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 李春晓 于丽萍 杨红芹 禹朝文
摘 要:【目的】寻求保护濒危松茸资源的有效途径,探索松茸人工促繁实用技术。【方法】在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的松茸原生区选取9个试验小区,以腐殖质厚度、林分郁闭度、菌种含量3个因子进行水平正交试验,比较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3个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影响松茸产量的因素顺序为腐殖质厚度>林分郁闭度>菌种含量,影响松茸子实体个数和菌塘数的因素顺序为腐殖质厚度>菌种含量>林分郁闭度。【结论】综合考虑腐殖质厚度、林分郁闭度、菌种含量3个因子对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的影响,得出了在腐殖质厚度3-5cm、林分郁闭度0.6-0.7、菌塘预留子实体的并行条件下,最有利于松茸扩繁促产的结论。
关键词:松茸;促繁;技术
松茸味道清新浓郁,口感鲜嫩脆甜,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野生食用菌,素有“蘑菇之王”的美称[1]。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具有抗癌、提高免疫力、抗衰美颜等功效。昌宁县境内有栎松茸、斑柄栎松茸和小脚栎松茸3个品种,主要分布在八卦山、天堂山、老君店山等海拔1800-2400m以栎类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地内,主产并销售的品种为栎松茸和斑柄栎松茸[2]。栎松茸产茸分布林地面积约900hm2,年出菌量约2300kg,采摘销售量约1700kg,产值80多万元;斑柄栎松茸产茸分布林地面积约1200hm2,年出菌量约3100kg,采摘销售量约1300kg,产值约60万元。昌宁县有丰富的产茸林地资源优势,但对松茸经营管理长期处于天生地养,任人随意采摘的状态,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部分菌塘濒临灭绝。为寻求保护濒危松茸资源的有效途径,笔者团队于2013年起在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的松茸原生区进行松茸人工促繁试验,探索松茸人工促繁实用技术[3]。
1 国内外松茸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国外松茸研究现状
日本岩泉町松茸研究所原所长吉村文彦,从1990年起致力于松茸及营造松茸山林的各种研究,试图把当地的松茸林恢复到1955年之前的水平。2008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吉村文彦编著的《松茸促繁技术》翻译本,书中从山林树种的布置、灌木的清理,到腐殖质的清理与保留,再到对松茸的生长原理,对场地、阳光、水分、通风的偏好摸索,形成了一套非常体系化的理论[4]。该书图文并茂,数据精确到诸如种树、种灌木每平方米保留几棵的程度,相当具有可操作性。
1.2 国内松茸研究现状
2006年云南省楚雄州林业科学研究所的苏开美和王志和在论文《松茸人工促繁技术研究》中提出:每50m2的松茸林地每年留一个开伞茵、使松茸林地的郁闭度在0.6、腐殖质厚度在3-5cm最有利于松茸的生长发育[2]。研究成果对云南乃至全国松茸人工促繁极具指导意义。
1.3 松茸研究发展趋势
尽管日本已经在松茸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近一百多年的研究,但目前松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仍无法实现完全的人工种植培育。然而,对松茸的研究不断升级,由作为单一物种以经济价值研究为主导,至今已经涉及了森林界共生关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科研工作者将会把松茸的研究指向更宽、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
2 试验区基本情况
2.1 观音山林场基本情况
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以下简称“林场”)于1985年4月12日经昌宁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昌宁县第一个国社合作林场。林场地处县城东部、澜沧江西岸,距城区7km;东邻澜沧江和凤庆县大寺乡,南接田园镇达仁村及温泉镇联席村,西靠右甸坝,北至漭水镇共裕、翠华、联福、漭水4村。林场辖区面积4621hm2,其中:有林地面积4603hm2、森林面积4120hm2,森林覆盖率89.16%、林木绿化率99.63%;经营林地范围涉及田园、漭水、温泉3个镇14个村(社区)200个村(居)民小组8451户农户;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属集体林面积4531hm2,国有林面积89hm2;按林地类别划分属生态公益林面积3092hm2,属商品林面积1529hm2;辖区优势树种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木、秃杉、栎类等,活立木蓄积323 300m3。林场设党务、政务、财务、资源林政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生态资源管理、营林生产、森工采伐8个办公室,下设小水井、硅厂、共裕、新街、野猪山5个护林点。林场现有正式编制26个,在岗职工25人,长期聘用护林员10人。正式职工按学历分:本科16人,专科9人;按技术职称分:助理工程师1人,工程师11人,高级工程师13人。护林员按学历分:初中6人,小学4人。
2.2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地处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漭水营林区老君店山松茸原生区,年均气温7-23℃,年均降雨量1000-1400mm,土壤为砂质黄壤,pH值5.8,地形为中山山地,海拔2200-2320m,坡度级Ⅲ级,林分为松栎混交林,平均郁闭度0.6-0.7,平均腐殖质厚度3-5cm。试验区第一次发现松茸是在2006年,品种属栎松茸,当年产茸林地分布面积6hm2,菌塘数58个,产量150kg。因群众知晓率低,没有人为过度采摘,至2010年产茸林地分布面积增至9hm2,菌塘数达到了75个,产量也增加到了190kg。从2011年开始,试验区采茸群众增多,菌塘遭受严重破坏,到2012年,产茸林地分布面积只有8hm2,菌塘数减少到了41个,产量仅有63kg。
3 试验方案
3.1 试验目的
掌握腐殖质厚度、林分郁闭度、菌种含量3个因子对松茸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3个评价指标的影响情况[5]。
3.2 试验时间
试验于2013年开始,2018年结束。其中,2013年7至11月对试验区进行评价指标基础数据收集;2014—2018年每年的1至6月对试验小区进行影响因子调整,7至11月对试验小区进行评价指标数据观测记录[6]。
3.3 试验区布设
根据2013年试验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收集结果,遵循每个试验小区的基础条件基本一致的原则(即:临近的3个菌塘布设为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00m2,基础产量之和均在1000g左右),在试验区选取27个符合条件的菌塘分别布设为9个试验小区;影响因子现状不作为试验小区选择的依据[7]。
3.4 试验方法
对每个试验小区3个菌塘的腐殖质厚度、林分郁闭度和菌种含量3个影响因子,于2014—2018年每年按既定的方式分别进行调整处理。详见表1。
(1)因子A:腐殖质厚度
A1:清除腐殖质和枯枝落叶,采茸时撬开松茸根部、部分菌丝被破坏。
A2:菌塘腐殖质厚度3-5cm,采茸时用竹片扒开腐殖质后轻轻撬出松茸,不破坏菌窝内的菌丝体,将松茸根部用竹片清理干净,清理物放回菌窝,用较细的腐殖质盖好[8]。
A3:菌塘腐殖质厚度9-10cm,采茸时不破坏菌窝内的菌丝体。
(2)因子B:林分郁闭度
B1:林分郁闭度0.2-0.3。
B2:林分郁闭度0.6-0.7。
B3:林分郁闭度0.8-0.9。
(3)因子C:菌种含量
C1:试验小区内没有菌塘的地方,在距离树干中心80-90cm处,挖一条长1m、宽深分别为10cm的沟,切断须根,接入1000mL的松茸液体菌种,用腐殖质盖好。
C2:不进行菌种处理。
C3:在试验小区每个菌塘预留一个第一茬且个大肥壮的子实体,使其自然弹孢、融化。
3.5 试验数据收集
分别于每年对各试验小区的松茸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3个评价指标进行观测和按年度、试验小区记录,每个试验小区的指标数据为3个菌塘之和[9]。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结果统计
试验结果见表2。
4.2 评价指标分析
评价指标分析见表3。
正交试验分析中,Ki为对应因素中第i个水平试验指标值之和,ki表示对应因素中第i个水平试验指标值的均值,R值表示固定因素中k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R值越大,表明该因素设置的不同水平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越大,从而说明该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越大,反之,说明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通过对平均产量(g)、平均子实体数(个)、平均菌塘数(个)3个指标进行正交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表4极差分析可知:对平均产量而言,腐殖质厚度(A)、林分郁闭度(B)、菌种含量(C)的R值分别为1914.0、869.0、652.7,说明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腐殖质厚度(A)>林分郁闭度(B)>菌种含量(C)。对平均子实体数而言,腐殖质厚度(A)、林分郁闭度(B)、菌种含量(C)的R值分别为23.7、8.1、9.6,影响菌塘数的3个因素对应的R值分别为1.1、0.4、0.7,说明3个因子对平均子实体个数、菌塘数的影响顺序相同,均为腐殖质厚度(A)>菌种含量(C)>林分郁闭度(B)。
(1)腐殖质厚度指标:从3个因素k值统计可知,随着腐殖质厚度的增加,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腐殖质厚度为A2(腐殖质厚度为3-5cm)时,产量(2296.0)、子实体个数(30.9)、菌塘数(3.2)达到最大值;在腐殖质厚度为A1(腐殖质厚度0cm)时,产量(382.0)、子实体个数(7.2)、菌塘数(2.1)最小。
(2)林分郁闭度指标: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林分郁闭度为B2(林分郁闭度为0.6-0.7)时,产量(2020.3)、子实体个数(24.8)、菌塘数(3.1)达到最大值。
(3)菌种含量指标:随着菌种含量的变化,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接入液体菌种时,产量(1176.7)、子实体个数(16.4)达到最小值;每个菌塘预留一个子实体时,产量(1829.3)、子实体个数(26.1)和菌塘数(3.3)达到最大值。
根据表5、表6、表7及3个因素对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影响的均值示意图1-图3,综合考虑3个因素对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的影响,得到最有利于松茸扩繁促产的条件为A2 B2 C3,即腐殖质厚度为3-5cm、林分郁闭度为0.6-0.7、每个菌塘预留一个子实体。
5 结论与讨论
5.1 腐殖质厚度因子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松茸的菌塘非常脆弱,暴力采摘松茸会将地下的大量菌丝一同拽出,菌窝没有用腐殖质重新盖好,将导致菌丝体暴露在空气中死亡,最终导致菌塘永久失去产茸能力;地表没有腐殖质层覆盖,菌塘缺乏养分供应,出菌个数将逐年减少;腐殖质层过厚,温度降低,微生物增多,腐殖酸浓度增大,土壤通透性减弱,抑制了菌丝体生长,且松茸孢子难以进入土层中萌发产生新的菌塘;腐殖质层在3-5cm的适中厚度,长出的松茸个大肥壮,数量也多。这说明松茸赖以生存的菌塘遭受破坏,是造成松茸减产最主要的原因[10]。
5.2 郁闭度因子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松茸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寄主活立木,松茸菌丝与松属活立木根系结合才能形成菌塘;松茸生长对光照要求非常苛刻,阳光既要充足但又不能太过直射,30%-40%左右的散射光最适宜;只有郁闭度为0.6-0.7的松栎混交林才最符合松茸对寄主植物和光照的要求。
5.3 菌种含量因子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接入液体菌种,菌塘数和产量略有增加,但不明显;按菌塘留种比按面积留种更易于操作,同时能够保证孢子充分覆盖,通过每个菌塘预留一个第一茬且个大肥壮的子实体,松茸产量、子实体数量、菌塘数量都明显增加,这说明孢子自然传播萌发产生新的菌塘,是松茸扩繁促产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志云,鲁定伟,禹朝文,等.昌宁县松茸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食用菌,2015,34(3)75-77+81.
[2] 苏开美,王志和.松茸人工促繁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6(1):20-25.
[3] 曾先富,李昕竺,郑林用,等.松茸人工抚育促繁技术规程[J].食用菌,2014,36(6):53.
[4] 吉村文彦.松茸促繁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5-20.
[5] 周选围.松茸资源研究概况[J].食用菌学报,2002(1):50-56.
[6] 刘培贵,袁明生,王向华,等.松茸群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153.
[7] 傅伟杰,许广波,杨淑荣,等.长白山区松茸发生地土壤状况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8,35(1):140-143.
[8] 廖树云,冷怀琼,刘彬.四川松茸生态环境[J].中国食用菌,1989,8(3):22-24.
[9] 王波.松口蘑与青冈蕈的生态和营养价值比较[J].食用菌学报,1995,2(1):32-35.
[10] 王永明.蕈中珍品-松茸[J].植物杂志,19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