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野下的中小学集体劳动: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4-07-05 10:56陈祖鹏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

[摘  要]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中小学实施“五育融合”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集体劳动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整个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推动学生集体的个性成长,培育学生集体的公民精神,提升学生集体的道德水平,发展学生集体的情感素养。然而,当前中小学校的集体劳动呈现空心化、形式化、私人化和去交往化的现实困境,集体劳动落实“五育融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被遮蔽。为此,中小学集体劳动活动应以“五育融合”作为指导理念,在集体劳动的目标、方法和评价方面融入集体精神,走出娱乐化、体力化的思维误区,彰显劳动教育全面的育人价值;开发饱含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任务,展现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智慧,构建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劳动集体,实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育人功能;构建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责任的集体劳动机制,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发展道德素质、增进知识智慧、涵育情感价值观;充分发挥集体舆论和集体评价在集体劳动中的育人价值,改变个别学生不良的劳动素质,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每个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利益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品质,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身心素质。

[关键词]  劳动教育;集体劳动;“五育融合”;苏霍姆林斯基;集体精神;集体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4)07-0018-1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要秉持“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1]。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是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关键路径。“五育融合”并非德智体美劳的简单拼凑和叠加,“‘五育'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3]2,通过“五育互育"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

收稿日期:2023-05-05;修回日期:2023-10-13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2GXSZ025YB);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编号:Y202147572)。

作者简介:陈祖鹏,男,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引用格式:陈祖鹏.“五育融合”视野下的中小学集体劳动:价值、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7):18-31.

Citation format:CHEN Zupeng.Collective Labo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Vision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Value,Dilemma and Path[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4(7):18-31.第7期2024年7月    陈祖鹏:“五育融合”视野下的中小学集体劳动:价值、困境与路径No.7Jul.2024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全方位的育人价值,能够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落实“五育融合”的关键路径。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形式虽然是集体劳动教学,但任务大多是以个体为主,对集体劳动的关注较少,忽视了集体劳动之于“五育融合”的独特价值。

所谓集体劳动,是指以集体为劳动组织形式、以集体性质的劳动任务为劳动内容、以学生集体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劳动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集体劳动”教育理论,认为集体劳动能使学生之间发生密切的交往和对话,形成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劳动集体,能够促进学生集体和学生个体在智力、思维、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实现发展。当前, 人类劳动的智能化、数字化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智力发展的片面化、个性的“自我中心”、人的“单向度”生存、道德品质的矮化、公共意识的弱化, 等等。劳动的智能化、数字化趋势并不会改变人类生活是一个共同体的事实, 通过劳动构建人们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是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学开展集体劳动,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研究的演进及反思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追求具有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五育”并举的纲领,强调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五育融合”是在新时代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时代教育理念。

在倡导“五育融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方面的价值[4],开启了新时代教育学术界探讨劳动教育的新篇章。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重点强调了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通过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6]。

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探讨劳动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针对传统教育体系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地位不均衡,各育之间相互割裂以及劳动教育内涵的窄化等现实教育问题。一方面,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地位呈现不均衡的状况,知识至上、考试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导致智育的地位被抬高,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地位则被弱化;另一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呈现“单打独斗”、相互割裂的现实状况,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此外,劳动教育长期被窄化为“体力劳动”,劳动教育的智育价值、德育价值、美育价值被遮蔽,使得劳动教育无法发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

当前“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劳动教育之于“五育融合"的地位和价值的研究: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7]、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全方位的育人价值[8]。劳动教育旨在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要义在于通过劳动培育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人格[9]。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点和凝结点,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劳动教育落实“五育融合”的路径。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五育并举”视野下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应树立整体性教育理念,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11]。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12]。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的劳动教育应从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与学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政社家校“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施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出发,探寻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13]。走向“五育融合”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求教育部门要做好保障,学校要切实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展家校合作,践行家庭劳动教育[14]。

“集体”视角下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是从“劳动集体"“集体主义精神"的视角展开探讨。苏联教育思想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都主张劳动集体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对象和手段,要为了集体、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来开展劳动教育[15]。劳动教育是在处理集体与个体关系当中实现的,以集体与个体关系为“瞄准镜”透析劳动教育,可以认识到现代劳动的新意涵,发现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低效、功利化和“集体个人主义”等问题[16]。劳动教育与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内在的联系,劳动教育是涵养小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路径[17]。上述研究虽从“集体”的视角研究劳动教育,但未能从“集体劳动”这一概念出发系统、深入地阐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实施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当前“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劳动教育研究,是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等新时代教育理念展开的。本文是在深入认识“五育融合"的内涵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从“集体劳动”的视角出发探讨劳动教育落实“五育融合”的路径。

二、“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小学集体劳动的价值  “五育融合”强调各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通,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功能,中小学集体劳动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对于落实“五育融合”具有重要价值。“热爱劳动的思想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形成,集体尊重劳动的感情越强烈,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就越有效。”[18]14集体劳动之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成长、公民精神养成、道德品质和情感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路径。

(一)集体劳动促进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

在学校集体劳动中,每个学生为了完成集体劳动任务,需要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交流各自的知识经验,通过对话产生思维碰撞,从而形成集体性质的劳动知识,这种集体劳动中的集体对话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就提升了整个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可见,集体劳动具有促进整个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的功能,这种将智育融入劳动教育的方式鲜明地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而在学生个体的劳动活动中,由于缺乏交流的对象,学生无法习得他人的知识经验,也就无法推动整个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在学校集体劳动中,如果整个学生集体追求知识的精神状态即对知识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被激发出来,集体就会对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提升整个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只有当集体处于如饥似渴似地追求知识的精神状态中,集体才有可能对个别学生的智力发展施加影响。”[19]618促进整个学生集体智力发展的集体劳动,需要教师为学生集体设计多方面的而非单方面的智力活动,教师要从大自然、社会生活、书本和创造中为学生引进思想源泉,要经常带领学生集体进入大自然,感受自然界中的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启发学生集体的哲理思维,感受思维之美,激发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展开频繁的对话和交流,从而促进集体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每个儿童的劳动犹如千丝万缕,使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牢固的精神统一体。我总是力求使劳动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趣;用这种乐趣把他们联合成思想家和创造者的集体。”[19]625可见,集体劳动是有助于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的活动,是学生集体的智力探险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集体的思维发展,使学生集体获得精神快乐,培育学生集体的学习自主性,之于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价值巨大。

(二)集体劳动推动学生集体的个性成长

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个性成长,而且关注集体的个性成长。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人在与他人隔绝、与集体脱离的社会生活中难以形成完善的个性。在学校劳动教育中,个体劳动由于缺乏人际间的交往和对话,难以提升整个学生集体的个性品质。而在集体劳动活动中,学生之间在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往往会发生频繁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形成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关怀意识,这些个性品质的形成意味着整个学生集体形成了健全的个性品质。在集体中劳动、为集体而劳动是每个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每个学生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劳动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集体的劳动生活是每个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19]655可见,集体劳动能够促进整个学生集体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这是集体劳动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生动表现。首先,集体劳动是每个学生形成积极个性品质的基础。集体对个人产生良好影响的必要条件是情感洋溢的集体生活,在洋溢着细腻而敏锐的情感的集体中,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对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关注那些远离集体、不关心同学和集体甚至故意毁坏集体劳动成果的儿童,邀请这些儿童参与集体劳动,使得这些儿童收获集体的感谢和赞美,从而使他们转变为乐意参与集体劳动、关心同学、关心集体利益的人,形成了积极的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其次,集体劳动有助于学生集体形成坚忍不拔的性格。“在集体劳动中,人们常常发现在个人劳动中难以发现的东西,如懂得坚忍不拔、刚毅而不是单纯的肌肉紧张,而是比肌肉紧张要强得多的一股力量,是内在的意志的冲动,是当双手看来已经无力、而良心会迫使人去克服困难的一种无可比拟的心理状态。”[19]648可见,集体劳动对参与其中的每个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能够激发学生集体形成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促进整个学生集体个性品质的完善和成熟。

(三)集体劳动培育学生集体的公民精神

公民精神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学校集体劳动作为一种公共生活,能够培养整个学生集体的公民精神,这就实现了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融合,彰显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学校集体劳动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出于完成集体任务的需要,需要为每个人分配劳动任务、制定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劳动制度以及合作完成集体劳动任务的活动机制,这能使整个学生集体产生集体义务感和集体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精神。相比个人劳动仅仅关注个人劳动任务的完成,集体劳动能够培育学生关注集体利益、为集体贡献力量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塑造全体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公民精神形成的基础。学生在集体劳动生活中的灵感、欢乐和劳动创造带来的激动心情与振奋精神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使学生在相互接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公民品格和对别人负责的“需要感”,这种对别人负责的需要感产生于集体之中,也是集体整个劳动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19]646。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和信仰,因为个人价值是在为集体贡献力量中体现的,也只有为集体贡献力量的时候,个人的价值才会体现得最充分,“形象地说,劳动集体是公民精神的摇篮”[19]654。“只有在为多数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中,劳动集体赖以建立的公民关系才会形成。正是这种劳动才能培育出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19]653因此,中小学集体劳动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生产活动,培养整个学生集体形成为他人负责、关心集体利益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精神。

(四)集体劳动提升学生集体的道德水平

以劳“树德”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集体劳动能够提升整个学生集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凸显集体劳动的“树德”价值,这是劳动教育“五育融合”价值的重要方面。相比个人劳动仅仅关注个体道德发展的局限,以集体的形式展开、以个体间的合作和协作为显著特征、以完成集体劳动任务为目的的集体劳动会对每个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影响,从而整体提升所有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首先,集体劳动是学生集体形成高尚道德品格的关键。“集体成员都参与的劳动,能使集体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这是一种惟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情感状态。最迟钝、最懒惰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集体的振奋精神所感动,成为爱好劳动、努力向上的人。”[19]651在集体劳动中,当困难被克服,学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时,便“是集体精神生活最为丰富的时刻”[19]648-649。其次,在集体劳动中树立崇高、正义的目标,有助于整个学生集体形成为集体利益奉献的道德品质。“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为未来而劳动,这是形成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特别是个人的荣誉感和尊严感的重要源泉。”[19]659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当所有学生都考虑他人的需要、为集体贡献力量时,就会形成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人人的道德氛围,从而提升整个学生集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最后,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当所有学生把集体的态度当作自我评价的标准时,就会促进所有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于集体氛围的影响,集体劳动中的每个学生都会把集体当作自我评价的一面最公正、最真实的镜子,会对他人的言论、看法和他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评价敏感起来,会为自己做的事情自豪,会为集体劳动的胜利和成就产生由衷的喜悦。可见,学校集体劳动是提升整个学生集体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五)集体劳动发展学生集体的情感素养

在学校集体劳动活动中,每个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往往能够让整个学生集体形成“关心”“关怀”“友爱”的情感素养,实现劳动教育与情感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生成,这是“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刻体现。集体劳动能够促进每个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学校集体劳动活动中,学生之间经常沟通劳动经验、交流劳动心得、合作完成集体劳动任务、共享集体劳动果实,形成团结、互助、共享的情感素养,这是学生的个体劳动所无法实现的。首先,在参与学校集体劳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表明自己对世界、对人们和对本人的态度。如果集体劳动形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集体氛围,即使那些平时思维迟缓、情感冷漠的学生在共同参与集体兴致勃勃的活动中,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一个集体的情绪——喜悦和振奋状态,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把儿童团结起来,还能激发冷漠的心灵对集体正在做的事情和活动的兴趣。”[20]其次,参与集体劳动可以培养每个学生为他人、为集体创造幸福的高尚品质。集体劳动可以培养每个学生为他人服务的幸福感、为集体贡献力量的自尊感和自豪感等积极的情感品质。“集体对个人教育影响的形成,开始于在每个未来集体成员的心灵里培养一种最重要的人类情感,即为他人创造幸福的欢乐感。”[19]590最后,集体劳动能够培育整个学生集体“自我尊重”的情感,构建具有自尊感和自豪感的学生集体。“自我尊重”的情感状态应该成为学校普遍的、贯穿于各个方面的精神面貌[19]613。“自我尊重”的情感是在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参与集体劳动,每个学生才会感受到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价值,才能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之于集体的贡献,从而形成参与集体劳动的自尊感和自豪感,才能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情感共同体。

以上分别从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成长、公民养成、道德发展、情感培育五个方面论述了“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小学集体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集体劳动对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发展的价值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集体劳动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育人价值。

三、“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小学集体劳动的现实困境  “五育融合”强调“五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旨在构建五育互育、融合育人的教育生态,让各育都能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中小学开展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团结互助的集体劳动活动,能够使学生集体在知识、思维、情感、道德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是落实“五育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难以彰显。受功利化的教育理念、片面的教育思维的制约,中小学集体劳动呈现空心化、形式化、私人化和去交往化的现实困境,阻碍了集体劳动“五育融合”价值的实现。

(一)集体劳动的空心化

集体劳动的“空心化”是指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以重复性、单一性的劳动活动为主,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任务较少,致使劳动教育沦为学习活动之余的娱乐放松活动,或被视为与知识学习、道德发展以及情感发展无关的体力性活动。由于中小学集体劳动的“重复性”“娱乐性”“体力性"倾向,缺乏丰富多彩的劳动内容,导致集体劳动呈现价值虚无、意义荒芜的现象,学生参与集体劳动仅仅是为了自我娱乐、自我消遣,这种突出劳动的个体属性、弱化劳动的集体属性的劳动教育没有触动学生的思维、心灵、情感和道德,没有彰显劳动教育的教育性,也就无法推动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集体劳动的空心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缺乏集体性,重复性、单一性的个人劳动较多。当前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缺乏科学设计,重复性、简单性的个人劳动活动较多,需要集体共同完成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任务较少,学生在重复性、简单性的个体劳动中体会不到与他人合作、交往、探究、创造的快乐,从而将劳动活动视为负担。相关调查发现,当前部分中小学生将劳动教育会增加学业负担排在无须开设劳动课程原因的首位,认为劳动教育枯燥乏味,没有价值[21]。可见,当前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虽然是以集体的形式展开的,但是实质上学生是以个体的方式完成各自的劳动任务,缺乏学生围绕集体劳动任务进行对话、探究、创造的过程。二是把学校劳动教育等同于娱乐放松活动。中小学有部分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是为了放松和锻炼身体,混淆了劳动与娱乐[21]。劳动教育的“娱乐化”使得学生的劳动异化为追求感官愉悦的个人娱乐活动,缺乏集体共同的劳动目标,遮蔽了集体劳动的“集体”性。三是劳动活动被视为体力劳动。当前部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范围局限在教室、校园、宿舍的卫生清洁方面,以体力劳动为主,由于劳动任务较为简单,学生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的合作、对话较少,学生参与劳动虽然缓解了学业上的焦虑和压力,但是学生在知识、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进步较小,没有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集体劳动的形式化

学校集体劳动的“形式化”是指中小学没有设计真正能够让学生开展集体探讨、集体探究、集体创造的集体劳动活动,劳动任务的设计随意性较强,劳动任务的内容高度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理想的集体劳动要洋溢着集体探讨、集体探究、集体创造的精神氛围,在集体劳动中的集体探讨、集体探究、集体创造,能够促进整个学生集体展开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从而构建一个富有对话、探究、创造精神的学生集体,推动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学生集体劳动缺乏系统设计和持续推进,学生参与集体劳动的时间较短,对集体劳动缺乏深度体验,缺乏集体的探究和创造,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的劳动兴趣,未能形成共同成长进步的劳动共同体。中小学劳动教育没有设计具有“对话”“合作”“探究”“创造”的集体劳动任务,或者设计的集体劳动任务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缺乏深度的对话、合作、探究和创造,集体劳动活动异化为个体劳动活动。相关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活动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以简单的生活劳动为主,复杂的科技类劳动、职业体验类和服务性劳动、公益型劳动等劳动活动组织较少,学生参与不多[22]。可见,当前中小学的集体劳动未能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作技能形成挑战,学生在集体劳动活动中缺乏集体探讨、集体探究、集体创造的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集体劳动的主体性被遮蔽,导致集体劳动呈现有“形”无“实”的困境。

(三)集体劳动的私人化

学生集体劳动的“私人化”是指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没有形成紧密团结的集体,没有感受到劳动之于自我、生活、人生、社会、国家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形成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热爱国家的情感和道德品质,成为以自我利益满足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

一方面,学生集体劳动的私人化表现为每个学生只专注于个人任务,不关心集体劳动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完成个人任务时,可能不去关心别人做些什么以及集体的目标是否能达到。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只看见自己的任务或定额,那么这不能算作集体劳动。”[18]14现实中,较多中小学开展的集体劳动忽略了集体劳动目标的完成,异化为许多学生聚在一起进行的个人劳动活动,没有形成高度凝聚力的集体,也无法通过集体影响每个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学生集体劳动的私人化表现为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没有明确的个人劳动任务,没有担负具体的劳动责任,导致学生个体甚至学生集体形成懈怠、不负责任的劳动态度。如果在学生集体劳动中没有明确个人的责任,没有给个人安排明确的劳动任务,就不利于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现实教育场域中,诸多学校的集体劳动没有个人责任,无法培育学生对集体的个人责任感,这种缺乏个人责任的集体劳动本质上是私人化的,无法让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利益的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

(四)集体劳动去交往化

要在学生集体劳动中形成团结一致、共同成长的劳动集体,就要特别重视集体劳动中的人际交往。学生之间如果缺乏知识、情感、思维、道德和精神上的频繁交流和碰撞,就无法拓展自己的知识,不能产生思想上的火花,不能取得道德上的进步和精神上的发展。现实中学生集体劳动一定程度上处于割裂、隔绝的状态,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经常的、密切的、热烈的、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及其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集体劳动中学生之间缺乏对话、合作、互助,没有建构出具有浓烈情感的劳动共同体。

一方面,学校对集体劳动的“集体”性质认识不足,没有在集体劳动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共享创造有利的条件,没有提供明确的引导。例如,学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集体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导致学生集体缺乏对个别特殊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对需要得到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无动于衷,甚至有意无意伤害个别特殊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另一方面,长期浸润在考试、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使得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走向片面。中小学生“升学”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导致学生认为劳动无用,娱乐至上的文化的冲击以及技术依赖导致学生认为学习与劳动无关[23]。这就使学生参与集体劳动没有积极性,缺乏与同学深入沟通、对话的愿望和动力,在集体劳动中无法在知识、精神、情感、道德等方面产生经常的、密切的交往、对话,缺乏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意识,导致学生缺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集体情感。在这种精神生活匮乏、道德淡漠、情感冷漠的集体劳动中,学生的身心素质难以全面发展。

四、“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小学集体劳动的实践路径  “五育并举”符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诉求,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化人才的重大举措[24]。中小学的集体劳动能够促进整个学生集体在智力、个性、道德、公民精神、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具有学生个体劳动所无法替代的“全面育人”价值,是落实“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对集体劳动展开深入研究和系统设计,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价值,以推动“五育融合”真正落地。具体而言,要在集体劳动的目标、方法和评价中融入集体精神,开发饱含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任务,构建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责任的集体劳动机制,充分发挥集体舆论和集体评价在集体劳动中的育人价值。

(一)在集体劳动的目标、方法和评价中融入集体精神

集体劳动不仅是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的手段,而且是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学集体劳动如果缺乏集体意识,将集体劳动视为简单的娱乐、体力活动,那么学生在集体劳动中就难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因此,中小学校要在集体劳动的目标设计、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等全部环节中融入集体精神,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落实“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一是在教育目标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要走出娱乐化、体力化的思维误区,彰显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价值。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要包含集体精神的培养,强调集体劳动目标的一致性、劳动过程的集体性,以及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重要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在集体劳动中形成洋溢着浓郁的探究精神、团结精神、友爱精神的学习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二是在教育方法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的形式开展集体劳动,设计具有集体合作、集体探究、集体创造性质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激发学生团结、合作、互助、对话的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三是在教育评价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以树立“增长集体智慧”“提升集体思维”“加深集体情感”“增加集体凝聚力”等评价指标,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中小学生的集体劳动,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集体劳动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改进,使集体劳动不断向这些目标靠近,最终实现集体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开发饱含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任务

中小学集体劳动要走出形式化的误区,为学生开发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任务,展现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智慧,构建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劳动集体,实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育人功能,将“五育融合”落实到劳动教育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对儿童来说不会有长足的兴趣,除非赋予儿童的劳动以克服困难的主宰感[18]12-13。如果在集体劳动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学生之间则无法产生经常的沟通交流,进而无法形成具有精神生活的劳动集体,劳动则不仅无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还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中小学开展集体劳动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引导,使集体劳动饱含探究、创造的精神,使集体劳动成为学生自主、自发地提升自我身心素质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中小学生创造力[25],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其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任务,需要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积极从现实生产生活中寻找素材,结合不同学段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对学生的智力构成一定挑战的创造性、探究性的集体劳动任务,激发学生在集体劳动中进行智力探究、智力创造的愿望和动力。例如,可以围绕“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劳动主题[26],设计需要学生集体探究和创造的集体劳动任务。集体劳动任务只有对学生的大脑和智力构成挑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学生才会有参与劳动活动的兴趣,才能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行动。只有在这种需要发挥个体智力或集体聪明才智的集体劳动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才有发挥的空间,从而形成积极参与集体劳动、为集体贡献聪明才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

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离不开学生集体,学生集体劳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共同探究、探讨劳动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集体成员之间在智力上和情感上产生经常的、热烈的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劳动中,学生之间会经常发生热烈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形成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协调的社会情感能力,以及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利益的道德品质,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和成熟的个性。因此,在学校集体劳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合作、对话、交往,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意识,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

(三)构建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责任的集体劳动机制

中小学要致力于培育学生关心他人利益、关心团体利益、关心社会利益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形成关心公共生活、关心公共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就需要在中小学集体劳动中构建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责任的教育机制,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发展道德素质、增进知识智慧、涵育情感价值观,彰显集体劳动的“五育融合”价值。

一是中小学开展集体劳动时要为集体劳动树立一个共同的、集体的目标,培育学生为集体利益而奋斗、贡献的集体主义意识。让每个学生为集体劳动的目标而努力,是促进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二是学校开展集体劳动要为每个学生确定清晰的劳动任务,培育学生对集体的个人责任感。在集体劳动中仅有集体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明确每个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个人劳动任务,每个学生才会明确自己的劳动目标并为之努力。三是在中小学集体劳动中要让学生展现他们的想法和能力,让学生产生个人的劳动荣誉感和自我价值被肯定的尊严感。因此,让集体来肯定和表扬学生个体在集体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道德品行、情感态度,让学生个体意识到自己做了有利于整个集体的事情,会得到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只有让每个学生真正为集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每个学生才能形成公共责任感,养成关心公共事务、公共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充分发挥集体舆论和集体评价在集体劳动中的育人价值

集体的舆论和评价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在中小学集体劳动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集体劳动中,来自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不仅能够肯定学生个体劳动成果的价值,改变个别学生不良的劳动素质,从而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而且能够培养每个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利益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品质。可见,集体劳动中的集体舆论和集体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身心素质,这是集体劳动“五育融合”价值的深刻体现。

第一,中小学要积极利用学生集体的舆论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个体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贡献。集体对个体劳动成果的肯定,能够使学生个体感受到为集体利益贡献力量的自豪感、自尊感,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利益的劳动素养。中小学在集体劳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反思环节,都要让集体来评价每个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表现,肯定每个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豪感、自尊感。在集体劳动的设计环节,对班级每个成员的劳动任务要进行合理分配,让每个学生对整个集体劳动成果都有参与和贡献。在集体劳动的实施环节,一方面,教师自己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劳动贡献;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关注同学的劳动贡献,并给予及时的肯定性评价,从而激励每个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参与集体劳动。在集体劳动的总结反思环节,要运用民主投票、民主推荐的方式进行调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闪光点,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对集体的付出和贡献得到了集体的认可和肯定,形成承认他人、悦纳他人的高尚品质。

第二,中小学要积极利用集体的舆论和评价帮助个别学生改善不良的劳动素质。一方面,面对在集体劳动中劳动意识淡漠、劳动素养低下的学生,要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设计“一带一”“多带一”的劳动形式,让这些学生能够在一个或多个学生的带领和帮助下积极参与集体劳动,感受参与集体劳动的快乐和收获,从而转化个别学生不良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针对那些劳动意愿不足、劳动意志薄弱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为他们设计合理的劳动任务,让他们在参与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转变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在集体劳动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整个劳动集体的力量转化劳动意识不足的学生的劳动态度,对劳动意志薄弱学生的积极劳动表现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使整个学生集体形成科学的劳动意识、坚定的劳动意志,并最终转化为持久的劳动行为。通过同伴互助和设计合理的劳动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个别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不高的学生获得成长,从而构建具有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精神的劳动集体,推动整个学生集体形成高尚的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07-06].http://www.moe.gov.cn/jyb-xwfb/s6052/moe-838/201902/t20190223-370857.html.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3-07-06].http://www.moe.gov.cn/jyb-xxgk/moe-1777/moe-1778/202003/t20200326-43

5127.html.

[3]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2.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3-07-06].习近平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4771.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2023-07-06].http://www.moe.gov.cn/jyb-xxgk/moe-1777/moe-1778/201907/t2019070

8-389416.html.

[6]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15)[2023-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kcjcgh/202007/t20200715-472808.html.

[7]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1.

[8]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20(4):5-8.

[9]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10]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11]李群,贾彦琪,刘永奇.“五育并举”视野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2(12):60-66.

[12]刘良华.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33-36.

[13]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1):29-34.

[14]李欣,曾勤,易勇,等.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动态、不足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1):96-105.

[15]胡君进,檀传宝.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0-45.

[16]李俊堂,李惠.从集体与个体关系看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教育导刊,2019(9):5-12.

[17]张蕊,赵荣辉.劳动教育:涵养小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139-144.

[18]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19]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毕淑芝,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4.

[21]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2):12-19.

[22]邵志豪,解庆福.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问题解析及应对策略:基于吉林省大中小学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65-171.

[23]汪盛玉,陈德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路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2(3):5-10.

[24]冯永刚.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7):11-21.

[25]孔令帅,王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6):1-9.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3-07-06)[2022-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619921.html.

(责任编辑:李文玉)

Collective Labo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Vision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Value,Dilemma and Path

CHEN Zupeng

(Jing Hengyi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has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value of cultivating virtue,increasing intelligence,strengthening body and cultivating beauty,and is an important focal po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lis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As the main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collective labor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the holistic education:it can promote the whole student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intelligence,personality,civism,moral standards and emotional literacy.However,at present,the collective labo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esents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hollowing out,formalization,personalization and eliminating communication,which covers the function of collective labor in implementing the ″holistic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ies.For this,collective labor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education″.They should incorporate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into the objectives,methodologies,and evaluation of collective labor,moving beyond the misconceptions of entertainment and physical labor to highlight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educational labor.Develop collective labor tasks that are full of inquiry and creativity to showcase the intelligence of students in collective work,build a labor collective with a rich spiritual life,and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Labor″ and ″Enhancing Intelligence Through Labor″.Construct a collective labor mechanism that considers both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combining personal benefits with collective interests,allowing students to develop moral qualities,enhance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and cultivate affective values,while participating in the collective.Fully leverag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ctive opinion and collective evaluation in collective labor to change the poor labor qualities of individual students,foster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pride,and cultivate each student′s moral and emotional qualities to care for others and the collective interests,effectively enhancing students′ overall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ies.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collective labor;integration of five forms of education;Suhomlinski;collective spirit;collective evaluation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劳动教育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