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鹏 阚维
摘 要 以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从发文数量、核心作者、发文机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维度,对近13年间我国基础教育减负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发文量总体稳步增长,已形成核心作者和主要机构,热点集中于“课业负担”“课堂教学”“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等。还发现,基础教育减负研究阵地分布不均,研究者缺乏合作,研究角度和内容单一,新的研究热点尚未形成。在核心文献计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基础教育减负的概念澄清、视角拓展、主体外延和政策实施等研究主题与内容,并结合现状问题提出深化合作与反思回顾、借鉴国外与本土融合、观照现实与理论引领等减负研究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课业负担;教育减负;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4)03-0069-10
1 问题与对象
1.1 问题提出
基础教育减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领域重要的主题和研究热点。2010年7月,教育部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1]。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对学生课业负担及校外培训作出战略部署。“双减”政策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统筹决策[2],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3],被称为史上最强减负令。同时,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也都面临较大的负担和压力,需要仔细分析和探寻对策。无论是考虑政策层面对基础教育减负的关照,还是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解决减负问题的需要,整体把握我国基础教育减负的研究确有必要,且较为紧迫。鉴于此,本研究以2010—2022年间以基础教育减负为主题的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13年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总结减负研究的发展主线、脉络图景、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厘清其动态热点与演进趋势,并尝试展望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向。
1.2 对象界定
“基础教育减负”是“教育负担”的核心内容。“教育负担”是针对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过程“浮躁化”、教育路径“狭窄化”、教育活动“内卷化”等顽瘴痼疾提出的概念,是指以学生课业负担为主、违背教育理念和目标的无法负荷的作业任务和心理压力[4]。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焦虑日益增加,家庭支出中教育费用占比持续上升,教育负担也包含家庭对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和显著教育优势而付出的高昂教育支出与经济成本[5]。广义来看,除了学生和家庭,对作为教育内容提供者、教育活动践行者与教育过程服务者的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重担也不可忽视,因此“教育负担”的概念也包含教师在社会生活区域(广义)和学校教育环境(狭义)中承受的责任、工作与压力及付出的代价等[6]。综上可知,“基础教育减负”的对象包含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家长的教育负担,具体表现为课程总量的膨胀、学习时间的延长、作业任务的超额、工作内容的增加、教育投入的扩大等,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减负内容。
2 理论与数据
2.1 理论方法
知识图谱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研究主题的内在联系、历史脉络及演变发展,从而洞悉热点趋势。本研究选择较为普遍使用的CiteSpace。CiteSpace在把节点设定为圆圈形状时,显示某篇文章的引用历史。各节点以不同色彩程度、不同粗细的线段连接,产生关系的时刻愈近则色彩程度愈暖,而关联度愈高则线段愈粗[7]。
2.2 数据采集
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规律,一个领域的核心期刊集聚了关键性文献[8]。本研究以CNKI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检索设置为“主题(教育减负or学生负担or学业负担or课业负担or学习负担or双减)”,时间设置为“2010—2022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12月8日。本研究共获得期刊文章1 053篇,所得数据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文章名、发表期刊、发表年份、关键词、摘要。剔除有关国外教育减负和高等教育研究等非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及新闻报道、会议综述、征稿启事、介绍式书评等非研究性质的文献,保留反映我国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文献727篇,导出文献格式为Refworks以供分析。
3 基础性概述
3.1 历年发文量呈整体上升发展态势
文献年分布可反映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热度变化。图1显示,2010—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年发文量虽有起伏,但整体呈增长趋势。发文在2021年、2022年出现井喷式增长,不难看出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出台,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动力,这也是基础教育减负研究文献剧增的主要原因。
3.2 核心作者群总体分散而局部集中
分析发文作者及合作情况,可掌握高产出作者及研究方向,并通过作者合作方向反映研究热点领域[9]。选择Author分析,时间间隔为“2010—2022年”、时间切片为1,阈值选择为g-index(k=25),最终得到330个节点、152条连线、密度为0.002 8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根据普赖斯定律,当领域内核心作者发文量达到50%以上,可以认定该领域已形成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10][P2]。2010—2022年的基础教育减负领域所有作者为326人(见图2),平方根为18.05,核心作者候选人数量为18个,核心作者总发文量为98篇,大约占检索文献的30.1%,小于临界值50%,这说明基础教育减负并未形成稳定的作者群,呈现“总体分散而局部集中”的态势。
核心作者是领域内发文频繁、成果具有较大贡献的研究者,分析核心作者能了解该领域的前沿问题。依据核心知识生产者分布方程,M=0.749×[KF(]Nmax[KF)]对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11],罗生全发文量最多,达15篇,根据公式计算得M≈3篇。由此,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统计如表1所示。
3.3 研究机构数量较多但分布较离散
研究机构是研究者的发源地,分析研究机构有助于把握主要发文阵地及发文机构的互动关系。在CiteSpace中,选择institution作为分析节点,时间间隔为“2010—2022年”、时间切片为1,阈值选择为g-index(k=25),在控制面板将阈值设置为3,最终得到284个节点、130条连线、密度为0.003 2的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图3)。部分发文机构合作密切,但整体仍缺乏合作。同所学校的不同学院间、同一城市的不同高校间、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间存在合作,而机构间的合作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各机构学科属性差别不大,均为教育学等人文社科。
在地理位置上,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核心机构分布相对失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重庆、南京等大城市(见表2)。这些城市拥有国内顶尖的师范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好的研究能力。
4 综合性分析
4.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能高度概括主题内涵的核心词语,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因此,分析频率高和中心性强的关键词,能够初步推断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2]。将727条符合条件的文献数据通过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将时间切片设为1,阈值为50,运行后得到383个节点、776条连线。依据多诺霍(oseph C.Donohue)提出的高频词边界公式T=-1+(1+8I)/2统计高频关键词[13]。其中T为高频关键词阈值,I为关键词个数。通过CiteSpace的Netwok Summary Table功能分析得I为383,计算T值为27.1,即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于27.18次,可以确定为高频关键词。按照关键词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频次最高的前6个关键词如表3所示。这些关键词集中在学业与课业负担、减负和减负政策领域,说明尚未形成较为良好的研究广度和学术深度,且缺少不同研究视域和研究视角的运用呈现。
4.2 主题内容
Ci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词频、关键词突现性探测该领究的热点主题。在功能界面设定时区跨度(Time Slicing)为“2010—2022年”,间隔(Years Per Slice)为1,切片阈值Top为50,选择使用Cosine算法。网络节点类型(Nodes Types)选择为“关键词(Key Word)”,选择频率为6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数据,得到图4。
整体上看,我国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领域较广,视角较多,有一定深度,且关注政策动向与基础领域实践层面,主要热门领域有学业负担与课业负担研究、作业负担与学业成绩研究、“双减”政策与减负政策研究、课后服务与校外培训研究、课堂教学与负担调查研究等(见图5)。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在“Clustern”菜单栏中选择“Summarization of Clusters”,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4)。
基于对表4的分析,本研究将现有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主题内容按照其研究视角和领域进行初步划分,并通过内容整合和分析,归纳出以下研究热点:学业负担概念的理论澄清、学业减负领域的视角拓展、教育负担场域的主体外延和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研究。
4.2.1 学业负担概念的理论澄清
我国基础教育减负首先聚焦学业负担及其相近概念的研究。共现标识词为学业负担、课业负担、学生负担、学习负担等。在本研究的727篇文献中,以论文关键词为计量对象,“学业负担”出现102次、“课业负担”出现56次、“学习负担”出现16次、“作业负担”和“学生负担”都出现13次。对学业负担及其相关重要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本质澄清是开展减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并会为一线学校的教师提供校内减负任务推进的理论支持和上层设计。只有深刻把握学业负担的概念,认识到何为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哪些表现及其本质特点、政策文本中对学业负担说法转变背后的价值逻辑和理性思考等一系列减负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和本源性概念,才能够对减负政策和实践有更为深刻和具体的理解与洞察。通过抓住学业负担的主要矛盾和减负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提供行之有效的推进思路和提升空间。
具体来看,对于课业负担及其相近概念,学界一直都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各执己见。部分研究者甚至把课业负担、学习负担等概念直接混用,在研究中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究其原因,其实与官方和权威媒体对不同概念的使用有关。例如,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采用“课业负担”的概念,而2021年颁布的“双减”政策则采用了“学业负担”“作业负担”的概念。更深一步考虑,许多论文讨论的起点是减轻课业负担,所以在对课业负担这一复杂概念的定义上就倾向于贬义,为“课业负担”概念加上了“过重”“超出”“违背”等负面的限制词,认为课业负担等相关概念的价值就是研究过重的课业负担。此外,对于课业负担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解,众多学者说法不一,主要有主观感受、客观存在与两者之和这三种不同的见解。其中,胡惠闵等学者通过对500篇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分析,论述和呈现课业负担与其他相似概念的矛盾和关系,并从广义的视角对课业负担进行了界定,认为课业负担大致等于学业负担的内涵,但不应该对其进行先入为主式的价值判断[14]。通过了解学者们对学业负担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和定义,能够为基础教育减负的研究开辟出理性思考和客观呈现的价值发挥思路,在与减负实践探索的融合和呼应中深化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
4.2.2 学业减负领域的视角拓展
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视角具有广阔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课业减负在中国具有长期发展性和阶段转向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和研究蓝海,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时代育人目标的变化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以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任务。多数的减负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学业负担的外显特征来推断课业负担情况,如作业量的多少、参与辅导的时间投入、考试测验的难度次数等。近年来学者也从课业负担的形成原因、减轻方法、监测制度和模型构建等差异化视角开展研究,并基于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科、学段与地域的减负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除此之外,学者们也尝试创新差异化视角,如采用历史元分析视角、区域监测分析视角、微观生态系统视角、质量监测评价视角等丰富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视野和维度,为今后研究的推进指明了崭新方向。其中,有代表性的视角理论主要有:一是基于信号理论视角,把教育作为一种在劳动力市场、教育制度和个体之间传递的信号[15],强调了教育负担的动态纵向的形成机制;二是基于场域理论视角,把教育减负放置于家校协同育人的场域中,从资本、惯习和场域3个角度剖析减负工作和协同育人的困境障碍[16];三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教育减负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和利益冲突进行阐释,对不同主体的行为表现和矛盾调和提出策略回应[17]。这些理论视角的拓展为基础教育研究减负提供发展动力,为未来的减负研究理论创新带来了跨学科、多领域的模型基础和框架设定。此外,也有众多的研究基于教育研究的内部视角和常规方法,对减负研究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历史发展研究和政策分析研究,为后续的深化发展和领域延伸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实践基础。
4.2.3 教育负担场域的主体外延
在10余年的基础教育减负研究中,减负的主体和对象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和拓展性的特点:第一,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减负研究在“双减”政策中的课后服务实施与校外培训机构中大放异彩,火热展开。在对教师减负的研究中,集中在教师减负的目标旨归、教师减负后的专业发展及教师减负的路径策略等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忽视传授知识和开展教学的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承受巨大的身体压力和心理负担。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工作时间的延长、难度的加大、任务的琐碎等情况成为困惑教师群体的最关键因素。第二,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治理减负改革在课程标准修订实施与一线教学中的实践落实的研究方兴未艾。在对学校治理的研究中,聚焦于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创新、学校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及学校育人功能的减负增效等方面。学校作为实施减负政策和开展减负工作的主要部门,应当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育场所与成长空间,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安排中体现减负发展改革的主要变化和具体动向。第三,关于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校外力量凝聚和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在学校治理政策和校社合作育人中的实践研究不断涌现。校外培训机构在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学场域和发展学生兴趣等功能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利益市场竞争性运营、教育资源差异化分配和学校教育主体性缺失等问题,需要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和规范提出有效的措施,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最终达成推进培训机构市场和学校教育资源和谐共生与密切配合的目标。第四,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减负在家庭教育法的落地实施与家校协同育人的系统构建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对家庭减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维度:家庭作业的减负与设计、家庭减负的焦虑纾解与缓和以及家庭内卷的动机检视与探讨等。家庭作业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学校教育在课后的家庭场域中发挥全过程育人作用的重要一环,作业的合理设计和科学布置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观念。特别是“双减”背景下的减负增效要求给当下家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化。家庭作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和学习情况的反馈需要家长高质量的情感参与和过程支持[18],更是家校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与核心要素。第五,中小学生的学习减负自始至终都是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核心与热点,是减负研究中最为丰富和广阔的研究领域。在学生减负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与作业任务减负、活动实践与多元培养减负及升学考试评价与身心健康发展减负等方面。减负问题首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问题,随后是社会取向和文化传统背景下在新时代育人发展的现实体现,因此,不仅需要结合教育学的发展和创新,也需要社会群体的支持和参与。如果社会对学历知识的热切追求和高度内卷的文化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那么基础教育的减负工作就难以推进,或者推进后触底反弹,循环往复地游走于发展与复发之间。
4.2.4 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研究
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减负政策的力度逐步加强,呈现出减负主体多元化、减负内容全面化、减负成效计量化和减负评价系统化的特点。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已发展到全方位探索的后减负时代。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教育减负是社会的责任,强调了家、校、社在减负发展中的教育合力。2013年5月,教育部发布《开展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201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家庭负担。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双减”政策,提出不仅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缩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在减负研究中,有大量学者关注到减负政策的逻辑起点和执行路径,并对政策实施中的成效阻滞、历史变迁、演进困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政策实施的效果优化与未来走向进行了科学判断。回溯历史,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经历了防止身体过劳、纠正过分追求升学率、取消重点校和规范校外培训4个历史发展阶段[19],对学业负担的成因、减负目的和内容、执行主体和对象都有深入的研究。立足当下,基础教育减负研究中的政策文本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施的相互抵牾、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对策角逐、选拔制度和素质教育的矛盾冲突中渐行渐改,探索追寻。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在执行中遇到巨大阻力和层层困境,只有从社会背景出发探索减负政策的执行与改革路径,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实现高效发展和科学育人的减负政策和体系设计。
4.3 演进规律
CiteSpace可展现研究热点的时间演变,表征前沿的交互关系和演进路径[20]。突变词是指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关键词,可表征研究前沿动态与趋势,突变率则表现该词短时间内使用频率陡增的强度[21]。在CiteSpace中绘制热点变迁的时区图谱和突现关键词图谱,得到图6和图7。“学业负担”“校外培训”“课业负担”“减负”是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热点,并且研究趋势表现为逐年上升。这说明目前基础教育减负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减负增效、课业负担、校外培训及“双减”政策领域。
5 评述与展望
5.1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出台实施,学界对于减负研究的热度不断上升,未来会有继续加强深入的演进趋势。基础教育减负研究也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与考试评价改革等领域有着交融发展与赓续进步的紧密关系,在取得显著学术研究成果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作为高屋建瓴式的宏观“指挥棒”,国家颁布的减负政策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和学业负担减轻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巨大阻力和顽疾阻碍。究其原因,仍避免不了人才选拔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功利化。学校、家长、学生、社会都摆脱不了教育大环境下的内卷风气与短视主义,在学生成长和人才培育中缺乏培育多元发展和全面提升的教育沃土。
第二,面对功利化教育目的和狭窄化教育功能在社会领域的冲击,社会系统由于教育氛围的缺失错位和教育观念的单一片面,给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施加了升学压力和焦虑情绪,使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乃至无法补救。因此,基础教育的减负问题不仅仅需要教育系统的有力作为,还要得到社会外部因素的支持和合作。
第三,近10余年众多学者在基础教育减负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为减负工作的开展和减负效果的增效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毋庸讳言,大量成果都是宏观层面的阐述与建议,真正落到实处和贴合实际并起到指导实践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理论的学者跻身于象牙塔内,立足于“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出发点,而实践的教师则空叹于教学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减负困境和相当棘手的减负痛点,最终各方都在辛苦与努力,但减负的困境仍然存在。因此,对研究者来说,需要广泛开展专题实证研究,研究基础教育减负中的真实问题、解决基础教育减负中的切实需求、加强与实践过程中的联系与交融。
5.2 未来展望
根据对当前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知识图景和演进趋势分析,展望未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减负可以在深化合作与反思回顾、借鉴国外与本土融合、关照现实与理论引领等方面作出创新性贡献。
5.2.1 深化合作与反思回顾
知识图谱对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的分析显示,学界研究以机构独立为主,机构间合作交流较少。对此,首先应当加强核心研究机构和主要研究者之间的跨学科、多领域、全地域交流合作,瓦解学术壁垒,力争形成一批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高产出作者和高贡献机构。其次,要在合作交流与学术商榷中形成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版图,勾勒以核心作者与核心文献为中心枢纽的研究网络,强化学术合作竞争,激发研究活力。再次,要基于基础教育减负实践中的落地问题进行总结和关照,对已有研究回顾和反思,不断扩大减负研究的影响力,引导更多学者和机构投身于减负研究。最后,应引入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服务当下基础教育减负研究中的差异化发展与持续性推进,使理论研究迈向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拓展领域和发展周期,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进行全方位跟进和多元化提升。
5.2.2 借鉴国外与本土融合
基础教育学业负担不仅是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教育实践和减负发展对中国的减负改革和困境应对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效仿价值。首先,要关注国外研究中对减负核心概念的认知和定义,并将其放置在中国现实中进行考量和本土化,做到理论融合与推新。其次,关注教育界的新发展和国际动向,因为基础教育减负研究是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必然基础,增进对教育学科发展的了解有助于减负问题的研究。最后,借鉴国外的同时要保持中国的本土特性和文化渊源,在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演变、基础教育减负领域的实施策略、学生课业负担的多维减轻等中国基础教育高度关注的方面努力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
5.2.3 观照现实与理论引领
在实践方面,基础教育减负研究对学校开展减负工作,以及校外培训和课后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应当直面我国基础教育减负实践过程中的落地困境与创新探索,深入、稳步、及时地开展实践研究,不能忽视教育发展相对靠后和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域和学校,并在研究中倾注力量解决落后地区的实践问题。其次,应当关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中凸显出的技术性难题与逻辑性挑战,确保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中减轻课业负担,妥善应对新形势。再次,要推动基础教育减负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与评估手段制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论的设计原则,从基础教育减负的现实需要入手,构建一套完整的减负工作落实保障体系,结合各地域实地经验与先进试点,推动基础教育减负研究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而重塑教育和谐发展理念的崭新样态。最后,基础教育减负研究的实践问题在其根源上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和引领,因此需要强化理论结合实践的意识与基准,保障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专业化、系统化、科学性的基础教育减负理论的指引,在知行合一中明确教育初心与减负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2-12-14].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周洪宇.“双减”政策落地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12-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
[4] 胡惠闵,王小平.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3(6):18-24.
[5] 倪星,张裕泳.教育减负何以可能:基于信号理论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56-68,206.
[6] 王毓珣,王颖.关于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理性思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56-62.
[7] 毛蕾,王金平.基于知网可视化分析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趋势研究综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23(1):134-142.
[8] 曲霞,杨晓彤.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十五年的话题演进与前沿趋势——基于CSSCI数据库2000—2014年论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5(9):37-43.
[9] 陈彪,徐娜.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21(12):25-30.
[10]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20-236.
[11] LONSBURY ,APPLE M W.Understanding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 reform.Educational Policy,2012,26(5):759-773.
[12] 叶平浩.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2(9):95-99.
[13] 曹传东,赵华新.2005—2014年国际混合式学习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20-24.
[14] 胡惠闵,王小平.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3(6):18-24.
[15] 倪星,张裕泳.教育减负何以可能:基于信号理论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56-68,206.
[16] 杨新宇,卢晓中.“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困境剖析及实践突围——“场域理论”的视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61.
[17] 汪霞,余林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双减”政策执行困局与破解路径——以武汉市武昌区各政策主体执行策略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22(12):12-18.
[18] 王晶莹,周丹华,李想,等.“双减”背景下的家庭作业:问题回顾、作用机制分析与提质增效路径选择.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1):57-63.
[19] 秦玉友,綦文惠.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基本共识与发展趋势.教育与经济,2022(1):3-10.
[20] 邱均平,马瑞敏,程妮.利用SCI进行科研工作者成果评价的新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11-16.
[21] CEN C,MORRIS S.Visualizing evolving networks: minimum spanning trees versus pathfinder networks[C]//IEEE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Seattle,WA: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3:67-74.
Knowledge prospect and evolution prospect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burden reduction research (2010—2022):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SUN You-peng,KAN Wei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P2]Based on CNKI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literature as data sources,this paper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urden reduction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13 year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core authors,publishing institutions,research hot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burden reduction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rown steadily,and the cor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have been formed.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positions of burden reduction in basic education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researchers lack cooperation,research angles and content are single,and new research hotspots have not yet been formed.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literature measurement,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topics and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on burden reduction in basic education,such a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perspective expansion,subject extens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the course load;education to reduce the burden;knowledge graph;CiteSpace
[责任编辑 马晓宁]
基金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212302)
作者简介 孙友鹏(2000—),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通信作者 阚维(1971—),男,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课堂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