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推进路径

2024-07-08 08:13张春丽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一体化师范生课程思政

张春丽

摘   要: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通过分析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的必要性,为了贯彻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挥好大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平台协同育人效能,重点从未来信息科技教师培养视角,从课程目标统筹、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联动实施、课程特色引领四个方面着手,探索提出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师范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 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指的是,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系统设计、统筹推进、横向贯通、纵向衔接、逐级提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能。其中,贯穿大中小学的信息科技课程及其延伸的课内外活动,因其时代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色,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本文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从未来信息科技教师培养的视角,重点探讨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的可行性路径。

一、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内涵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信息科技课程要达成的目标: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2 新课标彰显了信息科技课程12年一体化设计理念,更加突出育人导向和育人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系统设计学习活动,突出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以及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3 显然,新课标对信息科技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教师力量。

二、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

推进的必要性

1.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中小学育人实践的共同要求

首先,“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端正师德师风,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操守。教师要严格按照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通过学科专业课程的实施,把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指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其中,不仅要利用好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时间、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还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课内课外相结合,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2.纾解课程思政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仍存在“定位有偏差,体系少统筹,设计不走心,创新不同步,评价不完善”1 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教育者育德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课程思政也是中小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中小学仍存在课程思政理念重视程度不高、思政教育功能挖掘不够、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其中,推进“大思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2

在课程思政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大学和中小学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学段联系不密切,避免不了内容重复、形式雷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大打折扣。因此,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亟需加强组织引领、统筹推进,通过贯通衔接,发挥协同育人效能。例如,在目前许多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手册中,主要包括规定与计划、具体教学实习内容、班主任实习、教研实习、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等内容,对实习期间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不够明确,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方案育人目标,亟须跟进修订,以达到与中小学的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目标要求。

3.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未来学校教育功能定位向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转型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赋能学校教育功能,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部分新建学校通过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完成了未来学校的信息化实体空间建设,却也容易忽视精神空间的建构。以往把信息科技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的做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提高全民全社会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化技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全面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践行信息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变得空前紧迫。

信息科技课程因其学科特色优势,如能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作用,可以成为大中小学生更易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也是对实践育人的创新补充。因此,重视信息科技课程潜在的思政价值,着力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效能,非常必要。

三、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

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路径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挖掘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一体化推进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建设,既要贯彻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发挥好大中小信息科技课程作用,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注重育人实践有机接续,体现螺旋式上升。结合信息科技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开展现状和师范生育人实践,本文探索提出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路径。

1.加强课程目标统筹,搭建师范院校主导的信息科技协同教研平台

第一,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作用。课程思政一体化推进,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使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互相贯通、互相补充,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发挥指导和统筹作用。例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加强引导和协调,统筹建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培训体系、教育教学研讨常态化工作机制、优质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制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标准等,推动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第二,搭建一体化协同的教研平台。做好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横向联通、纵向衔接,首先要统筹课程思政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因其目标螺旋式递进的逻辑关系,以及具有时代性较强、知识内容更新较快等特点,尤其需要搭建一体化协同的教研平台,建立定期交流推进机制。其中,师范类院校可以在一体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例如,师范院校信息科技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主动对接中小学(通常是联系密切的师范生实习校)或者与附属学校建立学科联合教研机制,参与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设计、实施,及时了解并优化调整课程思政的需求点和结合点,避免思政教育“碎片化”,避免遗漏和重复,同时让师范生尽早树立课程思政意识。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可以参与信息科技课程教材编制、课程资源建设、学科教研、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等活动,与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把握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大方向。

第三,建立师范院校主导的教学团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发挥师范院校主导作用,由师范院校专业师资、师范生,中小学相应学科教师、思政教师等组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对各学段课程思政目标和任务进行系统设计、一体化推进。中小学在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实习平台的同时,可以在实习内容上增加课程思政要求。师范生可以利用信息科技学科专长,设计有关网络安全、信息社会责任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科育德能力。

2.加强课程内容设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第一,体现逐级深入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小学“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在线行为的安全准则;通过体验“扫码支付”,了解移动支付被外国人评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原因等。而针对初中生,学习“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时候,就可以强调学生适应互联网环境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抓住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提升对“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认识。1

第二,注重方案设计的多样性。信息科技专业师范生与中小学学科教师成立专题项目组的方式,共同设计主题班会或主题实践活动,接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网络安全意识。例如,在高中开展“构建安全、文明、和谐的网络社会”的主题班会。通过情境体验、个案分析、辩论讨论等,让学生了解典型的网络诈骗形式,掌握甄别网络信息的有效途径,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技术设置本领;同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共同维护安全、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再比如,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技能,在中学开展“多一份网络防护技能,多一份信息安全保证”的主题实践活动,以论坛、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第三,深化课程思政目标。对于大学生而言,信息科技类课程思政的模式可以更深一步。例如,在“微格教学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的课程思政目标可以包括:通过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演练循环,不断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技能,树立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和工作态度等;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图形化编程微课视频,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习惯,鼓励学生沟通交流、取长补短;通过结课反思,培养学生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挖掘编程作品中的育人元素,把握学科育人的途径和价值;通过观看和分析优秀教学视频,厚植爱岗敬业的师德情怀,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等。

3.加强课程联动实施,建设多维立体化信息科技师资职前培养体系

第一,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思想引领,高度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组织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先锋示范活动、教育教学改革等,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同时,组织教师通过创优争先、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编撰案例集等多种途径,推动课程思政实践不断走向深入。

第二,注重培养师范生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首先,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师范生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具体指导,在校内接受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熏陶。例如,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中,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化有形为无形,把中国的自主创新贡献、算法研究过程、科学家生平、作品创作等课程知识与传播爱国情怀等思政要素有机结合,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关的视频、微课程、教学资源,开拓课程思政传播载体,将课程思政从课堂延伸至课后,赋予课程思政全新的活力。1 其次,通过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师范生有机会通过“走进中小学”来体验和实践育人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本领。最后,利用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的实践性环节,把基础教育领域优秀教师“请进来”,就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科创教育实践、教师职业发展、求职就业等话题,与师范生面对面互动交流。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对师范生加强思想引领、定期开展红色讲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不断立德修身,为课程思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加强课程特色引领,构建信息科技体验式课外科创思政载体

第一,在课外科创活动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信息科技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课程延伸出来的大中小学的课外科创活动,两者统一成体系。例如,仿真设计实践中,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思想与工程软件,让学生设计实现符合当代学生特色的“爱国系列”实践作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软件加工编辑,形成主题明确、积极向上、具有特色的数字图像、动画等校园科技作品。科创活动可以锻炼和培养协作精神,一般科创活动涉及科学、工程、人文、艺术等跨学科知识,需要小组成员扬长避短,互相协作。这都是学生必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在大中小衔接过程中可以贯通的思政元素。

第二,鼓励师范生参与课外科创活动。师范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全方位多渠道介入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班团活动、成长沙龙等,构建大中小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格局。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是鲜活且深刻的。在探究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同时,自身品德修养也会得到升华。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师范生开展人工智能科普志愿行动、“双减”晚托服务、暑期爱心学校,或者搭建中小学科创教育实践平台、承办针对中小学生的科创竞赛等,助力中小学科普教育,让师范生走入一线教育场景,感悟教育初心;同时关注社会热点与痛点,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与中小学学科教师联动搭建科创教育实践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实效。

猜你喜欢
一体化师范生课程思政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