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康 王琪
摘 要:梨叶斑蛾是世界性多寄主鳞翅目害虫,是多种果树的重要食叶害虫,除了主要危害梨树外,对苹果、桃、杏、沙果、樱桃和海棠等果树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关于其危害与防治的研究报道不断,但却缺乏一个较全面的总结。本文综述了梨叶斑蛾的生物学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供果农朋友参考使用。
关键词:梨叶斑蛾;果树;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梨叶斑蛾(Illiberis pruni Dyar)属鳞翅目、斑蛾科、翅叶斑蛾属,又名梨星毛虫、饺子虫、囊粘虫等,是蔷薇科果树的主要食叶害虫,同时也可取食果树的芽和花,分布于东北亚及我国主要的梨产区,尤以我国西北地区的发生频率更高。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截至2023年12月共检索到研究梨叶斑蛾的相关文献71篇(图1)。最早对梨星毛虫防治进行报道的是1951年范存仁总结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上的“梨星毛虫防治的初步经验”[1],第2篇为1956年黄其林在《昆虫学报》发表的《几种斑蛾科幼虫外形的比较》,对梨叶斑蛾幼虫形态进行了研究[2],其后的研究多集中于甘肃和河北,河南直到2022年才见到杨伟民对驻马店梨园“梨星毛虫发生规律与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报道[3];关键词互作分析(图2)显示,“梨产区”“梨叶斑蛾”“越冬幼虫”“卷叶”“病虫害防治”“灭幼脲”等互作性较强,较有特点,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梨叶斑蛾的危害场地、危害部位及防治的最佳时期与常用的杀虫剂。为使广大果农朋友了解梨叶斑蛾的发生规律,做到科学精准防控,笔者综述了梨叶斑蛾生物学特征、在果树上的发生及防治情况,对今后梨叶斑蛾防控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生物学研究
1.1 形态特征
卵:白色,扁椭圆形;卵块常数十粒至上百粒单层不规则排列在叶背[4](图3)。
幼虫:体白色至浅褐色,各节体背两侧各具1黑色斑点[3]。
蛹:浅黄色,腹部第3~9节背面前缘具1列短齿[3]。
成虫:梨叶斑蛾成虫体长9.0~13.0毫米,翅展20.0~26.0毫米。体黑色。触角:雄性双栉状,雌性锯状。前、后翅黑色,透明(图3)[5]。
1.2 生活习性
一年一代,以低龄幼虫在树缝或土块缝隙中结茧越冬;第二年梨树发芽时,幼虫出蛰,自茧内爬出,危害嫩芽、花芽及嫩叶,尤喜食花芽,虫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嫩芽食光,使苗木二次发芽,导致新叶展开推迟月余。树叶成型后,幼虫自叶边吐丝将树叶卷向叶面,形成饺子状(图4),幼虫于虫苞中取食危害,吃完1片叶子后,可转移到新的叶片上继续缀叶危害,1个幼虫危害7~8片叶,严重时全树叶片均被食光,造成树势衰弱。幼虫危害可持续到5月中下旬,成熟的幼虫会在虫苞中结茧化蛹。
蛹期10天左右,在6月的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羽化的高峰期为早晨的4—8时。初羽化的成虫中,雄蛾占20%,羽化盛期雌雄比例相近,羽化末期几乎均为雌蛾,性比基本上为1∶1。成虫羽化后的第2天即可进行交配,每天的早上6—9时及下午的5—7时进行交配活动,交配时,呈“一”字形交配状态,一对成虫交配次数最多可达6次,多次交配后首次产卵量最大,之后逐渐变少,平均产卵粒数123枚,最多可达360多枚。
2 防治措施
2.1 物理防治
一是手动抓虫,因为梨叶斑蛾成虫和幼虫均在白天活动,且幼虫的主色白色与成虫的主色黑色均与梨叶的绿色呈明显的对比,因此可以使用捕虫网捕获成虫幼虫,进行集中灭杀;二是根据梨叶斑蛾的味觉趋性,使用梨叶斑蛾的雌蛾性粗提物[6]或糖醋液进行诱集灭杀。此外,还可以在冬天和早春对梨树树皮进行清理涂白,并将清理下来的树皮进行焚烧,减少虫源数量。
2.2 化学防治
室内浸虫法表明0.5%藜芦碱和1%苦参碱对梨叶斑蛾的杀灭效果较强[7];大田应用表明在河南地区25%灭幼脲胶悬剂1000~1500倍液和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3]。
2.3 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寄生性茧蜂、跳小蜂及捕食性的步甲、蜘蛛等天敌昆虫,人工释放寄生蜂,保护好梨园中的步甲、蜘蛛等,可以有效降低害虫虫口密度。昆虫的多样性通常与植物的多样性呈正相关,为了改善天敌昆虫的栖息环境,可以在梨园下间作草本植物,如白三叶草和桔梗等,白三叶草间作区可以看到捕食优势种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 (Linnaeu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 (Sundevall)、中华小步甲Tachys chinensis Jedlicka,桔梗间作区可以看到捕食优势种梭形毒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 Curtis,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和草间小黑蛛E. graminicolum (Sundevall)等,实验表明梨园间作白三叶草、桔梗一年后与生物药剂SAVONA结合可替代50%化学农药施用量[8]。
3 讨 论
梨园害虫除了梨叶斑蛾外,还有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梨黄粉蚜Aphanostigma jakusuiense Kishid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innaeus)、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等[9]。梨叶斑蛾是梨树的主要害虫,此外,梨叶斑蛾还可以取食苹果和山楂,鳞翅目昆虫的中肠蛋白酶如丝氨酸蛋白酶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持蛋白酶的平衡对昆虫获取其主要营养物质至关重要,但中肠蛋白酶实验表明,取食梨叶的梨叶斑蛾中肠蛋白酶活性要高于取食苹果和山楂叶的,据此可以通过梨园间作苹果和山楂等形式来降低梨叶斑蛾虫害对果园产量的影响[10]。
做好虫害监测是进行有效预防杀灭的前提,人工巡视果园检查虫害工作量大,除了使用诱剂监测成虫发生情况外,针对第2年开春后幼虫取食成叶形成特异性的“饺子状”虫苞,还可以利用无人机高光雷达对饺子状虫苞进行智能巡逻—拍摄含地理坐标信息的图像—图像人工智能识别—梨叶斑蛾虫苞定量统计,及时发现危害的幼虫并即刻用物理法清除。
害虫的灭杀,目前仍是以化学农药杀虫为主,广谱化学试剂使用对果园中的步甲、草蛉、蜘蛛等益虫具有同样的杀伤作用,RNA农药的开发给特异性杀害某种害虫提供了机会,随着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大量农林业害虫的全基因组数据均被测序组装出来,用于研究对农药的适应性及其抗性的机制,同时,为挖掘到特异性基因用于开发针对性的RNA农药提供了研究蓝本,梨叶斑蛾的全基因组数据还未见发布,但出于对其进化生物学研究,Nan等对其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研究[11],相信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很快梨叶斑蛾的全基因组数据也会发布出来,从而为加速梨叶斑蛾的RNA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RNA农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喷施后dsRNA暴露于环境中容易受到紫外线和空气中的核酸酶影响而快速降解,或受困于昆虫体壁的屏障作用,难以发挥良好的效果。高速发展的纳米科学与RNA农药研究的交叉融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方法,纳米载体通过增加dsRNA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能够提升dsRNA的叶面保留时间;有的纳米载体则能够促进dsRNA在细胞内的扩散和摄取,提升RNAi的递送效率。
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果园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果园病虫害的防治将更加智能化、更具靶向性,未来有望针对不同时期的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更加科学绿色高效的防治策略组合。
参考文献
[1] 范存仁. 梨星毛虫防治的初步经验[J]. 中国农业科学,1951,(3):22-23.
[2] 黄其林.几种斑蛾科幼虫外形的比较.[J]. 昆虫学报,1956,(2):193-201.
[3] 杨伟民. 梨星毛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22,(11):38-39.
[4] 高素红. 梨星毛虫防治方法[J]. 农业知识,2010,(29):31.
[5] 李后魂,尤万学.哈巴湖昆虫[M]. 科学出版社,2021,382.
[6] 李玉鼎,陈一新. 梨星毛虫诱蛾试验初报[J]. 宁夏农业科技,1979,(6):38-39.
[7] 吴建霞,马艳芳,朱惠英,等. 8种杀虫剂对梨星毛虫幼虫的毒力测定[J]. 甘肃林业科技,2016,41(4):29-31.
[8] 何凯. 间作作物与生物药剂对梨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同作用[D]. 安徽农业大学,2017.
[9] 牛韶奔. 赵县梨园主要害虫发生种类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2019.
[10] Dongbiao Lv,Xueying Liu,Yanlu Dong,et al. Larval midgut protease activity of Illiberis pruni (Lepidoptera:Zygaenidae) feeding on multiple characteristic hosts[J]. Phytoparasitica,2022,50.
[11] Yanbin Nan,Jingwen Peng,Kexing Cheng,et al.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lliberis pruni Dyar,1905 (Lepidoptera:Zygaenidae)[J].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2022,7:1018-1020.
作者简介:娄康,男,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昆虫系统学与生态基因组学。
*通信作者:王琪,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果树学。E-mail:qiwang8803@z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