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明 赵平
摘 要:高校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针对思政课话语体系转化面临的困境,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材,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变。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思政课;话语体系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利于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对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历史逻辑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等在内的灿若繁星的文化成果,绵延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文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贯穿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为中华文化注入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思想内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了其自身的文化观(意识形态观),形成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文化消费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得以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而文化自信又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赓续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实践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社会公众对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更加明显。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凭借自身优势,通过文化渗透的手段,极力向我国传输其文化价值观念,试图以此维护其霸权地位。因此,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也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实践逻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可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上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照本宣科式教学并不鲜见,“三脱离”(脱离学生、脱离现实、脱离时代)现象也时有发生,这都导致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二)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青年学生的行为准则,引领他们志存高远、奋发图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思政课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任。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三、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困境
(一)部分教师理论素养不高,话语解释能力不足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因此,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将理论话语体系和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话语体系。但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缺乏深入研究,理论修养不高,理论话语解释力不足,无法将理论话语体系和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话语表达“温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习惯于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学话语只注重政治性,忽略了学理性与实践性,与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的“亚文化”话语特点格格不入。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话语缺乏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弱化。
(三)表达方式单一,话语体系创新力不足
语言植根于生活、文化、民族习俗等,丰富、恰当的话语表达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生成至关重要。全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网络用语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不断出现和演变。这些涌现的流行元素,正在对传统话语体系下的思政课教学产生持续冲击。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教学话语陈旧、单一,缺乏新意,无法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四、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思政课要“以学理讲政治”,讲好思政课,政治性是前提,学理性是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从而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语言是有生命的,语言的生命力常常体现在它的时代性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教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完备的话语体系,彰显了中国人的品格和智慧。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只有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话语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创新和丰富话语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回应学生诉求,实现铸魂育人。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将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融入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经验,才能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且紧跟世界潮流的教学话语体系,才能真正增强青年学生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五、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策略
(一)融入教材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是强化高校文化思想宣传工作、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鉴于成书时间较早,现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已经无法全面准确深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因此,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完善教材内容可谓势在必行。一是优化内容结构和章节安排,使其更能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更加符合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规律。二是融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三是对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新要求,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的第二、三、四节相关内容。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对此着墨较少,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不相适应。因此,在讲授教材时可以单独设一主题,重点阐述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的理论逻辑、现实依据和实践要求。
(二)教材话语转化教学话语
高校思政课教材与教学的叙事逻辑和语言风格存在差异,推动教材用语向教学用语转化是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基本要求。
一是规范化表达官方语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包含了大量的官方语言,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例如,该教材第十章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重要性。而为了充分阐述这一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浅出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逻辑。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研读原著经典,才能全面、准确、规范地诠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生也才能学得深、悟得透。
二是讲清教材话语的学理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例,为了让学生吃透该知识点,进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教师需要讲清楚其中蕴含的学理,让学生深刻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理论逻辑、现实依据和实践要求。
三是注重教材话语的逻辑性。要实现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进行转化,必须注重教材话语的逻辑性,弄清教材话语的内在关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知识点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但民族性并不是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应该吸收借鉴。这阐明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逻辑关系。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而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则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策略
一是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理论网等官方渠道,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教学话语解释能力。例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了“每日文化思想金句”板块,主要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板块,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意识和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师应当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实现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多维供给,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切精准对接。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潮流,深刻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教学话语发展规律,不断吸纳新的话语元素,提升教学话语的生活气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总之,思政课堂是高校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平台。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困境,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材策略、教材话语转化教学话语策略、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策略,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匡翠芳.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
[3]黄慧微,朱晨静.高校思政课生活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基于福柯规训理论视角[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4]金梦兰.论思政课话语的政治性、学理性和艺术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11).
[5]周荐.时代性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N].光明日报,2023-03-2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张会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23(5).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编号:2022ZSZ111)
作者简介:白金明(1971— ),男,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赵平(1992— ),男,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