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省译初探

2024-07-08 04:18:35麦肖群
名家名作 2024年13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翻译者叙事学

麦肖群

[摘 要] 《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莫言独特的文学风格,更能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文学作品省译的特点在于通过简化语言、删减与重组细节和描写,以及处理对白和口语,精准地传达原作中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翻译风格的特征使作品更直接地与读者产生共鸣,并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韵味,使翻译作品能够更好地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

[关 键 词] 《生死疲劳》;叙事学视角;省译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2021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测评使用论证(AUA)框架视域下的英语叙事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评价”(项目编号:221106163)。

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价值在于其成功地传递了原作的叙事方式、文学风格、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使外国读者能够领略到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叙事学的视角来看,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叙事结构、角色构建、叙事视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作品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同时,这部作品的翻译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1]

一、《生死疲劳》作品简述

(一)《生死疲劳》作品介绍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在书中,莫言通过介绍主人公西门闹的生死轮回,描绘了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几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西门闹的命运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莫言巧妙地将现实与魔幻相结合,通过西门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在《生死疲劳》中,莫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坚守传统的农民,还是追求变革的新青年,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挣扎,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如此,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既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矛盾,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莫言通过西门闹的生死轮回,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虽然短暂且充满痛苦,但人们仍然应该珍惜生命,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此外,《生死疲劳》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不失文学性。莫言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使得小说更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2]

(二)叙事学视角下《生死疲劳》的特征

从叙事学的视角来看,莫言的《生死疲劳》展现出了独特的作品特征。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叙事学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深入研究故事的叙述和叙事结构来揭示作品的内在价值,而且在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叙事结构上,《生死疲劳》巧妙地运用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叙事元素,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故事框架。作品通过多个叙事主角的交替叙述,将不同时空、不同视角的故事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叙事空间。这种多元叙事结构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还使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呈现。在角色构建上,《生死疲劳》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莫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作品还通过荒诞的主角形象隐喻了农民们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这种形象和内在隐喻在观感上的冲突,为读者预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莫言在该作品中还通过丰富的叙事视角和灵活的语言运用展现了叙事学的独特魅力。作品通过多个叙事主角的叙述,构建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使不同身份的读者都能够代入其中,体验故事的情感和内涵。同时,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使作品的语言风格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文学性。[3]

二、《生死疲劳》的翻译价值

不仅是莫言本人在中国文学界有着重要地位,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翻译价值极为显著。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全球读者的目光,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一)叙事方式和文学风格的传递

该作品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现实与超现实、历史与想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递,使外国读者能够领略到莫言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4]

(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该作品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准确的传达,使外国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该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些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巧妙的处理,既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色,又使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元素的传递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5]

三、文学作品的省译特征

文学作品的省译特征是指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有意识地减少对原文的直译,采用更简洁和更具有代表性的方式表达。这种特征与字面意义的翻译相对,强调对作品整体的理解和传达,注重保留作者的独特风格与情感。

(一)语言的简洁性

翻译者会有意地选择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将原文中冗长和复杂的句子重新组织,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习惯。通过适当的删减和重组,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同时也能够保留原作中的思想和情感。

(二)对细节和描写的处理

翻译者会有意地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以精简的方式呈现原作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在细节和描写上,翻译者仅保留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部分,以精简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使其能够更直接地领略到原作的美感和意义,而不被冗长的描写所干扰。[6]

(三)对对白和口语的处理

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往往是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展示的重要手段,翻译者要尽力保留原作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和口语性质,但又不能过多地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者在处理对白和口语时,会进行适当的删减和重组。

四、从叙事学视角看《生死疲劳》中的省译策略

从叙事学视角来看,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不仅以其丰富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角色构建展现了叙事学的精髓,而且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省译策略的运用上体现了叙事学的独特魅力。省译策略在《生死疲劳》的翻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省译,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省略原文中的某些部分,这种策略在叙事作品的翻译中尤为重要。在《生死疲劳》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特性的存在,有些内容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可能难以完全保留原意或产生不必要的冗余。因此,通过省译策略,可以更加精准地传达原作的核心意义,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7]

在叙事学视角下,省译策略的运用与叙事结构和角色构建密切相关。叙事结构是故事的组织框架,而角色构建则是故事中的核心要素。在《生死疲劳》的翻译中,省译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展现故事的叙事结构,同时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例如:“不敢,”我的主人说,“我跟人民公社是井水不犯河水。”译文:“I wouldnt dare,”The Peoples Commun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e.蓝脸告诉洪泰岳(西门屯村长),他和人民公社没有关系。在翻译作品中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时,译者可能会省略一些重复的、冗余的或者与目标语言文化不相符的表达,以突出角色的核心情感和思想。这种省译不仅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而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如“只有当土地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成为土地的主人”被翻译为“Be the master of your own life”[8]。

省译策略在《生死疲劳》的翻译中还体现在对文化元素的处理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在翻译成英文时可能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能会采用省译策略,保留原作的核心意义,同时避免产生文化误解或冲突。例如:我这哥,惯常闷着头不吭声,但没想到,讲起大话来竟是“博山的瓷盆——一套一套的”。译文:He was normally not much of a talker,soevery-one was taken by surprise.To be honest,it turned me off.这里的谚语“博山的瓷盆——一套一套的”被省译。这个谚语的意图是讽刺书中一位负面人物的虚伪。“博山的瓷盆”在东北高密乡只被小范围的人所熟知,并不普遍,也非重要物品。对于译者来说,把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是很有难度的。一旦表达传递不当,译语读者将无法体会到原作中蕴含的讽刺意味,也将违背作者的本意。于是,译者将这个谚语删除不译。

需要注意的是,省译策略并不是简单地删除原文内容,而是在深入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行有选择性的省略。这种策略的运用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叙事学洞察力,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例如:出水才看两腿泥!走着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直译译文为:You dont know your legs are muddy till you step out of the water.The river east for thirty years and west for thirty years!而译者将“出水才看两腿泥”译为“Never know how the ending will be”。原文的含义是事情只有到最后才能见分晓,译者在此处采用了省译,引导读者自己去理解其中的含义。译者将后半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译为“ The scenery of life is constantly changing”[9]。

五、对文学作品进行省译的反思

为了简化语言和减少细节,翻译者可能会删减原作中的重要信息和情节,而使读者无法全面理解和欣赏原作的思想和情感。特别是对于涉及文化差异的作品,过度的省译可能会导致原作中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重要元素,以及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一些深层次意义和隐喻的缺失。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者个性和独特性的体现,过度的省译可能会削弱原作的风格和情感,使译文变得平淡无味。[10]比如,原作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音乐性的语言、文化内涵等可能会在省译过程中失去,导致翻译作品丧失与原作的共鸣和美感。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其吸引人的地方,省译过程中对细节和描写的删减,以及对对话和口语的改动,可能会导致作品丧失原作独有的魅力和特点。读者希望通过翻译作品能够真正感受到原作的风采,而非仅仅得到一个简化版本。由于省译追求简洁和代表性,翻译者可能会删减一些细节和描写,而这些细节和描写往往是作者用来传递深层次意义和隐喻的重要部分。因此,读者可能会由于缺少这些细微之处而对作品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对作品整体的理解和欣赏。每个翻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风格和理解方式,他们的主观选择和偏好会在省译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意味着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对同一文学作品进行不同的省译,导致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出现,给读者带来困惑和不确定性。[11]

六、结束语

对文学作品进行省译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意义的丢失、风格的丢失、原汁原味难以保留、误解和误读的可能性,以及主观性和个人偏好的影响。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需谨慎处理,注重保留原作的意义、风格和魅力,以便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原作的美感和深度。从叙事学视角看莫言《生死疲劳》中的省译策略,可以发现这种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更加精准地传达原作的核心意义,而且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叙事结构和角色特点,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付鑫鑫.葛浩文“没有翻译,我就不能生活”[N].文汇报,2011-06-14(8).

[2]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5-11.

[3]刘庚,卢卫中.汉语熟语的转喻迁移及其英译策略:以《生死疲劳》的葛浩文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6(5):91-95.

[4]郭晓丹,单伟龙.葛浩文英译研究十五年回眸[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21 (6):72-76.

[5]林孟夏.浅议英汉语夸张手法的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1997 (1):39-42.

[6]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7]龙翔,刘一梦.《饮酒》(其五)的五种英译本深度对比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1):109-114.

[8]石春让,石岩.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谚语的文化建构与解构[J].外国语文,2019(1):94-99.

[9]胡庚申,王园.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定位、内涵与特征[J].外语教学,2021(6):1-6.

[10]李小冰. 布尔迪厄文学场域视角下的莫言小说英译研 究[J]. 山西青年,2021(14):136-137.

[11]葛佳彬.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研 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翻译者叙事学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学教育(2018年15期)2018-11-29 03:51:33
翻译家
幼儿100(2018年13期)2018-05-11 05:31:02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7年3期)2017-05-18 13:12:05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