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探究

2024-07-05 10:57杨勇军杨新荣
大学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新文科三全育人

杨勇军 杨新荣

[摘 要]随着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以ChatGPT、大数据、元宇宙、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化、智慧化课堂以及教学改革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向具备数字化、智慧化领导力复合型人才转型。

[关键词]新文科;数智化背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智慧课堂;“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0-0027-05

引言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科技和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大国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要在国际舞台上稳定立足、占据优势的关键在于“人”[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变革,让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注重终身学习和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2]。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其内涵在于学科交叉渗透、技术与人文跨界融合。当前社会对传统文科人才的需求已大幅下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理论成果丰硕,但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受传统理论讲授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一般来说,数智化是指“数字化+智能化”,它是数字化的更高形态。自德国在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后,“数智化”一词于2015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商业贸易领域,成为产业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数字化的核心是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化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为主。企业实现数智化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基础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化以及智慧生态。刘启雷等认为“数智化”即数字化的2.0版本,数智化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体现在企业个体和产业价值两个维度[3]。陈明选等认为数智化时代人类学习从浅层记忆走向深度理解,需要深入研究数智化时代深度学习机制和技术[4]。目前,关于数智化时代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仍较为有限。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改革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紧密结合数字智慧产业,深入产业内核,对接先进产业培养创新型接班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破狭隘的学科知识限制,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互补。围绕党的二十大后确立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国策,培养具有数智化思维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构建中国特色化体系培养储备力量,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5]。

一、广东白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智化改革分析

广东白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2009年起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每年招收100名学生。自2015年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始独立招生。经过不断发展,该专业在2019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学位办的评估。自2020年起,我校启动了为期3年的广东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目前,该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1100人,教学成效显著,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实践育人模式改革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调研企业和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实施“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多方有效协同育人,“专业认知、课堂实践、综合实训、三创融合、行业引领、校外实习”六种方式有序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

在实践育人机制改革方面,我校积极建立和完善多项管理机制、反馈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其中包括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素质提高、职业对接”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管理机制、以四导师协调配合的实践过程管理机制、以巡查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反馈机制、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我校致力于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大学基础课程+经管课程+专业模块课”为主,而改革后更加注重职业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在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上,我校稳步搭建了与学生实习岗位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基地,并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包括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旨在全方位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形成校、企、行、政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成果得到了行业协会的认可。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经过严格评估,于2017年授予我校副会长资质。专业负责人、国家二级教授杨新荣受聘担任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同时受聘为教学委员会委员。2018年5月,杨新荣教授受邀在省人力资源研究会教学委员会上就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作专题介绍,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外,杨新荣教授发表的论文《中国古代人事思想及其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荣获第四届广东省卓越人力资源研究成果一等奖,其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成果也在2019年再次获得一等奖,并在教学委员会上作专题报告。2021年,杨新荣教授更是斩获省人力资源研究会教学和科研两项特等奖。近几年,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团队教师有教授、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6人、博士3人,共计21位专任教师,这些教师每年积极参与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组织的参观、学习、研讨、交流、评审等活动,次数高达30多次。同时,专业团队与超过300家行业、企业建立了协同育人的合作平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深受企业认可。近年来,我校实施“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和实践,总结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要点,确保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2023届毕业生中共有187人在省级以上的各种竞赛中荣获奖励。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在1~3年内便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深得用人单位好评,其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是管理类人才必备的通用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平台规定的各类实践活动,其管理类通用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经过1年的岗位实习,毕业生在各方面都获得了训练和提高,并受到不少实习企业的肯定和赞扬。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他们的加入为所在部门的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数智化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校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其基本课程设置自21世纪以来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各高校陆续开设,其理论课程广泛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与绩效、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规等领域;实践训练包括招聘与培训模拟、薪酬与绩效设计、人力资源仿真实训等内容。重点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相比之下,应用型高校则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应用,投入一定成本购买先进软件资源以进行专业能力训练。然而,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限制,有时可能难以达到训练目标和发展要求[6]。

2.实践训练

部分高校设置了与理论课程相匹配的教学实习环节,每个课程模块都安排了一定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小组或软件进行实践训练,也可以选择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三级考证的要求进行专业能力训练。近年来,高校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将课程考核分为3个或4个环节的过程考核,其中还包括2个实践项目。此外,参加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省级以上名次的学生可以免修或自动获得相关课程学分[7]。

3.教学方法

本专业融合了质性和量化的学习内容,尤其在数据化时代,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已无法满足SPSS、EXCEL等数据图表分析的学习需求,学生必须亲自操作实践以提高能力[8]。为此,确保每个学生都拥有电脑并配备相应的实训软件至关重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反复练习,学生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一些软件公司虽介绍了工作流程,但所提供的案例分析往往受限于过时或数量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我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案例,并在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高校具备编写自身案例的实力,这将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现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时代性

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和教材仍偏向传统理论,数字化教材的出版较少,学生的选择也相对有限。我校应积极组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数字化专业教材,以弥补不足。然而,目前部分专业教材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涉及仍然不够充分。

2.企业仿真实践训练仍然不接地气

我国部分高校采用封闭式校园管理,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外界企业的真实环境。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它位于封闭式的小谷围岛,学生的社交环境相对单一,因此难以体验到复杂的企业交易环节。真实的企业环境竞争激烈,即使是进行仿真实践训练,也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交易环境。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应当更贴近实际,让学生有机会走进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和体验。

3.案例和讲授方法陈旧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面对庞杂的知识内容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沉闷。课堂上,角色扮演、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且所使用的案例多为陈旧的企业案例,如长虹、海尔等案例,这反映出教案更新不及时、缺乏独特教学案例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以改善这一现状。

三、数智化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思路、举措

(一)总目标

为适应数据驱动智慧互联网时代的需求,生态协同赋能、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不断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当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盛行,数字化教学模式与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我校致力于创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机制,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信息化互动平台,以实现数智化、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同时,结合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与实践教育,并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数字化建设。此外,我校还加强了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体系建设,旨在为社会培养具备数智领导力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二)数智化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立足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数字智慧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未来数智化教学的发展趋势,以推动数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数智化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使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本次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如下:

适应数智化人才需求,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企业数智化转型,以数智化技术建设信息化互动平台为突破口,推进以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教育为载体的专业数智化教学模式改革;创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机制,以及信息化、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构建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为核心的数智化教学体系。

(三)三年全程突出文化育人

第一年:(1)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实现交叉融合,将职业道德、思想文明的德育效果融入课程教学,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勇担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新时代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日常践行。通过创新软环境、硬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建设,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推进专业数智化教学模式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打造智慧课堂的培训。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利用数智化教学平台发布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以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及时跟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评价,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构建“启发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此外,将专业教学与数智化技术相融合,采用软件模拟经营公司的实验案例教学,运用软件平台的数智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案例中体验教学,从而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3)创建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追踪、落实和反馈评价的管理过程,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和主动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智慧学习方向,实施课前学生预习参与、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学生主动复习的学习模式。

第二年:(1)利用数智化技术,构建信息化、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生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构建数智化课堂录播、转播、传播平台,同时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核,其中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报告、小团队合作、翻转课堂、小组汇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并增加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环节。(2)利用数智化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教育。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专创融合、课题研究、三下乡、团队实地研究、校企协同育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同时,注重科技化与技术化的创新创业培训,利用数智化技术展现实践教育的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与数智化的结合中体验创新创业的活力。(3)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数字化建设,完善人力市场所需技能的数据库系统,并重视就业指导和分析工作。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第三年:加强数智化教学体系建设。(1)完善课程体系。响应数字化、智能化、互联时代的新要求,增设模型分析与决策课程,并开设EXCEL人力资源统计、SPSS数据分析等实验或项目,以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2)实训平台拓展。将数智化思维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引入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并加强VR课堂和真实企业实训平台建设。学生将有机会分批进入企业,亲身体验真实的办公过程,从而丰富课程学习体验。此外,创新作业提交形式,如录制短视频或电影,这更符合学生喜爱抖音、B站等平台的潮流。(3)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比重,要求核心课程线上至少拥有600小时的视频和题库资源,非核心课程则至少拥有400小时的视频资源,以满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前辅导等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利用直播课、专题视频等形式,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数智化教学改革的成果与思考

自2019年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被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我校着重推进“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推进风神—白云产业学院的建设。同时,认真实施数智化教学改革范式,将数智化融入课程教学,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确立智慧校园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搭建超星学习资源库系统,构建面向未来的数智化专业素质与能力体系。自2019年以来,我校所有专业课程均配备线上和线下数字课程资源库,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并获得教育厅的多次表彰。我校始终致力于将数字化融入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积极开发在线课程、数字化教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高效的学习体验。

(一)突出文化育人特色

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道德育人的效用。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同时要求全体教师签订立德树人责任书,以强化课程教学的监管和督导机制。校、院二级督导和院、系领导不定期对课堂进行巡查,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优化教师党员队伍,从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入手,定期组织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使命感、勇于担当重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和独特的校园文化。我校正致力于深化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的建设,利用校园U创长廊和实践基地,展示与广东红海人力资源集团合作专业直播带岗工作室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突显我校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成果。在构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中,注重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双轮驱动。自搬迁至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以来,我校的校园面积和场地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硬件基础。目前,我校着力提升软件环境,加大校园学习风气和校风的建设力度,通过提高考研报考率、公务员上岸率和四、六级通过率等手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和“互联网+”等赛事向更高质量和水平发展。

(二)未来3~5年着重推进专业数智化教学模式改革

为构建“启发性”数智化课堂,我校积极打造智慧课堂。通过数字智慧化的教学平台,发布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并将数智化技术引入关键核心课程,如组织行为学、劳动法规、人力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职业发展导论、SPSS基础与应用等。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他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启发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建设“沉浸式”数智化课堂,通过采用软件平台的数字化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训中亲身体验教学,从而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利用数据化平台构建师生实践教学互动平台,促进教学相长。

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永不止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将继续沿着数智化的方向,发展其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数智领导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贵卿,张雅情,付静玉,等.新文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6):1899-190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3] 刘启雷,赵威,苏锦旗,等.基于数智化转型的制造业“双碳”发展:逻辑、路径与政策[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3):79-88.

[4] 陈明选,周亮.数智化时代的深度学习:从浅层记忆走向深度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8):53-62.

[5] 柏文静.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2):221-223.

[6] 李海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22):105-108.

[7] 史金飞,郑锋,邵波,等.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项目教学迭代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06-112.

[8] 杨保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4):45-55.

[责任编辑:梁金凤]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新文科三全育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