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敏
【摘 要】实用性写话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以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写话“我想养只小动物”为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上,解读课标和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微观上,通过创设情境、前置评价标准和搭建学习支架,优化实践路径。由此促进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写话成果,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用性写话;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习作支架
统编教材在编排写作内容时,增加了大量实用性文本的写作训练。以写话为例,教材在第一学段一共安排了9次写话练习,其中5次为实用性写话,占比超过半数。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十分少见的。那么,第一学段的实用性写话教学应如何开展呢?下面,笔者以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写话“我想养只小动物”为例,探索具体的教学路径。
一、宏观着眼:准确定位目标
要开展低年级实用性写话教学,首先要从宏观层面解读课标与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实用性写话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该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实用性写话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将写话变为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写话是有用的,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二,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清楚表达,有效传递信息,从而“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达到“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评”一致。第三,要强调表达的得体性,让学生“学习运用礼貌语言”,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老师同学文明沟通,能在具体的写话情境中,根据交流对象使用合适的称呼,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交流目的使用合适的语气,以满足交流沟通的需要。
具体到“我想养只小动物”的写话练习,教材提示: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想养的小动物,从不同角度写理由。
基于上述要求,确定本次实用性写话教学的目标如下。
(1)根据情境开展写话实践,把理由写清楚。
(2)从不同角度多写几条理由。
(3)调整表达顺序,把理由写得有条理。
(4)用上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述,使语气诚恳、表达得体,让理由打动人。
二、微观着手:优化实践路径
要落实第一学段实用性写话的目标,还要从微观着手,通过创设情境、前置评价标准和搭建学习支架,优化实践路径。
(一)创设情境,引入真实任务,激发写话动机
课始,教师通过出示儿童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引入教学,使学生迫切产生想养小动物的愿望。随即教师问学生:“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播放妈妈们在微信群中聊天的音频。
天天妈:浩浩妈,你家狗狗最近换毛吗?
浩浩妈:换啊!可讨厌啦!毛掉得到处都是,连我的衣服上都沾上了。脏死了!
天天妈:唉!每天晚上要做饭、洗碗,还得检查作业、喂狗、收拾狗窝,真要累死人了!
牛仔妈:我就比你们俩明智,我才不养宠物呢!每个月光狗粮就要好几百,费时费力又费钱,多不划算!
教师旋即引导学生:“看来,妈妈不太同意我们养小动物,我们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入真实任务——说服妈妈。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将写话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产生把话写好的动机,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变为有目的、主动地表达。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写下自己的理由。
(二)以终为始,全程伴随,以评价支持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写话时,要将评价标准前置,使评价伴随教学全程,以评价支持学习。
本次写话教学要达成四个目标,这四个目标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写话能力。课前,教师将这四个目标进行拆解,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表1),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学生每一次写话、修改之前,教师都呈现一次评价标准,让学生随时监控自己写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提升写话能力。比如,针对“把理由写清楚”,教师按如下过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话前就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怎样写是好的,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师:如果妈妈不同意我们养小动物,怎么办?
生:跟妈妈撒娇。
生:说理由。
师:对,和妈妈说理由。想一想,你可以和妈妈说些什么理由?先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
师:现在,让我们把想到的理由写在学习单上。
(教师用PPT出示学习单)
师:写理由时,注意要在前面空两格,先写你想养什么,再写你的理由。每条理由写一行,要把理由写清楚,做到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正确。
课末,教师提示学生:“晚上回家,跟妈妈讲讲今天写的理由,看看妈妈是否同意你养一只小动物。”从而转化学生的写话成果,以真实的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评”一致。
(三)立足学情,搭建支架,提升写话质量
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习作能力结构尚不完善。所以,为了提升他们的习作能力,促进其习作思维从单一走向多维、从混乱走向有序,语言表达从滞涩走向流畅,教师需要在教学时为学生搭建支架。
在说服妈妈让自己养小动物的真实情境中,教师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了思维支架和语言支架,三次引导学生修改自己写的话,从而将理由表达得更充分、清楚、得体。
1.从不同角度多写几条理由
在教师指导前,学生思考的角度较为狭窄,难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写理由。例如,学生A在第一次自主写话时,写了如下几条理由。
妈妈,我想养一只小仓鼠,因为小仓鼠吃东西的时候会鼓起腮帮子,很可爱。它身上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它也不会像狗一样那么会掉毛。
这位学生仅从“它很可爱”“养它不麻烦”两个角度来写想养仓鼠的理由,理由不够充分、有说服力。为了鼓励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多写几条理由,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巧妙地引入了绘本《我要大蜥蜴》中的内容。在这本绘本中,阿力通过写信向妈妈解释自己想要养一只大蜥蜴的理由。为了便于学生阅读,教师对阿力给出的理由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呈现给学生。具体如下。
大蜥蜴非常安静,而且很可爱,我觉得它比仓鼠还要可爱!我需要一个新朋友、一个兄弟,这只大蜥蜴就会是我的兄弟。我保证会照顾好它,我会用零用钱买莴苣,每天喂它。我还会保证它有足够的水。当它脏兮兮的时候,我会非常、非常、非常用心地清洗它的笼子。
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梳理出阿力是从“它很可爱”“我需要它”“我会照顾好它”这三个方面来写想养大蜥蜴的理由的。随即顿悟:要从不同角度多写几条理由,才能更好地说服妈妈。于是,在思维支架的引导下,学生纷纷积极动笔修改,每人又增加了几条理由。比如,学生A就从“我需要它”“我会照顾好它”两个方面,又增加了几条理由。具体如下。
我需要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朋友,而仓鼠就会是我的新朋友。只要它的笼子一脏,我便会立即给它洗澡。如果它饿了,我还会给它食物。我会照顾好它的。
由此,利用思维支架,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多维,实现“从不同角度多写几条理由”的教学目标。
2.把理由写得有条理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缺乏条理性,加上写话时教师一次次要求他们增加理由,所以学生的初稿并没有按一定的顺序给理由排序,看起来毫无章法。学生B的初稿就是如此,具体如下。
妈妈,我想养一只小猫,因为小猫会陪我玩。小猫毛茸茸的,摸起来很舒服。我需要一个好伙伴,这样我就不孤单了。我保证一定会好好照顾它的。当它脏兮兮的时候,我会给它洗澡。当小猫饿了,我会给它喂食物。
为了帮助学生把理由写得有条理,教师请学生再次阅读《我要大蜥蜴》,并提醒学生关注阿力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理由的。在这一思维支架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讨论,发现阿力是把同一类理由放在一起写的。他先写“它很可爱”,再写“我需要它”,最后写“我会照顾好它”。于是,学生对自己写的理由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下面是学生B修改后的写话成果。
妈妈,我想养一只小猫。小猫毛茸茸的,摸起来很舒服。我需要一个好伙伴,小猫会陪我玩,这样我就不孤单了。我保证一定会好好照顾它的。当它脏兮兮的时候,我会给它洗澡。当它饿了,我会给它喂食物。
由此,利用思维支架,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混乱走向有序,实现“把理由写得有条理”这一教学目标。
3.让理由打动人
在这节写话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口语交际课中学到了说话时要使用恰当的语气,让听的人感到舒服。但是,学生在写话时仍不会自觉运用相关语句,也不关注“表达得体”这一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运用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将理由写得诚恳、得体,让理由打动人。
教师依旧利用《我要大蜥蜴》这个绘本,通过播放绘本内容的音频,引导学生发现,说理由时只有用请求、诚恳的语气,才有可能打动妈妈,从而激发学生再次修改的动力。
亲爱的妈妈,我想养一只大蜥蜴,就是麦基搬家时留下来的那一只。大蜥蜴非常安静,而且很可爱,我觉得它比仓鼠还要可爱!我需要一个新朋友、一个兄弟,这只大蜥蜴就会是我的兄弟。我保证会照顾好它,我会用零用钱买莴苣,每天喂它。我还会保证它有足够的水。当它脏兮兮时,我会非常、非常、非常用心地清洗它的笼子。妈妈,我要养大蜥蜴,拜托了!
通过倾听上述绘本内容,学生很快发现:“亲爱的”“非常、非常、非常”“拜托了”等词语体现出阿力和妈妈商量时的诚恳语气。依托这一语言支架,学生学会了如何得体表达,并用这种方式,再次修改自己写的话。下面是学生C修改后的写话成果。
亲爱的妈妈,我想养一条小鱼。鱼一直都待在鱼缸里,很乖。我想要一个新的朋友、一个伙伴,这条鱼就是我的伙伴。当鱼饿时,我会给它喂食物。当鱼缸里的水很脏时,我会给它换水。妈妈,我要养小鱼,拜托了!
第一学段实用性写话教学应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写话变成真实的交际活动,通过将评价标准前置,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写话过程,并依托学习支架推动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写话成果,从而将理由表达得更充分、清楚、得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