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民族管弦乐《滇西土风三首》第一乐章“阿佤山”为例,探讨打击乐器在其中的运用。通过对乐曲的分析,本文认为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在“阿佤山”中,打击乐器不仅丰富了乐曲的节奏感和动态感,还通过音色和演奏技巧的运用,展现了滇西地区的民族特色和音乐风格。本文从打击乐器的分类与特点、音色表现等方面对“阿佤山”中的打击乐器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重要性及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打击乐器;民族管弦乐;《滇西土风三首》;阿佤山;音乐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81—03
一、创作概述
(一)作者简介
郭文景,1956年出生于重庆,中国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黎英海教授与苏夏教授。1984年,毕业作品《川崖悬葬》在美国首演。1987年,在北京举行了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1994年6月,在荷兰用中文首演了郭文景的歌剧《狂人日记》。1995年,在巴黎秋季艺术节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1996年,应荷兰艺术节委约创作了室内乐《甲骨文》。1997年5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郭文景作品研讨会。2003年,被评为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节“年度艺术家”。2004年,在都灵九月音乐节上举行了个人专场音乐会。2020年9月,杭州大剧院举行了郭文景作品音乐会。2021年10月2日,由中央民族乐团最新创作的主题民族音乐会《长城》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执棒,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张千一、郝维亚、王丹红担纲作曲,其中器乐协奏曲《血肉长城》由郭文景作曲。
(二)作品简介
1.人文地理及文化内涵
阿佤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山区,是当地少数民族佤族的聚居地。这里的地理环境独特,山峦叠嶂,森林茂密,自然资源丰富。同时,阿佤山也是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
阿佤山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佤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阿佤山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悠久,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领略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阿佤山》不仅表现了云南阿佤山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部作品展现了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尊重。通过音乐,郭文景老师传递了佤族人民的粗犷、坚韧和纯朴的品质。
二、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分类与特点
(一)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的分类
在民族管弦乐中,打击乐器可以根据其音高频率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个类别,以下是对每个类别作具体说明。
1.高频打击乐器
高频打击乐器主要是在高音域范围内产生音响,例如三角铁、镲、木琴等。这些乐器通常具有尖锐、明亮的音色,能够产生清脆、亮丽的音响效果。高频打击乐器常用于表现音乐的欢快、活泼和热烈气氛。在民族管弦乐中,高频打击乐器通常被用来增加音乐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春节序曲》(见图1)是作曲家李焕之在1955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曲,它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春节时欢度佳节的欢乐情景。在乐曲的打击乐部分,高频打击乐器如镲、三角铁、小军鼓等被广泛运用,通过敲击产生明亮的音响,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2.中频打击乐器
中频打击乐器主要是在中音域范围内产生音响,例如梆子、碰铃、板鼓等。这些乐器通常具有坚实、有力的音色,能够产生清晰、明了的音响效果。中频打击乐器常用于表现音乐的刚劲、有力、明快和流畅的感觉。在民族管弦乐中,中频打击乐器通常被用来突出音乐的节奏和气氛。
安志顺的《老虎磨牙》中,排板和小钹使用持续音二八节奏演奏,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效果。
首先,排板和小钹的持续音演奏为作品注入了稳定感和持续性。这种持续音的节奏使得作品在整体上更加稳定、有力,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音乐氛围。同时,这种持续音的节奏也使得作品在细节上更加丰富、多变,为听众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体验。
其次,排板和小钹的二八节奏型使得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动态感。二八节奏型是一种常见的节奏形式,它具有明显的强弱对比和节奏变化。在《老虎磨牙》中,排板和小钹的二八节奏型与大鼓、组木鱼、双云锣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动态感,为听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
3.低频打击乐器
低频打击乐器主要是在低音域范围内产生音响,例如大鼓、定音鼓、大锣等。这些乐器通常具有浑厚、深沉的音色,能够产生强烈、震撼的音响效果。低频打击乐器常用于表现音乐的深沉、庄重、悲壮和宏伟的气氛。在民族管弦乐中,低频打击乐器通常被用来突出音乐的低音部分和增加音乐的厚度。
《老虎磨牙》这首乐曲以大鼓为主奏乐器,通过变化丰富的鼓点和节奏,形象地描绘了老虎磨牙的情景。乐曲中运用了低频打击乐器大鼓,通过深沉、厚重的敲击,产生出震撼人心的音效,生动地表现了老虎的威猛和磨牙的声音。
引子部分:乐曲一开始,就使用了大鼓的滚奏技巧,模仿出老虎睡觉时深沉的呼吸声,以及磨牙时发出的“咔嚓咔嚓”声。这种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基础,呈现出老虎威猛的形象。
三、打击乐器在《阿佤山》中的配器手法
在《阿佤山》这部作品中,打击乐器的配器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它们通过音色、节奏和音效等方面的处理,为音乐赋予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以下详细分析《阿佤山》中打击乐器的配器手法。
(一)音色搭配与协调性
在《阿佤山》中,打击乐器的音色搭配是十分巧妙的。作曲家根据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将它们与乐曲的主题和情感紧密结合,使音乐更加和谐而动人。
在乐曲的引子部分这些打击乐器的组合会呈现出极具冲击力和立体感的声响效果。金属打击乐器的响亮和清晰与木制打击乐器的温暖音色相互交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和音色层次。使用最硬的槌击打乐器可以增加音色的锐利度和音响效果,为音乐增添强烈的动感和冲击力。而大鼓、锣和钹则会为乐曲注入更加丰富的节奏元素和动态变化,大鼓的低沉、浑厚声音、锣的宏大回响和钹的清脆铿锵声将为音乐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
使用八度演奏意味着同时在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有相似的旋律或音符进行演奏。这会为作品注入更宽广、更立体的音乐声场,让听者感受到音域的丰富和层次的变化。同时八
度演奏可以增强乐曲的动态层次和音乐张力。并使得作品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因为这种音乐手法能够模仿或展现出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多声部演奏方式,增强了对土风音乐的表现和体现。
突强演奏将为《阿佤山》这首作品注入更强烈的音响冲击力和振奋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性,使得乐曲更加生动、充满活力,展现出土风音乐的特色和魅力。
在《阿佤山》的慢板开始部分,使用低频打击乐器大堂鼓,中频打击乐器定音鼓。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和力度,在较缓慢的节奏中营造出一种深沉、悠扬的音色,为乐曲的氛围营造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它们的使用将为作品赋予沉稳、庄严的氛围,强调慢板部分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同时大堂鼓的低沉声音与木琴的清脆和马林巴温暖声音形成对比,营造出更加丰富的音乐画面,并增添更多层次的音色变化。
(二)音量平衡与动态变化
在《阿佤山》中,打击乐器的音量平衡和动态变化也是十分精妙的。作曲家通过对不同打击乐器的音量控制和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而有力。
乐曲开始时,强烈尖锐的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的声音作为主导,为整首乐曲定下了基调。这种音量平衡使得乐曲一开始就充满了原始的气氛。打击乐器组通过轻柔的敲击,为乐曲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随着乐曲的展开,打击乐器组的音量逐渐加大,与主旋律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动态变化的听觉效果。
(三)空间布局与织体结构
《阿佤山》中,打击乐器的空间布局与织体结构是紧密相连的。作曲家通过对打击乐器的精心安排和布局,使织体的结构更加清晰而有层次。
在乐曲的开始部分,大堂鼓与定音鼓的交替敲击形成一种稳定的律动感,引领着整个乐曲的发展。这种空间布局使音乐的开始部分更加稳定而有力,为后续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在乐曲的展开部分,多种打击乐器的复杂节奏组合和音效处理则使音乐的结构更加丰富而多层次。在表现阿佤人民的祭祀仪式时,打击乐器创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节奏感,形成一种空间上的深度感。这种空间布局使音乐的展开部分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为乐曲的情感表达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阿佤山》中打击乐器的配器手法通过音色搭配、音量平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处理,使音乐更加丰富而动人。这些配器手法不仅展示了作曲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也使这部作品成为民族管弦乐中的一部佳作。
四、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表现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是一个重要而广阔的话题。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以下详细说明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传统与创新是推动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是指对民族管弦乐中传统打击乐器的继承和保护,包括对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音色特点、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研究和传承。创新则是指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探索,以适应现代音乐审美和表现需求。
未来,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发展将继续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打击乐器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对传统打击乐器的创新和探索,以适应现代音乐审美和表现需求,推动民族管弦乐的创新发展。
(二)跨界融合与多元化发展
跨界融合和多元化发展是当代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重要发展方向。跨界融合是指不同音乐风格、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和交织,以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多元化发展则是指打击乐器在音乐表现、演奏技巧、音色处理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未来,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发展将继续推动跨界融合和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音乐风格、文化元素的交流和合作,创造出更多具有跨界特色的音乐作品;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打击乐器在音乐表现、演奏技巧、音色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以丰富民族管弦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三)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艺术也开始相互交融和影响。对于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发展而言,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发展将继续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音乐节、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展示和推广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和打击乐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音乐界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元素和演奏技巧,为民族管弦乐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资源。
总之,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跨界融合与多元化发展、教育推广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向的发展思路和实践路径,推动打击乐器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创新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李民雄.中国打击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王赫男.打击乐的发展及在乐队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4(3).
[4]张国旗.浅谈打击乐设计与运用[J].中国戏剧,2014(2).
[5]郭志,杨鸿.中国打击乐合奏中声音设计的探索[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
[6]王威.浅谈打击乐演奏在乐队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0(19).
作者简介:申梦扬(1996—),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