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镶舱舷十五格,水密隔舱护福船

2024-07-03 20:48巴天宇
百科知识 2024年12期
关键词:隔舱水密技艺

巴天宇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在福建,还有一句俗语叫“一澳头师傅造一澳头船”,可见福建的造船业是多么兴盛。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是一种尖底木帆船,与广船、沙船同为中国古代三大传统船型。中国福船扬帆海上千余年,主要得益于水密隔舱技术的运用。2010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那么,什么是水密隔舱福船?它有过怎样的历史?这一技艺为何能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若是第一次看到“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这个名字,难免会产生困惑;但如果说起妈祖信俗、《马可·波罗行纪》、郑和下西洋以及现代船舶内的一个个舱室,就会发现这一技艺离我们并不远,甚至在我们知道这一技艺的名字前,就已经享受过它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了。

何为水密隔舱福船

福船具有底尖面阔、首昂口张、尾部高耸的外观特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破浪而行也”。独特的外形使福船能够快速移动,大型福船尤其适应深水风浪,福船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航海木帆船种类之一。具体来说,福船还有哨船、冬船、鸟船、快船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福船在形态与体量上有所差别,功能也有所不同。例如鸟船中有一种名为“苍山船”的类型,在各种福船中是最小的,一般作为战船使用,如果敌船驶入了狭窄的水道或内海浅水区,大型福船便无法继续追击,这时派出苍山船追敌最为合适,苍山船也因此有了“苍山铁”“铁头船”的绰号。虽然作为战船的福船有更多机会名垂青史,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商船和客船才是福船更常见的应用类型。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来往商船和外交使节进出东西洋乘坐的官船,大多是福船,故而福船曾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福船优势鲜明、应用面广,所以到了明清时期,福船制造技艺不再仅限于福建沿海地区,而是沿着水路不断向外传播。我们现在所说的福船,泛指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用福建造船工艺打造的木帆船。

除了底尖面阔这类显露于外的特点,拥有水密隔舱也是福船的典型特征。水密隔舱指的是以木板在船舱中分隔出的彼此独立、互不透水的舱区。底尖面阔的外形保障了福船的航速,而水密隔舱技术则提高了福船的安全性,也最能体现福船的优势。

每个水密隔舱均由隔舱板、船壳板、水底板、船甲板围成。水密隔舱的数量与船的大小和用途有关,船只越大,舱的数量越多;比起以载货为主的货船,以载客为主的客船设有更多的舱区。榫接和艌缝是制造水密隔舱福船的核心技艺:隔舱板与船壳板以榫接技术连接,船体因此固若金汤;木板间的缝隙以麻絮、石灰和桐油调和成的“艌料”嵌塞,船体的水密性因艌缝技术而得到保障。

隔舱板上还有一个细微但重要的设计—工匠们会在隔舱板上留下名为“过水眼”的小孔,这一看似与“密”“隔”的概念相违背的设计,却是保障船只平稳、安全航行的关键。在正常航行中,过水眼能让适量的水在船舱底部随海波起伏而自由流动,以此缓解船只颠簸,也能防止偶然进入船舱的少量水集中在某一舱区,影响船只平衡。在需要时,以木塞堵住过水眼,就可以使舱区密闭,不影响船只的抗沉能力。

在古人需要航海远洋时,相较于其他木船,水密隔舱福船有着突出的优势:首先,隔舱板一般设置在船壳板弯曲的拐点处,可以支撑船壳板,有利于增加船体的强度;其次,舱区彼此独立、互不透水,如果某一舱区不幸触礁进水,堵住过水眼便可以防止水涌入其他舱区,避免整船沉没,极大地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再次,分隔的舱区,使商船的货物装卸、管理更加便利。

水密隔舱福船的发展历史

福建沿海的泉州、宁德等城市依山面海,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与强劲有力的季风为海船的扬帆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宋元时期的刺桐港(今泉州港)是“东方第一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晋江市的深沪湾,在明永乐年间曾容纳郑和的舟师于此候风;宁德市的漳湾镇,则是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主阵地。地理条件使福建沿海地区具备了航海与造船的优势,而战争、商业与对外交流的需求,又对船舶的安全与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乘船出海的人们渴望着平安归来,这一愿望在精神层面催生了妈祖信俗从福建诞生并传播到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层面,则推动了水密隔舱福船走向成熟。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编纂的《艺文类聚》中记载:“卢循新作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馀丈。”“卢循”是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八槽舰”指的应是运用了水密隔舱技术的战船。可见,东晋时期水密隔舱技术已较为成熟并应用于水上作战。到了唐代,福建沿海的造船业更加兴盛。《唐会要》中记载,唐代福建海船可以装载超过千石的货物,平时用于载客和货运,战时则参与运输军资。清代的晋江人蔡永蒹搜集了许多当地的史料与传说撰成了《西山杂志》一书,书中载有一个唐天宝年间“王尧造舟”的故事。按照蔡永蒹的记述,王尧造船的木材来自今东南亚地区,制造的船“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三至四万担之多”。由此可见,这艘船是拥有15个水密隔舱的巨大福船。到了北宋时期,《太平寰宇记》中已把“海舶”列为泉州、漳州的特产。

元代,随着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走入了少数欧洲人的视野。《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一些船只,即那些较大的船,另外还有多至13个货舱,彼此分隔,内部用严丝合缝的厚实木板制造,因此若突然出现船只在某处破洞,即或是船撞在岩石上,或是一头鲸鱼撞击船体……常常会把船某处撞破。然后水通过破洞进入从不放置任何东西的底舱。然后水手找出船破洞的地方,对应该处破损的货舱将被腾空,货物被搬进别的舱中,因为水不能从一个货舱流入另一个,这些货舱关闭得非常严密;然后他们修好船只,再把搬走的货物放回去。”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危险发生时,元代海员正是借助水密隔舱福船的巧妙设计,抢救货物、修理船只,使局面转危为安。

明清时期,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持续在东南沿海地区传播,且在战争、商业与对外交流中起了极大作用,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使用的都是福船。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访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明实录》中明确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实际上,未明确记录用途的对福建造船的命令则更多。在郑和的船队中,郑和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以明代的度量衡换算,船的长与宽竟然达到了138米和56米。在当时,要保证规模如此巨大的船舶的牢固性,必然要在船中设置水密隔舱。戚继光在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称,福船“高大如城”“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可见水密隔舱福船曾助他取胜。

直到今天,曾经保护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作战的水密隔舱技术仍被现代船舶所使用,造船技术的内核未变,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驱动力和造船材料发生了改变。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世界级非遗”一词虽然常见于宣传,却是一个不规范的词汇,正确表述应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这些名录又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三类。与福船相伴而生的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的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遇到了许多困难:造船工业的发展为海员们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金属船,以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制造的木帆船逐渐被市场淘汰;制造大型木船需要选择树龄为30年以上的杉木、樟木、松木,水密隔舱福船所需的原料越来越难得,且价格十分昂贵。成本不减且市场萎缩,随着这一行业盈利日渐微薄,从业者也不像过去那样多了,现如今还掌握这一技艺的工匠普遍年龄较大。

面对这一现状,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学者和管理部门,都在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而不断努力着。通过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我们能够以活态的形式窥见历史,从古代前辈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1973年,厦门大学的庄为玑教授正在泉州进行田野调查。他听说有渔民在海滩上捡了些木块当柴禾,却发现很难引燃,便立即带着考古队员们赶到现场,通过现场散落的木块,大家在海滩下找到一艘宋代福船。这是一艘有13个水密隔舱的福船,沉没时船舱中储存着大量的香料、药物与其他商品。就这样,庄为玑教授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从炉火中抢救回来一个重要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实例。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活态的、突出“人”的因素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将传承这一技艺的人称为“传承人”;但在当地,人们称主持水密隔舱福船制造的工匠为“师傅头”。“师傅头”掌握着水密隔舱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组织建造等工作。家在晋江深沪镇的陈芳财就是一位“师傅头”,他年少时得到船厂老师傅的指点,学习并掌握了传统的造船技术。在他58岁那年,这项技能将他推到了聚光灯下。2006年,陈芳财被选中制造“太平公主号”,他将自己的造船经验与专家带来的文献资料相结合,复原制造出一艘传统木帆船。“太平公主号”是一艘有13个水密隔舱的福船,不仅有着传统的外貌,更是和它的“前辈”们一样,真正拥有远渡重洋的本事。2008年,“太平公主号”扬帆起航,依靠风力与洋流,成功横渡太平洋并抵达美国,轰动一时。

学者与传承人并不是各自为战,1987年,在广东海域发现了另一艘来自泉州的宋代水密隔舱福船,这艘沉睡水底的福船后来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围绕它进行的水下考古工作自此拉开帷幕。2010年,曾复原制造“太平公主号”的陈芳财,从造船厂走进了研究室,参与了“南海一号”的复原工作。如今我们看到的“南海一号”复原图纸,就是作为传承人的陈芳财与考古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劳动成果。

庄为玑和陈芳财是曾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付出过努力的人,如今仍有众多的传承人、学者和工作人员和他们一样关心着这项技艺。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直在为搜集、保存和研究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相关的材料而努力,并联合学校、造船厂培养传承人。2018年以来,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15人,直接参与该技艺实践的造船匠人300多人。传承人以制作船模的方式传承着这一技艺,在众多博物馆、非遗馆中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目前,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仍在福建省的宁德市、泉州市、晋江市等地传承着,相信在众人的护卫下,从历史长河中驶来的水密隔舱福船将继续平稳地航行下去。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隔舱水密技艺
刘细秀:福船守艺人的热爱与坚守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沉管临时端封门结构水密施工技术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止水带水密试验研究
深海压力环境对水密连接器信号和电能传输的影响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防火风闸与水密风闸设计要求
21 000 TEU集装箱船典型横隔舱吊装方案优化
大倾角裸岩高低异形刃脚钢围堰安装技术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