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 奋力开创河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

2024-07-06 16:12尹洪斌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特色

尹洪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部署要求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是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

一、明确使命,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集中体现于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这是我们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重点讲了四个问题: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更加宽广的视角,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放在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观察,深刻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繁荣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支持和重大贡献;准确把握了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使命;明确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发展战略不十分明确、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等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当下我国正在经历伟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哲学社会科学应当立足当代中国伟大变革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实际,密切跟踪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准确聚焦新时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中挖掘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中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实践,更好地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重大贡献。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回顾百年党史,我国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永远是当代的,它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发展,它有着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持之以恒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本着“在马信马、在马懂马、在马传马”的理论自觉,站稳人民立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研究、阐释、宣传全过程,转化为理论自觉、学科自觉、学术自觉、话语自觉,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坚持开门搞研究,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做到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文化特点出发,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绝学学科,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进一步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用中国理论解决好中国问题,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原理、新观点、新学说,以科学、精准、有亲和力的语言与方式在全球各种舞台上阐述中国立场、中国态度、中国价值观。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这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需要得出的重要结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更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好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三大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才能更好地解放科研生产力,激发学术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解读以上“四个问题”,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作用,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二、把握规律,高校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七性”上下功夫

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功能,如何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展现高校的责任与担当,笔者认为要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能动性、继承性和地域性这“七性”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政治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认识,确保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是把握思想性。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思想生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性,主要是指研究成果所体现出来的追问时代问题、把握深层意蕴、揭示对象实质、探索演进规律的思维能力。在新的历史使命面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性,生产出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相称的伟大思想,最终为推动时代不断进步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丰富科学性。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多个领域、囊括多个学科,其本身需要通过对现象、问题、规律的深入分析和整合,构建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特质,要求我们既要认真遵循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论,对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理论和方法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证,又要建立科学化的研究流程和方法论,推进研究成果的创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更开放的视野吸收自然科学研究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其科学性,使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更加完备和系统。

四是突出创新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将基本原理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将理论研究与时代发展统一起来,将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现存问题的揭示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结构创新、体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创新,加快构建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五是发挥能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以实践需要为基础,主观地对已有学术观点进行分析,对客观现象进行选择,进而把握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对自身主观世界的自觉改造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既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校正自己的理论立场,深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要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打破思维定势,把封闭、静态、保守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开放、动态、创造的思维方式,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六是体现继承性。继承性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共性规律。哲学社会科学不是从天而降、凭空生成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面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吸纳一切能为我所用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方法,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提出富有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理论、观念和方法,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本和中国模板。

七是彰显地域性。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突出地域特点;既要与中央对河南的要求相适应,与新时代的任务要求相一致,又要发挥地域优势、体现研究特长;充分利用好河南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巩固文学、历史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地位,推进甲骨学等冷门绝学学科发展;加强协同攻关,挖掘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品牌。

三、系统谋划,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高校哲学社会工作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锐意进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河南高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理论研究更加深入,高层次项目成果有新突破,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平台建设态势良好,智库服务成效凸显,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但放眼全国来看,尤其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结合国家和我省战略需求,系统谋划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快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强基提质“四大工程”,奋力开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新局面。

(一)强化理论武装,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要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作为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持续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转化工作,切实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排头兵的重任。通过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等重大专项,着力推出一批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高水平成果,示范带动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紧扣时代主题,聚焦重点发挥服务效能。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断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寻找课题、回答问题。我们要聚焦我省“十大战略”“十个河南”和“1+2+8+5”教育强省建设行动,紧扣新质生产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选题,组织高校社科专家联合攻关,围绕夏文化、殷商文化、黄河文化等,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原风格、河南气派的标志性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河南特色、中原“智造”的“豫字号”智库品牌,使其真正成为让党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

(三)坚持人才牵引,优化科研团队梯次结构。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提升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持续加大青年社科人才扶持力度,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引导高校将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作为省级重大项目,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和导师评价中予以认定。

(四)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平台建设多元发展。高校要找准自身平台的发展定位,探索跨校联合建设,避免同质化建设,集中优势资源产出高水平成果。我们要重点培育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走优势发展道路,冲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走特色发展道路,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之路;努力建成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重大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河南智慧。

(五)培育品牌智库,不断提升咨政服务能力。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国家大局的“桥头堡”,要坚持“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不动摇,建设一批急需特需的高端智库,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社会智库。重点打造10个左右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点培育20个左右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智库,形成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省品牌智库为中坚、备案建设智库为主干,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智库矩阵,持续提升我省高校智库咨政服务能力。

(六)注重文化传承,打造河南特色社科品牌。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重点支持黄河文化、夏文化、汉字文化等研究,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是加强传统文化领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古文字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等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高校社科平台。二是紧紧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推动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三是深入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聚焦国家古文字工程设立的5大计划、11项重点任务,推出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研究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为新征程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拥有着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我们要顺势而为、聚势而强、乘势而上,做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传播者,努力构建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在更高起点上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做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系河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本文系作者在2024年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改。)

责编:行 之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特色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特色种植促增收
菱的哲学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