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萌萌 袁丽丽 汪晋
摘 要: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为案例,分析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现状,提出细化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管理主体责任要求、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三全育人;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0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三全育人”理念。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积极探索和实践。《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1]这为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本研究中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实施路径提供了基本背景。
一、“三全育人”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2017年以来,国家制定并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提出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并对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意见要求。“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劳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三全育人”是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
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并贯彻落实,对于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全育人”的载体是“全员”。“全员”即高校全体教职工,包括辅导员、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行政人员等高校全体教职工,各级各类人员齐抓共管劳动教育工作。
“三全育人”的基础是“全过程”。“全过程”即将劳动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各方面。根据各年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学习特点,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规划。
“三全育人”的目标是“全方位”。“全方位”即立足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开展劳动教育,打通各个“课堂”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个“课堂”的不同育人作用。
(二)开展劳动教育是“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从时代发展、课程发展、学生发展等角度探讨高校劳动教育开展问题,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从时代发展角度来看,当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社会思潮急速变化,如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创新发展,需要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思考。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重心应是技能、智能的创新,完成从动手到动脑的转变,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到复杂的脑力劳动的转变。
从课程发展角度来看,劳动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与新时代课程发展要求相一致,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结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实践教育,实现劳动教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受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作为一门必修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印发的劳动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从方案、课程等方面入手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劳动教育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开展劳动教育易,重视难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纲要》等文件精神要求,通过搜索引擎和学校的官方网站,以“劳动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几乎每所高校都会出现关于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实践平台(基地)、课程建设、专题研究等相关报道和链接。在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方面,高校结合实际开展“劳动周”“劳动月”等系列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基地)方面,高校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基地);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研究方面,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研究,形成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细则制订方面,高校总结工作经验,通过会议、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推动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出台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时间积累,因此,学校层面公开发布正式文件,推出劳动教育工作意见或实施方案的并不多,开展的劳动教育浮于表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深度理解。
(二)组织课程开设易,实施难
为贯彻落实《意见》《纲要》等文件精神要求,部分高校积极制订实施方案、工作意见,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将劳动教育课程性质设置为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程学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高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组织召开研讨会、专家论证会、工作推进协调会,形成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方式一般分为四种: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依托型)、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新增型)、前两种方式混合(混合型)、劳动教育课程群。[2]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工作模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要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考核等基本要素,要因时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还受到教师、教材、教学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三)涉及管理主体多,统筹难
在高校制订的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或工作意见中不难发现,劳动教育一般涉及学校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服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等多个部门和所有二级学院的工作,特别需要一个机构或牵头部门推进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或意见的实施。部分高校专门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或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其一般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或未明确组长,但明确了具体牵头部门。部分高校未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但有明确具体牵头和负责部门(一个部门主导或者多部门联合)。总之,在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中涉及学校多个部门和所有二级学院,相比高校其他工作,劳动教育涉及的管理主体较多。
高校劳动教育管理主体多,并且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服务部门等属于平行部门,即使确定牵头负责部门,劳动教育统筹协调也难实现。若没有明确负责部门,劳动教育统筹协调更难。
(四)建立教师队伍易,稳定难
各高校在劳动教育开展初期,指定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以行业能手、专家为辅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专职教师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工作岗位,负责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在兼职教师方面,部分高校通过邀请劳模、技能大师、大工匠、传承人等行业标杆进入校园开讲座、办展览、传本领,借助更加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开展劳动教育。
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多为校内外兼职,他们本身已承担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任务,加之辅导员队伍本身的流动性大,导致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稳定难。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劳动教育成为新增本科专业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率先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育专业队伍自此开始建设和培育。然而,一批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培养至少需要四年。近几年,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尚有一定的困难。
(五)纳入其他教育易,评价难
《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纲要》指出,高等学校“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3]高校在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或工作意见中也明确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既融入理论教学,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思政课等理论课程教学相结合;又融入实践教学,将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与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专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劳动教育有机深入学科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因服务性劳动和专业生产劳动本身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有时很难将服务性劳动、专业生产劳动和劳动教育实践区分开来,出现劳动教育实践环节评价难的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劳动教育平台,践行劳动教育理念。
(一)细化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提纲挈领的工作实施方案,要在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保障等方面建立系统化的、具有示范性和实践意义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一是定方案。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贯彻落实《意见》《纲要》等文件精神要求,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建立起涵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高校应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或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确定校长或书记为负责人,指明具体牵头部门,明确教务、学工、后勤、团委、财务等校级职能部门的职责职能,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作用。
二是细任务。学校各单位要主动认领任务,突出劳动教育工作重点,由分管领导牵头,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劳动教育重点工作,明确劳动教育工作步骤、任务分工、工作职责和完成时间,切实抓好各项劳动教育工作任务的落实,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学院工作考核。各单位对所承担的每一项具体劳动教育工作任务进行细化梳理,提出具体举措和办法,制订推进方案,形成责任清单,以清单式、指标化促进劳动教育工作落实。
三是明要求。牵头负责部门要把劳动教育的实效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考核评价。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设置劳动项目、完善劳动教育平台,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格局。各学院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考核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相关部门要统筹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器材、工具、场地等资源保障,加快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保障劳动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依托健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劳动教育相关工作,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一是课程化。劳动教育课程化即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意见》指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为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提供了政策依据。[3]各高校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建设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即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规范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即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劳动教育课程管理职责分明、运行有序;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科学合理、有机联系;劳动教育课程活动方式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全面、真实、准确。[4]
三是系统化。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重在转变劳动观念,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
(三)明确管理主体责任要求
高校要切实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按照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在组织层面,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校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劳动育人体系,部门之间成为互通互融的共同体,实现协同育人。学校统一领导,劳动教育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多部门协同,校院两级分级管理,充分挖掘、统筹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多种元素融入劳动教育,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各方面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育人格局,形成劳动育人合力。
二是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或意见,把劳动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统一研究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考核、狠抓责任落实。根据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或意见制定工作计划及分工,召开劳动教育工作大会,明确主管校领导和牵头单位、协助单位在劳动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领导班子、校级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分别签订“劳动教育工作责任书”,形成逐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制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落实“一岗双责”,牵头部门认真落实牵头任务,协办单位密切配合,确保劳动教育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明确工作职责。高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贯彻落实教育法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高校劳动教育牵头单位负责学校公共劳动课程的建设、教学、发展等工作,落实教师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考评,负责指导和组织各二级学院开展劳动教育工作。高校劳动教育协同单位负责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劳动教育科研团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研究,探索打造颇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要多措并举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劳动教育师资职业化。在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初期,学校建立以辅导员为主的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优选择。从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考虑,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设立专职专岗。在成功申报劳动教育为本科教育新专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师范类专业认证,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建立劳动教育师资从业标准。应立足国家现实需要,未来也要着眼于劳动教育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为劳动教育事业输出高级的专门人才。
二是劳动教育师资专业化。在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高校要加强现有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培训,让劳动教育师资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知道如何传授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机构,成立劳动教育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教育校本教研活动,研讨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发展。[5]
三是劳动教育师资专家化。开展劳动教育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在劳动教育活动设计中,预判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可利用的各类资源和活动开展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在劳动教育活动实施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教育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整个劳动过程进行复盘,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劳动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教育科研推动劳动教育师资成为专家型教师。
(五)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是衡量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是全员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跟其他课程不一样,除了教师、学生外,还涉及家长、行业导师、受益对象等多个主体,因此,需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除了他评,还需要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自评和他评侧重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则侧重于劳动素养的提升、劳动技能的习得。
二是全过程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劳动教育课程应通过“记录表”或“档案袋”的方式,及时、如实地记录大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过程。最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基础上,给出客观的结果性评价。
三是全方位评价。对大学生劳动素质的评价应围绕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客观的考试、测试、展示等方式考核大学生掌握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评价等主观性的考核方式形成对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以主观和客观评价结合的方式评价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情况,以判断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度。[6]
四、结语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工作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仍需各高校积极探索,切实发挥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劳动育人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人才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2022-08-21]. http://www.gov.cn/zh 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刘向兵,党印.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 22(05):54-59.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020-07-15)[2022-08-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4] 曲霞,李珂. 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2(06):91-96.
[5] 张秀再,常建华,刘光杰.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7):10-15.
[6] 鲁扬,姜雪纯.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50-53.
(荐稿人:肖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