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青铜天鹅

2024-07-03 20:48李想
百科知识 2024年12期
关键词:帝陵陶俑水禽

李想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24年1月2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的最新考古成果,向公众展示了诸如金银骆驼、百戏俑、玉璧玉圭、车马器等一大批精美的随葬品,其中四轮独辀车是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的1号陪葬墓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堪称“秦帝国第一陪葬墓”,为研究战国晚期至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丧葬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还是大家“熟知”的秦始皇帝陵吗?

或许是因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过于出名,以致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文物貌似只有兵马俑、战车、兵甲等。实际上,秦始皇帝陵园和陵区的规模与随葬品的丰富程度,要远超已发掘的兵马俑坑。出于保护等多种因素,考古工作者一直没有对秦始皇帝陵进行发掘,关于它的真实面目,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实际上,这份好奇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自秦汉以来的历代文人史官都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归葬之处充满好奇,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条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

由此可知,秦始皇帝陵象天法地、灌满水银的说法古已有之。其实,这并非空穴来风。1961年和1982年,科技工作者利用地球化学探矿法,对秦始皇帝陵封土堆进行汞测量,在1.2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强烈的汞反应,证实了《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陵墓中确实存有大量的水银。

古代帝王陵规模宏大、布局复杂,作为中国古代帝陵之先河的秦始皇帝陵更是如此。经过现代考古探测可知,秦始皇帝陵陵区面积约56平方千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做一下对比,明清时期西安城的面积不过十余平方千米,也就是说整个西安城还没有一个帝陵的规模大。

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也是历代帝王陵墓封土堆中最高的。据史书记载,其高度为50丈。汉代的一丈约为今天的2.3米,由此可知,秦始皇帝陵原高应为115米左右。原封土堆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现存封土堆较原封土堆已缩小不少。现存封土堆呈覆斗形,高约76米(由于秦始皇帝陵周围地势高低不平,所测高度各不相同,故有不同的说法),相当于现代20多层楼的高度。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始皇帝陵园和陵区内未发掘的随葬品会更令人感到震撼。

科技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联合勘探的结果也佐证了很多人的猜测。从1964年首次对秦始皇帝陵园和陵区进行发掘,至今已经过去了60年,现已发现陪葬坑、陪葬墓 600 多处,除前文提及的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和大家熟知的兵马俑坑外,还有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动物陪葬坑、文官陶俑坑及青铜水禽坑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系统,象征着秦帝国中央政权和皇权的各类机构。

秦始皇帝陵园指以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为中心、由内外两重城垣围就的陵园范围,外城垣西墙长2188米、东墙长2185米、北墙长971米、南墙长976米,面积为2.135平方千米,包括陵墓、城门、陵寝建筑、园寺吏舍、陵园内的陪葬墓等。秦始皇帝陵区指秦始皇帝陵园之外,包括已探明的属于陵园制度内容的遗存和与陵园建设有关的文物遗存区域,以及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区域,包括陶窑、秦井、修陵人墓地、五岭遗址、建筑遗址、作坊遗址等,面积约56平方千米。

何止秦俑,水禽亦精彩

2000年6月,住在秦始皇帝陵周围的农民发现了类似兵马俑坑的陶片,这一消息被立即报告给了秦始皇陵考古队。经数月的勘探,考古工作者发现该处遗址为一座平面呈“F”形的地下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陪葬坑。因为这是被发现的第七座陪葬坑,所以编号为K0007。

这座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整体面积约978平方米,坑体面积约298平方米,总共可分为3个区域:1区是一条位于北部的东西向的“一”字形过洞;2区垂直于1区;3区位于1区的东南方向,并与之垂直。纵横交错的3个区域好似一条蜿蜒曲折的河道样式。

随葬坑1区出土各类青铜水禽46件,其中青铜天鹅20件、青铜鹤6件、青铜鸿雁20件,故而K0007也被称为“水禽坑”。青铜天鹅位于1区过洞的西侧,它们形体肥硕,双翅搭于尾后,或立或坐,但是头均朝向水道,有的做觅食状,有的做吸水状。青铜鹤则站立于镂空云纹踏板上,头伸向中间的水池,为了展现鹤的优雅姿态,工匠们采用了“寓静于动”的手法,将鹤觅食的瞬间生动地临摹下来,其中一只鹤的嘴里还叼着一条“小铜鱼”,栩栩如生。青铜鸿雁主要分布于1区过道的中心,与青铜天鹅和青铜鹤一样,它们也是头面向河道内部,体形浑圆、比例匀称,片片羽毛合拢后叠压在一起,羽毛用细弧线表示,视觉效果真实自然。此外,令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所有青铜水禽表面原来均饰有彩绘,青铜天鹅和青铜鹤以白色颜料装饰,青铜鸿雁则以黑色颜料装饰。

水禽坑的发现印证了《汉书》中对秦始皇帝陵的记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古人诚不欺我。不过这也带来了诸多疑问。在K0007发现之前,考古工作者还从未在一处遗址中发现如此多的青铜水禽。这些青铜水禽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墓主人为什么要随葬这么多青铜水禽呢?

我国有句俚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形体姿态,认为这是一个人品行的体现。先秦时期,人们多席地而坐,合乎当时礼法的坐姿主要有跽坐和跪坐。跽坐最为正式,这种坐姿需要屈膝直腰,耸身向上。跪坐,指两膝着地,脚背向下,臀部坐在脚踵上,这是一种比较舒服的合乎礼仪的坐姿。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坐姿为箕踞,即两脚掌和屁股着地,两膝高耸,或屁股着地,两腿向前伸直,因为古人下裳内不穿裤子,两腿张开容易走光,所以这种坐姿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非礼行为,极为不雅。古人在正式场合一般不采取箕踞坐姿,K0007随葬坑出土的箕踞姿陶俑说明其正处于一种放松休闲的状态。

或许2区出土的遗物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经清理,该区域出土了15件陶俑,且出土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经修复后,考古工作者发现这是一组箕踞姿和跽姿陶俑,其中箕踞姿陶俑头戴软帽,身着右衽长襦,腰束革带,且于右腰际系长条形囊,下着长裤,脚穿无纹布袜。跽姿陶俑的服饰与箕踞姿陶俑相同,皆有袜无鞋,表情恭敬有加。仅从外观和坐姿,还是无法推断这些陶俑的身份。幸运的是,和陶俑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些小件器物,包括锥形铜器、指甲盖形银器、圆筒形骨器等,经鉴定,这些小器物应该是乐器上的配件。其中,指甲盖形银器当为弦乐器的义甲,和今天弹奏弦乐器时所用的义甲完全相同。由此可知,2区出土的陶俑应为弹奏乐器的乐师。

据此,考古工作者大胆推测,1区出土的青铜水禽应是宫廷为秦始皇驯养的用于观赏的水禽,2区的陶俑则是为秦始皇驯养水禽的人,他们驯养水禽的方式也极为特殊—用音乐来驯养。K0007坑则是秦始皇帝陵园外藏系统中兼具苑囿和乐府性质的机构,是为秦始皇提供娱乐的官署。

之所以选择天鹅、鹤和鸿雁为皇家苑囿中观赏的水禽,是因为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内涵,被古人赋予了一定的美好寓意。以鹤为例,《尔雅》中称其为“仙禽”,《诗经》中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在古人心目中,鹤的鸣声清脆响亮,可以和雅乐齐名。天鹅亦是如此,《史记》中记载,在面对同伴的不理解和非议时,陈涉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里的“鸿鹄”指的就是飞得极高、一般麻雀难以企及的天鹅,天鹅也就成为志存高远的代名词。《诗经》中记载:“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鸿雁也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认识并了解其习性的鸟类之一,其忠贞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被人类赋予的美好品格无疑是加分项,使天鹅、鹤和鸿雁得到了历代帝王和民众的喜爱。

音乐驯养水禽,是真是假

前文提及,考古工作者推测随葬坑中的陶俑执掌乐器,用音乐驯养水禽,让它们按照人的意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这听上去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那么,这一推测是考古工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来的吗?我们不妨探究一番。

让动物配合人类演奏的音乐翩翩起舞,历史上确有其事。此前,笔者曾在“国宝小档案”中给大家介绍过一件何家村窖藏的唐代金银器—鎏金舞马衔杯银壶,证实了文献和唐诗中记载的“舞马”。据载,唐玄宗时,宫中养了上百匹舞马,玄宗常常观看并亲自训练它们。每逢玄宗生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且以舞马助兴。此时的舞马在乐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结束,舞马会衔着地上盛满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寿。唐朝文人写下许多与舞马有关的诗词,如“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等,都是对舞马的真实描述。银壶上的舞马衔杯造型正是对当时祝寿情景的再现。

不仅是哺乳动物,经过驯养的禽类也能跟着乐律的节拍起舞。文献记载表明,春秋时期人们对鹤的驯养,不仅能让它们听从人们的指挥,甚至能让它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据载,晋平公对音乐异常痴迷,他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名为师旷(据说是《阳春》《白雪》的作曲者和演奏者)。在一次聚会时,应晋平公的邀请,师旷“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说易行难,现实生活中的驯鹤过程并不简单。《驯鹤经》中记载:“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学舞,又七年舞应节。”驯养一只训练有素的鹤的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许多文献中都有古人驯养鹤的记录。《左传》中记载,卫懿公爱鹤成瘾,不惜耗费重金为鹤打造专门的轿辇。为了鹤,卫懿公还荒废了朝政,引发了国人的极度不满,所以在面对狄人的侵犯时,战士们才会有要求鹤披甲上阵的“诉求”。《吴越春秋》中也记载了春秋晚期吴国驯鹤的故事,据说在吴国的市集上,训练有素的白鹤在驯鹤人的指令下翩翩起舞,引得无数市民观赏。白鹤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出,足见当时驯鹤的手段已经相当成熟。数百年后的秦始皇时期,皇家苑囿中出现驯鹤也算顺理成章。河南博物院藏有一块汉画像砖,上面绘有驯马、驯鹤的图像,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古代驯鹤的真实性。

至于天鹅和鸿雁,文献中并未有驯养它们的记载。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或许秦始皇对天鹅和鸿雁有着特殊的喜好,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驯服它们,也要命令工匠为他在黄泉下的世界建造一座特殊的皇家苑囿,苑囿中的生灵都要听令于他,为他提供特殊的音乐娱乐活动。

(图源:《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帝陵陶俑水禽
新书速递
——《尧帝陵》
精彩绝伦的“水禽秀”
水禽耳边有枪声
电影中的帝陵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帝陵宝藏
水禽的画法(六)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水禽常见原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