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亚 安胜敏
摘 要:文章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师资培养模式构建。通过分析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引进行课程设置、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及打造合作办学实践平台的师资培养模式,并以新疆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在政策推动下基于协同育人的师资培养实施效果。研究认为,协同育人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协同育人;旅游管理;师资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42-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在师资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教学方法老旧、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脱节等。这无疑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协同育人”这一新型教育理念正逐渐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探索运用。协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整合社会多方面资源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或可提供新的思路。
一、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征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课堂,而是涉及家庭、企业、社会等多个领域。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强调多方参与和合作,旨在共同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本文将深入探讨协同育人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协同育人的内涵
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突破传统单一的教育主体局限,形成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多元共育的良好局面。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过程的互动协作上。具体来说,协同育人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家长、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协作和支持,形成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从而全面提升其知识水平、综合技能和个人素养。这种模式要求教育各参与方密切配合,共同设计教育内容和路径,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实践、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二)协同育人的特征
协同育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共享资源和目标导向四个方面。多元主体特征意味着教育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是扩展到家长、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育人主体,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主体网络。互动合作是协同育人的核心,各主体之间不是简单的相互独立或上下级关系,而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形成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以实现教育目标。资源共享是协同育人的基础,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如学校的教育资源、企业的实践平台、社区的文化环境等,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服务。目标导向明确地指出,协同育人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核心,明确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评估和调整教育实践,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协同育人的特征体现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即开放、合作、共享、创新,旨在通过多方协作,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
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现状与问题
旅游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优秀师资力量的支撑。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深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的现状,包括其取得的进步、多样化的教师背景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分析当前师资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实务型与理论型教师比例失衡等,有助于提高师资培养工作水平。
(一)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在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其师资队伍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从师资结构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师学位背景多元化,包括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家和学者。其中,不乏实际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转型成为教师,这为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动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也更加便捷、高效。课程内容也更加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师资培养方面,国内外很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访问学者、联合研究、国际会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以及教学和科研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年轻教师缺乏必要的行业经验和研究深度。实务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之间的比例失衡,导致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忽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更新。现实中许多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陈旧、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但很多教师的国际视野不够广阔,缺乏国际交流和合作的经验,使得教学内容和研究工作难以与国际接轨。一些地区和院校由于资金、设施等条件限制,难以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工具,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创新和互动性。[2]
三、基于协同育人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模式构建
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参与共同培养学生,形成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多元共育的良好局面。高校应以协同育人为理念指引进行课程设置,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及打造合作办学实践平台,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一)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引进行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计中,应全面融入协同育人的理念,促使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中来,形成一个共育共享的教育环境。课程设置需要突出实践性和前瞻性,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设计与旅游行业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管理等,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注重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课程应不断更新,引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应强调跨界合作,通过校际、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际案例、专家讲座、实习实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和企业的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解行业现状,还培养他们的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例如设置国际旅游文化课程,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竞赛等,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国际交律能力。课程评价机制也应与协同育人理念相契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还要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机制应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来自社会和企业的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3]
(二)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应紧密结合,通过双方资源和优势的互补,提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和适应性。确立合作共赢的目标,学校与企业双方应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人才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不仅在经济利益上寻求共赢,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合格旅游管理人才上达成共识,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校企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或讲座、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等。这些合作内容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以确保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构建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双方信息的畅通和合作的顺利进行。这包括建立固定的联络点,定期举行会议,建立合作项目的监督和评价体系等。也要建立合作解决问题的机制,确保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持续评估和优化合作效果,校企合作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项目,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双方应定期评估合作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进展、课程的适应性、企业的满意度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和方式,确保合作始终保持活力和效率。
(三)打造合作办学实践平台
此外,合作办学还需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环境。一个成功的实践平台需要明确服务的对象、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平台旨在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行业教学能力、促进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等。目标明确有助于后续的资源配置和活动规划。基于此,需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实践平台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比如教务处、学生处、实验室等,还需要外部的企业、政府部门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参与和支持,这涉及共享人才、资金、技术、设施等多种资源。
构建实践与反馈机制。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不仅要提供实践机会,还要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实践指导、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实践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实践活动。持续评估和优化平台运行,为确保实践平台长期有效运行,需要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优化,包括但不限于评估平台的使用情况、用户满意度、实践成果等,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平台的策略和操作,确保平台始终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师资培养案例分析
(一)新疆旅游推进政策
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师资培养案例分析中,新疆旅游推进政策为重要的背景和推动力。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通过文旅融合提升、旅游精品创建、产业发展提档等六大工程,来推进旅游业的全面提质升级。政策提出要支持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以此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此外,政策还着重于推动特色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创建,包括积极创建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加快培育文旅龙头企业,以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旅游兴疆战略涉及发展冰雪旅游、红色旅游、沙漠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业态,能推动露营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健康发展。[4]
指导条件成熟的边境口岸城市创建边境旅游试验区,支持创建跨境旅游合作区,并打造一系列边境旅游线路和国际旅游线路。此举旨在发展旅游产业,更是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政策为新疆及其教育机构提供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的指导和机遇,特别是在推进协同育人的背景下,为实现教育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二)基于政策推进的协同育人师资培养
在政策的引领下,学校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提供教学资源和实习机会,还参与了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前瞻性。根据旅游兴疆战略等政策,旅游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和实地考察。通过设置实习基地、开展实地教学、举办行业竞赛等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教师也能通过企业合作,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协同育人师资培养模式注重师资的综合素质提升,在新疆多元文化和多样地理环境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地方文化、掌握外语能力、具备国际视野。政策推进的协同育人师资培养还体现在持续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上,学校定期对师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反馈、企业评价和行业对比,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培养策略,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三)成效与反思
成效方面,通过实施协同育人师资培养策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升。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企业实习和国际交流,增强职业技能和国际视野,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水平也得到改进,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通实务的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架构的构建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学校的教育影响力和行业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一些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行业参与和资源整合,导致教育内容和实际仍有脱节,教学和研究难以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同时,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面对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教师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评估和反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已经建立好一定的评估体系,但如何更科学、更全面地评价教学成效,如何根据反馈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仍是一个挑战。[5]
五、结语
本研究根据对协同育人在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中的应用进行系统阐述,提出以协同育人理念指导课程设置、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建实践平台等具体举措,并以和田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分析在政策推动下基于协同育人的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可以看出,协同育人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打通产学研用壁垒、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这一育人理念和模式将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规政策,落实校企合作,丰富实践平台,构建专业化的评价体系,以持续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韩丽荣,亚吉. 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 就业与保障,2023(10):148-150.
[2] 时静亚. 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探析[J]. 旅游与摄影,2023(16):88-90.
[3] 于桂林.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校政企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J]. 对外经贸,2023(06):80-83.
[4] 郭璇瑄,梁春群.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策略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J].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3,44(03):90-94+112.
[5] 常改欣,邹亮. 旅游管理专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7(03):23-26.
(荐稿人:帕提古丽·阿布都克里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