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利 刘杰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因素、战略支撑和重要基础,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河南是人口流出大省,其中跨省流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据流出人口重要部分。为避免陷入“发展落后—人才流失—发展越落后”的循环,可通过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地区发展、在高校评价中设置“留豫率”指标、持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等举措,着力引导河南高校毕业生留豫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就业;推拉理论;学科专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85万人,这也是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与全国人口变化趋势相同,河南省人口总量也于2022年出现了负增长。当我国人口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人口流向也成为顶层设计和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外流人口达1610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595万人,净流出人口达1483万人,是当年全国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每年均有20%以上的毕业生跨省流动就业。跨省流动就业的毕业生是河南省人口外流的重要部分,占比一度达到40%。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依靠人才。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外流,导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缺口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一、河南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就业的原因
推拉理论是解释人口流动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阐明了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导致了人口的迁移。河南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就业,与流入地能够提供相对较好的工作待遇、就业环境等“拉力”有关,也与河南高校与地区融合不够、学科专业调整滞后等“推力”有关。
(一)高校与地区发展融合不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推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解码密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通过建设区域高水平大学拉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例如,长三角地区的飞速发展,就与区域内上百所高校(其中包括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密不可分,而这些高校对所在地区的贡献主要就是大批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创业。就河南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与地区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省内知名企业与高校合作案例不多,高校在科学研究等方面获得的本地区重大项目也不多。
(二)留豫就业评价权重不足
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在地区间的流动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各地区之间的抢人大战,已从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演变成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争夺。以湖北武汉为例,2013年启动了“大学生留汉工程”,提出重点吸纳优秀人才,力争每年吸纳1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汉工作;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提出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目前部分省份对高校的综合评价中,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创业的人数占比是一项重要内容,如浙江有“留浙率”,江西有“留赣率”。目前,河南省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推动,但在高校考核、经费下拨、学科专业设置及调整中并没有将毕业生留豫就业作为重要指标。
(三)学科专业调整滞后
学科专业是大学的功能单元,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核心载体,更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目前,大部分河南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出发点,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力争以人才培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2023年10月,河南印发《河南省培育壮大尼龙新材料等27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加上前期公布的超硬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谋划的28个产业链是河南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规划图和施工图,也应成为河南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但事实情况是,河南省内还没有高校据此对学科专业作出快速调整。
二、引导河南高校毕业生留豫就业的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成为驱动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动力,而完全由市场驱动的人才流动必然会导致人口流出地陷入“发展落后—人才流失—发展越落后”的恶性循环。为跳出这个怪圈,更好发挥河南高校在实现两个“确保”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地区发展
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在人才工作方面,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力度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情况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应当成为有力举措。政府层面要大力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建立由28个重点产业链和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上相关的龙头企业牵头,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全省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产业转型、社会进步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高校要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牵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研究是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载体。当前社会生产技术正处于快速迭代升级的时期,河南布局的28条产业链要构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可以说技术创新方面的标准更高、速度要求更快。要实现这个目标,河南需要加快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到操作层面,政府可以设立更多的“揭榜挂帅”项目由省内高校竞夺,通过推进项目来引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提升科学研究实力,从而培养更多愿意留豫就业的高层次人才。此外,科技创新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产业发展状况,从而使其有目的地培养职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高校评价中设置“留豫率”指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河南可以借鉴外省先进经验,把毕业生留豫就业的人数占比(即“留豫率”)作为高校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倒逼高校引导更多毕业生留豫就业,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度。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指挥棒”作用,把“留豫率”作为高校招生计划分配、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参考指标。此外,高校还要持续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为留豫就业的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三)持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河南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评价,要突出体现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契合。从国家层面上看,优秀学科的遴选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建设基础好,相对其他同类学校处于拔尖地位的学科。国家常规增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基本属于此类。二是服务于重大需求的学科。对一些整体实力不是特别突出但对国家或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国家也会给予资助或允许开展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对于河南大部分高校来说,重点学科的遴选不能完全按照第一种途径,而是要聚焦省内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选择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的学科进行资助。河南高校要推动学科专业动态优化和调整,秉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地企业合作共赢”的思路,树立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构建以评价为牵引、以课程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学科专业优化体系。具体而言,高校要主动对接河南省28个重点产业链和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布局培育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削减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专业,以适应河南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梁建章.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
[2]刘卓瑶,马浚锋.人口流动态势下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教育研究,2023(12).
[3]岳昌君,邱文琪.高校毕业生城际流动的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3).
[4]李志红,柏维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协同引导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4).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河南高校河南籍毕业生跨省流动就业研究”(编号:2024-YYZD-01);2023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协同治理研究”(编号:232400410125)
作者简介:孙占利(1978— ),男,河南工业大学人文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刘杰(1983— ),男,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