贷”,全线上化操作,且建立动态产品创新机制,形成以“小微快贷”、大数据信贷等为拳头产品,涵盖30余项基础产品、近400项区域特色产品的信贷产品体系,提高场景化、定制化创新能力,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更匹配、更便捷的服务。农业银行于2018年推出“惠农e通”平台农户版,为“三农”客户提供集供应链管理、多渠道支付结算、网络融资、普惠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定制化“电商+金融”综合解决方案,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二、现状反思:当前创新产品是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产品类型:与不断变化的、个性化的、智能化的客户需求存在偏差

尽管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市场上仍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客户在选择时不再仅仅看重产品的表面创新,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效果和用户体验。这一转变意味着,单纯的模仿和复制已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金融需求。

以理财产品为例,我们看到众多银行纷纷效仿同业的热门产品,试图通过模仿来快速占领市场。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收益趋同,缺乏差异化。大多数银行的线上理财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非常相似,通常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产品、股票、债券、混合型基金、保险等。这些产品在风险等级、预期收益和投资期限上的选择范围也大致相同,导致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很难根据产品特性进行区分。各个银行理财平台在后台技术上也趋于同质化,比如普遍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市场分析和产品推荐。虽然这些技术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也使得不同平台在技术应用上难以形成明显差异。

以手机银行产品为例,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数字化运营体系,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产品之间的板块设置、积分体系、客户活动等方面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服务。对于客户而言,他们希望能够在手机银行上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同时,一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设计时过于追求技术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却忽略了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导致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应平平,甚至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二)产品效果:对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绿色企业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助于促进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5],但碍于小微企业融资“点多面广”和“短频快”的特点,其实施效果仍有待提升。

一是产品创新能力尚显不足,普遍存在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而在评估企业发展潜力、人才储备和技术能力等“软信息”方面,精细化分析的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此外,风险定价模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小微企业发展特性和融资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研究对江苏省内86家科技型企业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科技金融产品存在需求和供给结构上的不匹配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产品单一供给和需求主体不匹配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导致供需之间出现错位。这种不匹配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也制约了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融资领域的发展[6]。

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绿色信贷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当前的产品形式仍然以传统的项目贷款等为主。这限制了绿色金融产品的普及和应用范围,使得小微企业难以从中受益。此外,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办理单数和金额相对较少,这反映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激发,也说明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应用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路径优化:产品创新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一)丰富产品内涵,打造开放银行生态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开放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各大商业银行已经纷纷建立了数字化产品体系,服务模式也经历了从传统的网点经济到便捷的App经济,再进一步迈向高效的API经济。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限制,各银行之间的数字化程度并不均衡。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银行必须积极寻求合作,开放银行模式则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开放银行是指借助API、SDK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与其他银行及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通过这种模式,服务场景得以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形成了一种具有平台化特色的商业模式。然而,要构建这样一个开放、共享、创新的银行生态圈,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区块链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我们得以构建一个开放银行生态圈,其中数据网络、信任网络与价值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这一生态圈中,各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电商平台等第三方合作伙伴得以共同参与金融服务的创新过程,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且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此外,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进而提升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7]。

(二)聚焦细分领域,抓实抓细服务创新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应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的企业金融需求。一方面打造专属科创产品,制定专门风控策略。针对高技术性、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估值性,且存在股权上市的预期的企业,银行在符合信贷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降低风险控制要求,以适应科创企业的高成长性和资本市场融资带来的快速增加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加强对绿色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分析研究。这不仅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还可以为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推出绿色行业细分产品体系,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及应用,加快推进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银行可以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深耕消费场景,激发零售金融市场的活力。市场细分是关键,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发现新的客户机会,形成新的目标市场[8]。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银行可以满足消费者“普适”的需求,如“爆款”信用卡活动,进一步提升零售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三)提升产品安全性,加强科技数据治理

随着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产品越来越复杂、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金融风险与消费者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9]。因此,数据高效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本要求。

一是数据质量是数据治理的核心,也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决策的准确性、风险控制的能力以及业务运营的效率。为了提升数据质量,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包括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一致性。在数据采集阶段,商业银行可采用大数据技术,从各个业务系统中抓取数据,并进行实时更新;在数据处理阶段,商业银行可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在数据存储阶段,商业银行可采用云计算平台,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作用,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提升金融产品安全性。

二是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这对于解决组织内部数据孤岛问题、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打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数据治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数据治理相关各方的职责分工。同时,应制定完善的数据治理政策和制度,规范数据治理行为,确保数据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参考文献:

[1] 丁京.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分析[J].金融客,2023(8):37-39.

[2] 李志辉,胡心怡,常心宇.金融科技创新能提升商业银行普惠服务能力吗?——兼论商业银行普AI惠目标与经营目标相容[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4,44(1):107-125.

[3] 任鹤云,王涛,冉晓琳.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以平安银行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4(2):108-111.

[4] 冯学良,周桢,戚馨雨.金融科技发展与科技中小企业成长——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证据[J].技术经济,2023,42(11):103-112.

[5] 盛天翔,范从来.金融科技、最优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J].金融研究,2020(6):114-132.

[6] 张忠寿.基于供需分析的江苏省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5):266-271.

[7] 秦响应,魏晓光,申晨,等.开放银行生态圈建设及路径选择——兼析区块链赋能开放银行数据共享[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7):117-121.

[8] 杨宇轩,李大同,任钰峰,等.数字化零售银行客户与业务匹配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4(2):185-188.

[9] 刘丹丹.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金融产品干预制度设计研究——基于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视角[J].西南金融,2020(3):42-48.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数字智能时代的供应链金融
商场现代化(2017年5期)2017-04-08 09:36:27
金融科技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
西部金融(2017年1期)2017-03-28 17:39:44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培训(2017年1期)2017-02-17 16:43:01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西部金融(2015年9期)2015-10-26 18:00:12
浅谈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商场现代化(2015年9期)2015-05-29 15:20:4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