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考

2024-07-09 12:34:18高家玮闫海潮张涵
关键词:新质共生生产力

高家玮 闫海潮 张涵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命题,新质生产力能够活化技术创新,释放绿色动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脱碳转型;深化要素供给,实现降耗增效;转变生活方式,推动绿色转型,对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独特优势和积极意义。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有助于破除绿色壁垒,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生产绿色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消费扩容,创造高品质生活;有助于产业低碳发展,建设高能效平台。据此,国家和政府应畅通数字低碳技术研发渠道,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完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铸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布局绿色金融新蓝图,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优化绿色产业国内国际布局,拓宽绿色价值实现渠道。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动能;脱碳转型

基金项目:2023天津市教委重大项目“天津市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路径研究”(2023JWZD27)

作者简介:高家玮(1999- ),男,河北沧州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质生产力;闫海潮(1980- ),男,河南濮阳人,哲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涵(1998-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健全绿色生产体系、把握民生福祉的现代化[1],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向共赢,有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结合系列政策文件可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然之举。然而,受绿色发展动能不足、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因素限制[4],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仍需进一步提升。据此,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驱动因素,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考察时指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5]。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6]。作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可通过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能源、新模式,助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而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依托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加速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释放绿色发展动能,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高效能特征,可凭借生产要素的突破性优化组合,实现行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故而,本文深入思考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诉求、价值旨归以及实践落点,期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可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现实场域。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需要深刻把握好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诉求,发挥好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一)新质生产力活化技术创新,释放绿色动能

新质生产力能够依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的颠覆性耦合重组,实现传统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有效释放绿色动能,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主导要素,能够依托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发展方式智能化、网络化转型,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产能,有利于释放绿色动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其二,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能够增加跨领域、跨学科的绿色科技创新合作,有利于提高国内绿色技术创新自主性,降低外部绿色技术创新依赖性,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其三,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属性,能够增强绿色技术创新的前沿性,加速绿色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拓宽行业企业绿色发展空间,进而释放绿色动能,加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四,新质生产力具有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能够助力经济发展主体,精准把握绿色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进而活化绿色技术创新,释放绿色动能,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并且,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储存算力和网络能力,能够助力社会经济主体展开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市场科技型产品更新换代,有效活化技术创新。所以,社会经济主体以技术创新满足绿色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助于释放绿色动能,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脱碳转型

新质生产力具有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功能,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生产方式,从而促进脱碳转型,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一,新质生产力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生产方式,能够优化生产流程,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7],从而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此情形下,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企业逐渐减少,推动传统商业模式逐步升级为高效环保型商业模式,促进脱碳转型,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二,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控能技术、感应技术对产业布局的颠覆性改造,能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程度,淘汰低端落后的污染型生产方式,增加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传统产业运营效率,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此基础上,高污染、高排放经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有助于催生新型经济形态,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其三,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先进碳处理技术的出现,能够为经济主体生产发展提供更科学、环保的碳排放选择,减少传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现象,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深化要素供给,实现降耗增效

新质生产力能够深化劳动力、资本、数据要素供给,推动要素价值最大化,以此实现经济发展降碳增效,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其一,新质生产力具有信息化、交互化作用,能够打破专业化知识技能流动边界,助力劳动者提高机器人操作、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能力,有助于提升劳动力要素供给质量。此基础上,传统污染行业劳动者逐步进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减少超量能源消耗,实现劳动力要素价值最大化,进而以降耗增效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8]。其二,在信息科技的链式作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助力传统产业形成内部协同合作的沟通网络,进而畅通资本要素流动渠道,实现资本要素创新性配置和突破性集聚,进而缓解传统行业绿色发展的资本约束,提升资本要素利用效率。是以,传统行业研发绿色产品和环保服务的难度大幅降低,有利于实现降耗增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并且,新质生产力提倡绿色环保理念,能够增加投融资机构的ESG投资行为,进而促使市场经济主体不断开发环境优化型项目,有利于实现降耗增效,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三,新质生产力具备数据可再生性、数据无限性优势,能够助力市场经济主体充分挖掘内部绿色发展潜力,实现绿色产品高级化、合理化开发,从而助力降耗增效,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比去年全年增长1.1个百分点;5G基站总量达到350万座,说明新质生产力的数据可再生性、数据无限性优势进一步凸显,能够赋能降耗增效,进而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转变生活方式,推动绿色转型

新质生产力可优化就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环境保护水平,进而转变全体居民生活方式,推动绿色转型,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其一,新质生产力能够依托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创造大量新型岗位,提升劳动者工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优化传统就业结构,转变居民社会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二,新质生产力依托大数据、大算力优势[9],可增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减少资源消耗型产品流动度,增加绿色产品使用率,进而优化居民社会生活方式,助力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三,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污染物处理技术、排放物贮存技术不断升级,能够转变社会居民的污染型生活方式,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四,新质生产力依托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实时便捷优势,能够为社会居民提供新能源拼车、废品及时回收等低碳生活选择,进而提升绿色共享效率,有助于转变社会居民生活方式,推动绿色转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并且,新质生产力依托社交媒体的实时交互性,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居民日常沟通水平,促进绿色生活知识快速流动,有助于转变社会居民生活方式,进而以绿色转型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二、应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旨归

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是中国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命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擘画了前进方向,有助于破除绿色壁垒,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生产绿色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消费扩容,创造高品质生活;有助于产业低碳发展,建设高能级平台。

(一)有助于破除绿色壁垒,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新质生产力破除绿色壁垒,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强调应“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10]。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加速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积极应对世界变局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破除绿色壁垒,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一,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能够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出口数量和质量[11],满足国际客户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国际绿色产品市场份额,进而破除绿色壁垒,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能够助力中国赢取绿色发展释放出的红利,优化中国国际经贸形象,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地位,从而破除绿色壁垒,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三,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意味着先进要素资源流入传统产业体系,有助于对标国际先进生产理念,优化绿色生产体系、绿色贸易体系、绿色投资体系,破除绿色壁垒,加速高水平对外开放。其四,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能够加快高水平绿色管理经验流转速度,推动构建高标准绿色自由贸易区网络,进而破除绿色壁垒,加速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有助于生产绿色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转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12]。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生产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一,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能够逐步降低传统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比例[13],以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改变规模扩张的生产形式,有助于推进生产绿色转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能够逐步将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嵌入生产生活场域,降低绿色生产难度,增加环保型服务企业数量,有助于生产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三,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能够加强环境治理市场、环境治理诚信建设,助力市场经济主体提升绿色生产能力,有利于加快生产绿色转型,减小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经济目标,进而驱动高质量发展。

(三)有助于绿色消费扩容,创造高品质生活

以新质生产力挖掘绿色消费潜力,引领品质新生活。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绿色消费在消费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引领性作用,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倡导绿色消费,将驱动绿色消费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6]。新质生产力本身具备绿色特质,可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深刻影响,能够引导人民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及行为习惯,有助于绿色消费扩容,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益实践。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共生现代化可改进生产系统,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拓宽居民绿色消费选择范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14]。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有益于促进绿色产品研发及创新[15]。在不断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的基础上,这些新兴业态能够推动产品消费方式创新,使产品消费方式贴合生态环保需求。因此,在驱动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中,新质生产力对绿色消费产生促进作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消费品数量增加、质量上升及消费规模扩大,人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可驱动生活系统循环连接,为居民提供更多品价兼优的绿色消费服务。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可有效助力流通及分配环节,为居民绿色消费提供有益支撑。具言之,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能够催生先进环保的交通工具[16],可畅通商品绿色流通渠道,在减少资源消耗及污染治理成本基础上降低物流成本,进而节约绿色消费成本。以上环节均可促进绿色消费,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助力,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综合来看,在我国社会各界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可驱动绿色消费理念在更大社会范围内普及,有益于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四)有助于产业低碳发展,建设高能级平台

以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绿色低碳领域高能级平台。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强调“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促进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17]。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指出“关注产业低碳转型发展需要,纳入了更多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容”[18]。作为信息化、自动化及网络化的新型质态,新质生产力在驱动生态产业发展,建设高能级平台方面展现出较大潜力。首先,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可加快传统产业实现数智化变革,催生新型产业形态及运作形式。这不仅可提高传统产业运行效率,降低生态建设成本,还可减少资源及能源消耗量。并且,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有益于促进传统产业生产向环保高效转型,从根本上降低经济生产活动中资源消耗量。这不仅能够实现产业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运行,也可反作用于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环保产业在传统产业中的占比,并通过建设高能级平台运行机制,降低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其次,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共生现代化对产业低碳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提升产业上下游资源配置效率,改变高能耗产业传统生产模式,优化低碳产业为导向的产业布局,加强传统煤炭能源的清洁利用,推广高效煤电、超低排放煤电等技术,为产业低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不仅能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并可为在新质生产力引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赋能。可见,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下,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已成为驱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引擎,有益于建设高能级平台,赋能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实现。

三、何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落点

旧的生产关系往往会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的形成也必然引起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同时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更好地借助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一)畅通数字低碳技术研发渠道,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治理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传统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生产方式已不再适用,亟须寻求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转化。在此影响下,实现生产方式转变需借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通数字技术流动渠道,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方面,加快绿色低碳原创性技术创新研发。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政府统筹数字技术应用及创新成果转化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为此,政府应依托科技体制改革,引导全社会增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快新能源、超低排放煤电、化石能源降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至具体产业层面,以全面实现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同时,政府应积极建立利益共同体、科创联合体、产业专家等多元协同体系,集聚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提升在绿色低碳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培养高水平生态环境人才。作为强化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主体,人才在推进环境智慧治理及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16]。为此,我国应加大生态环保科学家的培养力度。具体来看,教育职能部门应完善国家生态环保人才数据信息采集平台,完善生态环保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体制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工作评估工作。另外,教育机构应设置专项生态环保人才发展资金,针对性增加环保人才开发投入,用于奖励突出贡献者,精准落实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高水平生态环境人才奠定制度基础,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完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铸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快实现资源环境数据汇总有利于提升群众监督生态建设透明度,驱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释放生态经济治理的新红利。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是必要前提,同样是关键要务。正如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绿色高效的生产力形态,可引领各领域迈向高水平、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其一,健全生态文明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政府需在现有生态文明考核工作基础上,依据主体功能区分排序生态文明考核等级,优化精神及物质激励、问责追责相融合的考核评价模式,驱动生态文明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变革,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地,政府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中相关统计数据的检测作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计及检测人员设备、科研技术应用能力。加大财政支持,以提高指标调查频次,保障数据科学性及准确性,提高生态经济治理效率。其二,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政府应依托国家应急管理云平台架构,不断驱动自然灾害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自然灾害检测及实时预警能力,优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生态环境风险高效防控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坚守绿色生态安全红线,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政府应关注分区管控的源头预防基础性作用,严格约束生态环境保护红线,针对性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守牢绿色生态安全底线。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大生态环境资源领域职务犯罪审查力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生态保护原则,推动生态检查工作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铸牢绿色生态安全法律安全屏障,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三)积极布局绿色金融新蓝图,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绿色新金融的内涵亟需不断深化,以提供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大力量。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七部门颁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19]。这表明厚植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亟需释放绿色金融赋能效应,以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20],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原创性科技成果并加速成果应用转化,释放新质生产力绿色及生态价值,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其一,完善绿色金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政府应出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管理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绿色股权投融资业务,联动各类子公司增加绿色信贷、绿色风投、绿色保险等延伸服务,健全绿色金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并且,政府应重点聚焦环境友好型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驱动节能环保技术、清洁能源应用高效利用,以针对性解决环境污染及低碳发展问题,加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其二,构建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防范机制。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实施主体,金融机构密度同绿色金融发展正相关。为此,金融机构应认识到承担环境建设责任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亦是金融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此外,金融机构应组建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分设绿色金融业务中心、培训中心及实验室等相关机构,健全绿色金融风险检测防范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产品资金跟踪监管,提升预防资金使用项目“洗绿”能力,盘活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资金活力。

(四)优化绿色产业国内国际布局,拓宽绿色价值实现渠道

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可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1],有效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持续盘活现代化建设活力。因此,在讨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必要依据双循环发展逻辑,积极探索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渠道,在释放新质生产力底色基础上,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各地政府首先应优化各类集群和领域布局,打造光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跨行业、跨区域辐射大循环格局,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基础。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应利用先进数字智能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锻造国内牵头产业链,实现产业数智化转型国内价值链快速攀升。凭借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政府应关注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水能、草场优势,提升中西部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经验及技术应用对接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吸引优质资源快速回流,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优化国内国际循环[22]。政府应聚焦绿色消费的引领性作用,将低端环节或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成本优势较强的国家,驱动产业链向国外延伸,形成国际合作、分工新优势,打造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产业集群。同时,政府应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及国际合作平台,拓宽产业体系合作范围,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打造文明繁荣共生的生态样板,以包容性国际合作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作为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及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融合了创新本色及绿色底色。在不断融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逐步具备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释放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深化要素供给、转变生活方式等新优势效应,驱动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鉴于此,应始终坚持并探索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建设内涵,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加快迈入生态强国时代的步伐,在高效率、高创新水平下构筑绿色生态新业态,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朱锦秀,蔡璐.回溯、思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24(2):28-40.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4] 吕景春,韩俊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现实制约与路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11.

[5]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7] 毕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生态病症”的三维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4(4):16-23.

[8] 夏杰长,王文凯.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与政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1):17-21+47.

[9] 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4(4):4-12.

[1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4(3):8-9.

[11] 谢慧.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哲学基础、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理论探讨,2023(6):96-102.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01).

[13] 刘冬梅.科技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3(21):34-37.

[14] 扩大内需战略研究课题组,史丹.论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J].经济学动态,2023(11):3-19.

[15] 李敦瑞.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2):92-103.

[16] 徐政,张姣玉,李宗尧.新质生产力赋能碳达峰碳中和: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J].青海社会科学,2023(6):30-39.

[17] 本刊讯.《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发布[J].中国石油和化工,2023(9):69.

[18] 本刊讯.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J].招标采购管理,2024(3):7.

[19]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J].节能与环保,2024(4):2.

[20] 李敦瑞.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2):92-103.

[21] 令小雄,谢何源,妥亮等.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向度:时空向度、结构向度、科技向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67-76.

[22] 王晋斌.绿色金融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J].人民论坛,2023(22):18-21.

猜你喜欢
新质共生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