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钰茹
[摘 要] 《飞素阁遗诗》是近代著名诗人潘飞声整理汇编其妻子梁霭的遗作而得的诗集。从此遗集中,可窥见梁霭的诗歌在内容上抒写生活情趣,寄怀微妙情思,抒发素心禅意;在诗歌表现手法上,用字精准传神,善于化用前人之句;在诗歌艺术风格上,大体有三类:苍劲质朴、幽曲纤峭、奇丽纤浓。梁霭在同时代的女性作者中,作品数量较少,但其诗集刊发后,大量诗人学者都为其题辞并予以高度评价,可见其诗作自有精彩独绝处。
[关 键 词] 《飞素阁遗诗》;梁霭;质朴;纤峭;奇丽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民国旧体诗的新变研究”(2021WQNCX075)的阶段性成果。
梁霭(1862—1887),字佩琼,一字飞素,广东南海人,19岁嫁潘飞声(兰史),二十六而卒。她去世后,兰史悲痛不已,将其平生所作整理汇编成《飞素阁遗诗》,刊行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飞素阁遗诗》首有衡山女史陈吉芬书签及题词,叶芬撰传,陶森甲、冒广生、陈崧序,丘逢甲、李东沅等暨女史刘霭慈、陈懋娴、叶花芸、史福贞、史天秾题词,末有潘飞声题跋。凡诗六十四首,分题编次。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录其诗十七首,金武祥《粟香随笔》、邱炜萲《菽园赘谈》《五百石洞天挥麈》多采其诗,仔细评点。梁霭的代表作如《别曲》《梦从姊佩湘》《珠梁泛月》《花田晚眺》《梦天行》《琼楼曲》等,多为人题咏,并高度赞赏,可知其才名不虚。本文将从诗作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三方面对《飞素阁遗诗》进行阐说。
一、诗作内容
梁霭与潘飞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郎锦囊以珠字,妾朱口而艳歌”,成为一时佳话。无奈“偏是好花都落早”,梁氏英年早逝,一生所作诗词不过六十四篇,潘飞声感触于怀,集其遗诗,以慰亡妻。今观梁氏《飞素阁遗诗》,诗歌内容大体抒写生活情趣,寄怀幽思情怀,抒发素心禅意。
(一)抒写生活情趣
梁霭19岁嫁潘兰史,兰史才华横溢,二人琴瑟和鸣、感情笃厚。在与兰史生活的这段时间比较幸福,故而能“含笑如竹,忘忧对萱”。这段愉快的生活和心境在其诗中有所体现,如《月夜兰史偕游海山仙馆看荷》:
跳珠雨过凫鹥湿,棹边高挂青油笠。笛呼明月出桥东,门障荷花刺船人。
湖心亭子风萧萧,荡漾绿云红影消。三更画舫穿花壁,只楝水香多处摇。[1]
该诗作写夏日雨过天晴,与兰史驾船出游。荡舟湖中,风清气爽,如在画中游。另有《兰史自署蝴蝶洞主,制印置闺中言,将偕隐罗浮也,为赋长句,用东坡松风亭下韵》写移家罗岭梅村,思偕隐而吟种秫。《题金家水阁》写三月落红之雨,咏六朝浓翠之山;《闺中作》写当其闲阶花浓,暖日晴媚,静坐忘永;《听度曲》写天凉初试罗衫,饮茗听玉箫。生活中的欢趣跃然纸上。
在《飞素阁遗诗》中,有不少品题书画的作品,如《题蒹葭秋水图》《题兰史诗草》《题兰史抱琴图》等,足见梁氏与兰史在趣味上的相投与精神上的契合。陶森甲《飞素阁遗诗》序中道:“挥绰乎江山佳趣,品题乎书画前尘”,正贴合此时梁霭生活的怡然安逸。在她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多次咏梅,甚至典衣买梅,可想梁霭情趣的淡远雅致。《理帖》同样突出展现了她的兴趣爱好:
儿家庭院爱收藏,尽日编排呼婢忙。湘帖色经梅雨变,频将金斗熨沉香。[1]
女主人翁爱好收藏书籍的书帖,整日为理帖编排而忙碌,因为梅雨的缘故,湘贴因此变了颜色,她不得不频繁地用加了香料的熨斗熨平、熨干受潮的贴纸。由此可想她性情娴静,情趣高雅。
从《飞素阁遗诗》中,读者还可以看出梁氏是一位热爱生活、达观向上的女子。如《移家》“盆兰呼婢种,径草与儿删”,栽兰除草,为移家而忙碌,生活场景如在眼前。在她病居的日子里,她的闲居生活更细致地反映在她的诗作中,且看《山居岁暮》:
开遍梅花渐岁除,茶瓯药碗慰闲居。山园病起才梳发,扫阁焚香读道书。[1]
岁将除夕,本应该是热闹欢快的,然而诗人却在病中。在病中无人陪护,唯有茶瓯和药碗相伴,女诗人还是起床梳妆,“扫阁焚香读道书”,可见她积极的生活态度与高雅的生活趣味。
(二)寄怀微妙情思
人不免有时代的局限性,像清朝大多数女性诗歌一样,梁氏也时常在山居这个小天地里,伤春悲秋、怀亲念远。如《惜春词》:
黄鹂紫燕太娇嗔,欺梦东风划地频。闲煞阑干人独立,桃花如雨不怜春。[1]
作者独自闲倚阑干,看黄鹂紫燕娇嗔可爱,观东风不解风情,吹桃花零落如雨,纵是良辰美景无人诉说,更是韶华东流岁月不居。另有《春愁》:
芳草一千里,琼楼十二层。春愁都不见,寒雨黯孤灯。[1]
千里之遥,十二层之高,而春愁看不见,孤灯小如豆,这种物象的巨大反差,给人内心强烈的冲击。春愁虽看不见,却在诗人内心涌动。其《古意》云:“浮云落日外,西北有高楼……一夕韶华感,伤心不自由。”“落日”是夜华降临,即将进入黑暗;“西北高楼”给人的感觉是孤独寒冷的,诗的开头就为全诗奠定了寂寞凄凉的基调。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感叹韶华易逝,人世不自由,让人唏嘘不已。除了感时伤怀外,在梁诗中最突出的情感是相思念远。如《寄兰史》:
剩整垆香对月斜,兰闺几日罢缫车。烟中惨绿遥山黛,镜里愁红独藕花。
燕子何时相语别,鸳鸯好是不离家。晚凉领略消闲趣,自唤雏鬟教煮茶。[1]
垆香对月,缫车停罢,“惨绿”与“愁红”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遥”暗示与丈夫的距离之远,“独”写出自己的孤寂,而燕子、鸳鸯写出了对丈夫由爱而怨的情感的变化,最后两句心境又转而平和。如何消解相思之苦?作者最后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让自己忙碌起来,于是“自唤雏鬟教煮茶”。《池上书寄兰史》写:“落花欲涨池塘晚,帘外鸳鸯飞一双”,借帘外鸳鸯成双成对,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秋夜寄兰史》路过桥楼,触景生情,用回忆的方式再现去年二人同游的场景,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可知凉月最思君”,这里是诗人大胆地表露心迹;而《七夕》“庭阶风露冷,珍重语双星”,则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默默祈祷,诉说自己的幽微心事。
梁氏作品中,还有一些愁思比较隐晦,如《感旧》:“不见当时双燕子,东风闲杀好桃花”。可能此时作者已经卧病在床,预感限期将至,因此遥想当年与丈夫比翼双飞的快乐时光,而更加忧思不久人世之悲凉,感叹东风不与,反闲杀好桃花。怀旧与埋怨之情,朦胧可见。
(三)抒发素心禅意
梁诗中塑造了一个“焚香幽坐”的女性形象。在《琼楼曲》中写道:“雁柱七弦素心远,蛾眉一尺春山长。”不少人认为陶渊明是“素心猛志”,陶诗“闻多素心人”,“素心”多形容内心朴质之人。梁霭自己表述“素心远”,也就契合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再看梁霭字“飞素”,结合她的诗,不少流露出一种古朴恬静、与世无争的心态。《珠梁泛月》:“素练澄方铺,银云平不流。”在清凉的夜晚,登舟赏月。江水如素练,皎洁的月光铺在江面,银云静谧不动,江水亦平稳不流。《泛河》:“掳声容与渡河去,水面碧云凝不流”,再次展现万物同归于寂,内心趋向虚静的心境。《秀野园》:“南湖富山水,归去理渔蓑”,表达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渔歌唱晚生活的向往。这些语句可见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虚素,自适与恬淡。
在梁诗中,有不少意象如“麻姑仙蝶”“琳宫”“仙侣”“神女”等,体现了仙风道骨的思想。在她的一些诗中犹有禅理,读来颇有意味。如《写意》云:
江云不在树,春浦远无舟。悟得天然意,花飞水自流。[1]
“悟”本是禅家语,这里指作者对生活的一些感悟。明白万事皆有自己的规律,不必强求。如花期将近,花瓣下尘,水性向下,不引自流,亦有《流春桥》:
画桥花满地,分付与闲鸥。看得春光贱,无人水自流。[1]
春光不因是否有人观赏而照耀,水流也不因外缘而流动。自我本色,何必因外物而曲折了内心。全诗通俗易懂,却深含哲思。诗禅合一,融理入诗,了无痕迹,营造深邃的意境,给人无穷的意趣。胡朴安题词云“气清有逸韵,心静多妙思”[2],概括了梁霭素心气清,诗中多逸韵,静心细想,诗中多巧思妙语的特点。
梁霭短暂的26年生涯,所见不广,所历不多;六十四首诗中,大体写生活情趣、抒微妙情思、发素心禅意。从她诗中展露的“损眠觅诗”“吟诗不出门”也可看出她诗作内容的狭窄与思想的局限,但是《飞素阁遗诗》的艺术造诣却不浅薄。
二、表现手法
诗之有味,让人读来畅快,能发人欲言而不能言者。《飞素阁遗诗》在语言上追求精准传神,在诗句上善化前人之诗,且注重对偶工整稳妥,以期达到妙造自然之境。
(一)用字精准传神
闺阁女子活动范围不像男性那样广阔,她们多束之闺房,限于阅历,鲜于题材,因此在诗歌创作上,喜推敲前人诗作,在字句上追求工巧优美。梁氏之作,亦是如此。如《花田晚眺》:“蒹葭苍苍不知处,一片绿阴浸来路。”在秋天的傍晚,出门游赏,去的时候所见景物还清晰可辨,在回来的时候,月儿缓缓爬上秋山,树叶因月光的照射,投下阴影。灰白色的芦苇在朦胧的月光下,不能分辨,浓绿的丛树却在来时的路上铺满了墨绿的树影。随着月儿位置的上移,夜色渐渐变深,绿阴一点一点地拉长。“浸”字有“逐渐浸没”的意思,此处用“浸”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光影的变化。又如《病中作》:
落花簌簌晚庭阴,几砚尘封久废吟。有限韶光怜水逝,无端小病与春深。
侵帘月白疑开镜,引榻苔青欲上琴。闲看茶烟度幽梦,寂寥寒入杜鹃心。[1]
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的病情随春深而加重,此时已是簌簌落花洒满庭院,看有限韶光如水流逝。月光侵入窗帘,还以为是打开镜子的白光返照,床榻下的青苔还蓬勃生长,似乎要爬上琴台。只说是闲看茶茗与烟萝,却不知是梦里还是醒时,寂寥、春寒、杜鹃都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一个“度”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作者此时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感叹有限韶光飞快,自己生命将逝的不舍,另一方面描写不知日与夕、不辨梦与醒的艰难时刻。这里的“度”有希望渡过难关的期待,亦有难渡难关的痛苦。
除了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外,诗中的形容词也渲染得很贴切。如《秋暮》:
秋色萧条上竹团,打门黄叶暮声干。卷帘镇日摊书坐,只有青山相对寒。[1]
暮秋时节,万物凋敝,一片萧条景象,袭上心头。北风吹紧,敲打着门窗,黄叶卷起,暮色随之而来。秋风呼啸,刺骨而冷涩,令人甚觉枯燥无味。卷起窗帘,镇坐终日,只有读书来消遣百无聊赖的时光。偶尔抬头远望,陪伴自己的只有对面的青山,孤寂冷清。“干”和“寒”字不仅传达了暮秋给人带来的不适感,而且“干”字还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寒”字又传神地表达出深秋带给人的孤寂感。郑观应在《飞素阁遗诗题词》中云:“一卷遗诗字字珠,酒阑高咏唤仙乎”[1],可见其练字之工,准确传神。
(二)化用前人之句
宋代江西诗派诗学理论有“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强调多识古人之书,对前代诗歌遗产的继承和学习,师古而化之。梁霭生活在晚清光绪年间,此时文坛上同光命体,俨居正宗。作为闺阁诗人,她的创作“吟诗不出门”“镇日摊书坐”,诗作多有化用前人作品之迹。试看《梅花》:
东风晴昊影离离,莫辨南枝与北枝。见月圆时才有梦,此花开后更无诗。
暗香粉蝶飞来早,冷眼青禽欲下迟。除却孤山贫处士,寒泉谁荐水仙祠。[1]
“南枝北枝”出自李峤《鹧鸪》诗,白居易《白氏六帖·梅部》、吴伟业《临清大雪》发展其意,以至后来“南枝北枝”在后世寓意日渐丰富。“此花开后更无花”檃栝唐代元稹《菊花》“此花开后更无花”,“暗香粉蝶飞来早,冷眼青禽欲下迟”檃栝宋代林逋《梅花》“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之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再看《重过海山仙馆有感》:
残脂剩粉涨虹桥,渺渺春流送暮潮。犹有旧时明月在,碧云吹过一声箫。[1]
“犹有当时明月在”化用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梁霭的这首诗多为人称道,王蕴章《然脂馀韵》认为此首“殊有思致”,邬以谦《立德堂诗话》评说“昔人云,凡诗须有我在。此诗情词真挚,纯从肺腑中流出,于有我在,庶乎得之”[3]。
又如《春阴》“花前怕倚回阑望,红是相思绿是愁”,“红是相思绿是愁”一句前人诗句中亦有。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中写道:“‘红是相思绿是愁,梁佩琼(霭)遗句也。嗣得宝山蒋剑人《啸古堂诗》……亦有‘红绣相思绿绣愁七字……要奇其掩映生辉者之不相谋而适相合耳。”邱炜萲对梁霭化用前人诗句表示肯定,并指出奇在不谋而合的掩映生辉,且感叹“此等天籁不必强调而自来耶”[4]。梁霭的不少诗作,读来有精妙灵警之感。她的诗歌创作有学习继承之理路,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化用得浑然天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梁霭的创作着力推敲,因此作品多对偶,工整雅致。如《寄兰史》:“烟中惨绿遥山黛,镜里愁红独藕花。”“烟中”缥缈难寻,“镜里”虚实难辨;“惨绿”对“愁红”;“遥”远而不可及,“独”孤而无相伴,“山黛”对“藕花”。相似相成,无处不工。《花间小坐》:“衣上绿阴揩不去,笛边明月唤将来。”绿阴投在衣上,揩,还自来;笛边明月无处着,唤,也不归。相反相成,无处不妥。又如“暗香粉蝶飞来早,冷眼青禽欲下迟”“三峰夜弄铁桥月,五更晓看扶桑暾”等,对仗工稳,令人拍手叫绝。其他如《春愁》《题金家水阁》首联、《七夕》《雨后遣怀》颔联,同样对仗巧妙,整齐工稳。
三、艺术风格
梁霭情感丰富细腻、想象瑰奇,当其触景生情而形之于诗,往往色彩明丽、风姿绰约,凄婉可诵。从《飞素阁遗诗》六十四首诗来看,风格多样,不主故常。统而论之,可归为苍劲质朴、幽曲纤峭、奇丽纤浓三种风格。
(一)苍劲质朴
《飞素阁遗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作质朴永味,言简意深,令人兴叹。如《问月》:
元会迭春秋,河山阅圆缺。今古几多愁,侬欲问明月。[1]
春秋更迭,让人兴起岁月的感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茫茫宇宙,漫漫人生,不变的山河,像一位深邃的哲人,静观岁月流逝、人世离合。今人之愁是否同古人之愁,今古愁绪到底有多少,女诗人无从得知,于是想询问那悬挂在上、阅览人间几千年的月亮。对时间的追问,对生命的焦虑,浓缩在短短二十字中。语言虽质朴简易,但思理深而诗味浓。又如《家姑命赋月》:
银蟾爱人世,飞下广寒宫。楼阁移天上,山河入镜中。
庭铺荇芷影,衣带桂花风。一夕华堂醉,清光万里同。[1]
此首因家姑命为赋月而作,诗人想象大胆,瑰奇浪漫,语言质朴清丽,诗意晓畅明了。“山河入镜中”有种滔滔大气磅礴的气势,“清光万里同”又有一片茫茫祥和之气。全诗初看质朴可爱,涵咏久之,甚觉意味深远。又如《题兰史诗草》:
文采佳人擅,千言下笔轻。琴心笑秾冶,剑气倚纵横。
爱国同工部,陈书慕贾生。牛衣休下泪,戒旦正鸡鸣。[1]
这首诗是梁霭为丈夫潘飞声诗草写的题词,开头一句“文采佳人擅”,就盛赞丈夫诗才。邱炜萲批注云:“苏氏尝以佳人称窦滔,此亦云然,自负可想。”“剑气倚纵横”指出兰史之诗豪气干云;“爱国同工部,陈书慕贾生”,言丈夫爱国如杜甫、书策慕贾谊,极尽夸赞。最后两句又用“牛衣对泣”“ 鸡鸣戒旦”两个典故,鼓舞丈夫。梁氏的题词,质朴真诚,邱炜萲因此认为梁氏是潘飞声的知音,曰“蒋剑人称灵石校其诗集亦曰:‘君诗英雄气,儿女情尽之矣。世鲜知音,奈何与佩琼此诗一若同出一口”[4]。
《飞素阁遗诗》诗作分体编次,其五古、五律和五绝中,不少诗作语言质朴淡泊,诗味淳朴隽永,整体给人苍劲质朴之感。故而后来研究者如沈立东在《中国历代女作家传》中论梁诗曰“诗风苍劲而有风骚遗意”[5],对梁氏之作极尽夸赞。
(二)幽曲纤峭
虽然梁霭有不少质朴苍劲的诗作,但是她的诗歌还是以幽曲纤峭为主的。钱仲联曾在《清诗纪事》中就点出“大抵五桐之诗,以意深词畅取胜,飞素之诗,以幽曲纤峭胜,盖皆女诗人中之杰出者也。”[6]由之可见,梁霭的诗歌风格偏向幽曲纤峭。如《春阴》:
瑶窗几日不通曦,黯黯春随镜里枝。做雨天疑烟暝夜,倚栏人似梦回时。
花阴匝地凉如水,柳色遮帘淡入诗。晕碧楼台成画本,独怜风峭燕归迟。[1]
诗人先写瑶窗几日不通阳光,春光在镜里流转。又写雨天烟凝夜暮,孤独的倚栏人梦回百转。浓春花落满地,柳条摇曳春日的情思。琼楼翠台如画,春风料峭,归迟飞来的燕子最为人怜爱。语言委婉,情致绵长,将自己淡淡的哀愁与浓浓春色融为一体。又如《花田写望》:
兰桨声中玉笛柔,花田波暖腻于油。旧家池馆浑如梦,一点红阑天际愁。[1]
水浆之声伴随玉笛之声,幽远悠扬,曲尽优柔;田花随风摆动,如波浪之涌动,温暖的感觉如油般滑腻。旧家池馆在记忆中,如在梦里;如此美好的声与景,本来应该是愉快满足的,但是作者此时却有浩渺无际的愁绪在内心荡漾。这首诗语言绮丽幽深,抒情曲尽缠绵,寄意遥深。再如《效玉台体》:
春水绿摇天,春禽破暝烟。吟成花思绮,梦对镜台圆。
钗背香犹腻,琴心远莫传。汗衣愁粉脱,扫径惜红嫣。
小极不辞醉,幽居得自怜。韶华终共保,纨扇忍秋捐。[1]
《玉台体》多写闺情,感情真挚朴素。梁氏此诗将微妙难言的情思、百转千回的愁绪,曲折宛转地表达得淋漓尽致。梁霭不少作品抒情缱绻多情,语言绮丽缠绵。冒广生在《飞素阁遗诗序》中写道:“孺人所作,幽曲纤峭,感人肺腑,盖虽苦吟雅宗之士,或未能过。”[1]屈向邦《粤东诗话》中也说:“飞素之诗,以幽曲纤峭胜。”[7]
(三)奇丽纤浓
梁霭的诗风纤浓,主要表现在她选用的意象上。以“山”这一意象来看,在她的诗中有“苍山”“碧山”“孤山”“暮山”“青山”等,极致渲染,而奇丽主要是指梁霭的一些诗歌想象奇特,诗思瑰奇。
陶森甲评《飞素阁遗诗》云:“撷柳州之纤浓,不著胭脂颜色,夺昌谷之奇丽,居然锦绣芙蓉。”[1]苏轼评柳宗元的诗时说:“发纤浓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雪浪斋日记》评李贺《春归昌谷》云:“甚奇丽。”可见,梁霭兼具柳宗元、李贺诗之特色。如《梦从姊佩湘》:
神女玉巵嬢,偶然归碧城。隔窗见冰骨,袅娜犹不胜。
濯魄玉蟾蜍,扑影金蜻蜓。此地绝尘埃,得非游玉京。
姊妹本同心,欲语难尽情。拟逐秦娥凤,莫叩琳宫扃。
惟有青鸾思,飞上瑶台层。银汉冷皓月,绣户明秋星。
楼灯度寒碧,枕畔风泠泠。[1]
此诗前四句展现了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形象,构造了一个洁净无尘的仙居世界。接着写与从姊佩湘虽同心,却难以倾吐真情。继之又写皓月辰星,天宫冷峻。最后梦醒更觉得风聆耳畔,枕边清凉。虽是写梦,但是诗思奇特,想象瑰奇。用“碧城”“寒碧”“玉蟾蜍”“金蜻蜓”等浓艳色彩的意象来表现内心强烈的感受。邱炜萲读此一首,发出感慨:“慧业文人多关宿授,即才女前身定,亦几生修到。玩此一作,岂尚是九天以下人语耶”[4]。又如她的《梦天行》:
雕阑十二花满天,青鸾啼破花间烟。
蝴蝶一双下驮梦,仙人招手芙蓉巅。
软玉屏寒怯难倚,百锦氍毹蹴珠履。
瑶阶旧种碧桃花,几度花开结成子。
银河十丈琼台高,卷起红帘呼月姊。[1]
此诗描写梦里的天行之旅中的种种见闻和感受。整首诗想象奇特,将抽象的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让人可见可感,极为精妙。此诗与李长吉的《李凭箜篌引》神似,故而傅熊湘《题梁夫人飞素阁遗集》时说:“《梦天行》一首酷肖长吉,余尝采入诗话。”[8]
虽说梁霭之诗酷肖长吉,但她的诗作较之长吉语言温婉活泼,意境灵动有生气。如《琼楼曲》“花魂知弱怯东风,静掩瑶窗呼小玉”,场景生动,富有情趣,一副生气灵动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王蕴章评梁霭《琼楼曲》《月夜兰史偕游海山仙馆看荷》时云:“二诗皆用明月,皆成绝调,谁人不知道是学昌谷。须看他淡荡有生气。”[9]王蕴章也认为梁霭诗似长吉,学其特异想象,奇诡构思,但她不是亦步亦趋学长吉,而是学得长吉精神,还自有特色,淡荡有生气,舒和灵动。
四、结束语
梁霭去世后,潘飞声将其遗稿整理刊印,一时题词者甚多,如李靖国《题潘兰史夫人佩琼居士飞素阁遗集》“诗味深沉耐细参”;胡怀琛《题潘老兰夫人梁佩琼所著飞素阁遗诗》“绝妙好词终古在,何须人世羡长生”[10];徐仲可称其“一门风雅士,诗笔此开先”[11]等,都对梁诗极尽肯定。读梁霭之诗,“如香之温,如玉之润,如鸾之舞,如凤之鸣”,情、声、色、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柔丽清秀,灵警生动。总之,在梁霭短短的生命历程中,所创作的诗歌数量虽少,但是其作品用字精准传神,善化他人之佳句,抒写生活情趣,寄怀微妙情思,抒发素心禅意,展现苍劲质朴、幽曲纤峭、奇丽纤浓的艺术风格,自有精彩独绝处,人称其“清才”,可谓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梁霭.飞素阁遗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2]胡朴安.为兰史题飞素阁集[J].京沪沪杭甬铁路周刊,1929(4):2.
[3]邬以谦.立德堂诗话[M].民国二十年(1932)刊,邬家初集本.
[4]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M].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5]沈立东.中国历代女作家传[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317.
[6]钱仲联.清诗纪事(列女释道卷、鬼诗梦诗卷、民国谣谚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5946.
[7]陈永正.岭南文学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82.
[8]傅熊湘.题梁夫人飞素阁遗集[J].广肇周报,1919(29):10-11.
[9]王蕴章.然脂馀韵(卷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10]胡怀琛.胡怀琛诗歌丛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22.
[11]徐仲可.潘兰史招作鸥社第七集属题其妇梁佩琼飞素阁遗集[J].俭德储蓄会月刊,1921(3).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