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新质生产力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视角看,二者是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出版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度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新质生产力服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靠两个支撑:一是以超前意识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体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二是以“先立后破”的原则从五个方面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两个支撑”将推动出版业实现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出版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数字人才
【作者单位】屈明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9.009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再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产业界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相比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理论认知、质态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明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具体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落实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便不再是纸上谈兵。
一、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与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内涵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二者是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水准、新质态,是生产力水准的质变,反映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其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需厘清四个方面的具体内涵。
第一,生产力质态有新旧之分,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质态而非业态[2]。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创新为主导的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动力,这与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但需要指出的是,只是产生量变的科技创新还不是新质生产力。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科技创新都能被称为新质生产力,只有能够产生质变的科技创新才能被称为新质生产力。
第二,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是数字化时代下的“新质”。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的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后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因此可以说,“新质”是数字化时代下的“新质”。数字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通过数字化引领生产力,通过智能化增添发展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基础要素[3]。
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核心是新要素。与传统质态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也就是相较于传统劳动者,新劳动者将是具备更多技能,具有高度适应性,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多元人才。新劳动对象包含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物质形态对象,将使生产过程更环保、高效、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劳动资料则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将实现更灵活的生产方式,更加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需求[4]。
第四,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载体是新产业。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产业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依靠技术、管理、数据、人才等要素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关键技术革命性突破带动生产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的变革,培育出新动力,释放出新优势。
二、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细分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围绕出版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细分领域和未来方向展开深度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参照国家统计局对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相关统计标准,对涉及出版、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要素行业进行分类汇总,本文认为其主要分布在五大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中。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数字创意1个大类4个中类8个小类),二是国家科技服务业(涵盖科技信息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2个大类3个中类3个小类),三是高技术产业/服务业(涵盖信息服务1个大类1个中类7个小类),四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经济活动(涵盖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2个大类5个中类10个小类),五是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2个大类4个中类7个小类)。具体如表1所示。
这五大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既是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基础,也是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新质生产力效果的关键是提升现有产业转型的动能。这不仅要求出版业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生产力,还要求其生产资料的投入更加集约和高效,产出更加注重质量和环保。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打通深化科技创新、产业链布局和人才教育培养的堵点,激发创新潜力和活力。
三、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大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人才体系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人才为支撑,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数字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转变对人才的认知,企业数字化升级也越发强调人为因素的影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力量,符合数字技术创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出版企业要以超前的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出版业构建数字化人才梯队的关键是提前做好“两个转变、一个变革”
数字人才按价值链流程的不同职能可分为6类,分别是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对数字人才的能力需求应强调两种素质:一是强调专业技能这一“硬素质”,二是拥有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方式等“软素质”。为此,出版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是提前做好“两个转变”和“一个变革”[5]。
“两个转变”强调,一方面,出版企业应从仅限于IT部门转型过渡到全部业务部门转型,即数字化升级并不局限于IT部门的转型,而是包括全部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在内的更广范畴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出版企业应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从传统的“权利中心”向“服务中心”的转变,通过组织数字技能培训课程,提高从业人员快速学习和创新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各部门解决数字问题的能力。
“一个变革”强调的是以形成系统化的数字人才梯队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变革。基于此,数字人才梯队组建还应着重把握两点,一方面,出版企业要主动引进人才,如某个关键业务上企业尚未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以及首席信息官、首席数字官等具备成熟战略思维的人才。另一方面,出版企业要通过数字化培训赋能员工成长,这些熟悉企业运作方式并很有可能存在路径依赖的员工往往是中基层的主力,也是实现出版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同时,出版企业要及时对外部引进人才为企业作出变革的效果进行考评,以保证数字化升级目标的完成。对资深员工应持续拓展和提升其数字思维、数字技能、思辨能力,最终实现全员数字化,建立一支具备数字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专业、多元、敏锐的复合型数字出版团队。
2.高校人才培养要与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
与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高校人才培养应围绕服务国家出版强国建设,在出版基础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开发、政产学研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出版学科矩阵。一方面,着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知识培养的学科支撑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通过设立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第二,鼓励试点“三师”共育,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先行试点,让学生入学即可结合自身发展规划从学院优选学业导师,同时聘请企业界知名创新创业导师和行业顶尖人才,组成教学名师、科研大师、企业导师的“三师”团队,共同培养拔尖人才。
第三,构建灵活多元的学制,激发学生潜力。例如:完善主辅修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机会;采用更灵活的学分制度、个性化学制、准入准出流动机制等多元化学制,全面助力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锻炼专业能力,拓展知识边界,攀登行业高峰。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通过联合头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应用能力,促使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实践人才。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出版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贡献度。高校可通过建设实验室、搭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等途径,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基础研究转化能力。
3.行业继续教育培训需加强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培养力度
新质生产力突出了“新”的关键点,即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劳动复杂性由此进一步提高。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出版继续教育需发挥培养出版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推动终身学习,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数字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培养力度。
第一,加大对出版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倡导从业人员积极使用数字工具,加强运营、人员和技术之间的融合,帮助从业人员更加专注和高效地提高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
第二,出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聚焦产业重点和岗位需求,整合行业资源,打造从业人员学习平台和培训网站,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此基础上,与部分企业共建在线模块化网络课程,搭建在线数字技能开放课程平台,借鉴行业内领先企业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深化校企合作,支持订单培养和定制培训。高校的出版学科建设应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面向出版企业突破“卡脖子”的瓶颈问题,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从而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衔接,培养素质高、需求量大、适应性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此外,在人才激励层面,出版企业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以才能和创新成果等绩效为主要标准优化人才收入机制,加大创新成果奖励力度。
四、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1.当前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盘
从产业升级来看,出版产业大致经历了两次升级。第一次产业升级是出版产业从传统出版阶段升级到信息服务阶段的过程,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第二次产业升级促使出版产业从信息服务阶段升级到知识服务阶段。专业知识服务阶段是对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内涵的深化和服务内容的延伸。从信息服务升级到知识服务表现为从专业化的学科知识库进入各种形态的内容产品[6]。出版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从两项政策落地算起已经走过了十年,这两项政策分别是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过十年的融合发展,传统的出版服务正在向专业知识服务领域发展。
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从复苏探索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到繁荣发展阶段再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粗放型、数量型。数量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质量发展是一种必然。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业守正创新谋发展,控制数量、提升质量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出版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
近几年,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一部分走在前列的出版企业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注入科技力量,激活创新引擎,在出版业内容生产、印刷发行、数字内容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前我国出版业成效显著,在图书出版领域逐步建立与完善专业出版数据库、专业知识服务平台,教育出版领域的数字产品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大众出版领域的电子书平台和网络原创平台发展良好,且积极与旅游、医疗、金融等领域开展跨界融合。
尽管“十四五”时期以来,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加持下,出版产品已呈现新形态、新业态,但对出版业而言,出版业正经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属于产业数字化,出版业产业数字化才是基本盘。而新质生产力体现的科技创新对出版产业发展的支撑、牵引和带动作用,为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提供了明晰思路和革新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已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以新质生产力服务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面对行业变化,出版业要想转向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改革发展谋求新局面,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补齐出版产业发展的短板。
(1)夯实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出版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向产业发展转化。例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实验室为抓手,建立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发项目,加强基础研究;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推动应用研究发展,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构建政产学研多方主体协同高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从项目申请、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进行协调和管理,避免重复浪费,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在税收、知识产权和创新保护等方面建立综合政策体系,以更灵活的政策手段激发出版企业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相关部门在出台产业政策时需重点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免税或减税胜于直接补贴;二是尽可能将补贴给到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和终端用户;三是产业政策宜实行动态调整;四是前置考虑出版业在前沿技术应用中可能带来的内容质量、版权、隐私等方面的挑战,用产业政策引导出版企业合规合法、可持续地创新发展[7]。
(2)坚持以内容为本、以社会效益为先,强调主流价值引领
一是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坚持内容创新。出版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产品为核心,把内容建设特别是精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发挥好出版业在把握内容导向、助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培育和出版精品佳作,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高效能的文化服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二是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坚持使命感和专业性。出版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出版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出版企业应注重打磨畅销型产品和长效品牌,不断提升出版的内在价值,延长出版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三是以内容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支撑,加大数字精品内容供给力度。优质内容是数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深入推进数字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发挥重点项目和工程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出一批导向正确、内容优质、创新突出、“双效”俱佳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近年来,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实施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推出数字出版精品,引导数字出版实现精品化发展。出版业应坚持精品战略,加大数字精品内容供给力度,实现选题、内容及思想价值创新,优化扩容“内容池”“版权池”,不断丰富数字阅读产品的文化内涵,以优质内容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滋养。
(3)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数智赋能持续降本增效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传播移动化、碎片化、可视化、智能化、场景化、社交化等新趋势,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模型引发了创新技术变革,出版业转型升级机遇与挑战并存。出版企业要实现变革与转型升级,就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业的深远影响,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抓住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数智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当前,前沿技术已成为融合出版的“标配”,持续为行业拓展出新的增长引擎。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逐渐渗透到出版发行的全产业链,促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打造更丰富的融合出版产品。因此,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将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技术赋能发行领域将使产品营销更精准,技术赋能读者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以及对特定文化社群的多角度精准画像等,将进一步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由“读者找资源”到“资源找读者”的转变,助力实现多类型的智慧阅读场景应用。总之,新技术同时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生产流程、产品形态、服务方式、营销手段等全面创新,不仅可以提升服务精细度、持续降本增效,还能帮助出版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为出版业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催生更多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展出版边界。
目前一些头部出版企业高度重视数智赋能,推进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纸书出版和数字内容生产和传播领域的应用。以中信出版集团为例,其出版智库——中信出版发展研究中心正积极探索文生文、文生图等AIGC应用力度,成立“平行出版实验室”,上线“AIGC数智出版平台”,建立基于数据化、智能化的全新出版体系,将AI技术应用于出版选题评估、翻译、译审、初步编校、书封及插图设计、营销物料设计和生成等环节,并通过图书与社会热点议题的精准匹配增强营销效能,不断催生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新模式。
(4)深化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行业持续推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化数字化转型,迈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产业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应在新业态领域中寻找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数字出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加、相融。
一是探索IP创新多元运营方式,提升出版新动能。数字化打破了IP挖掘壁垒,海量优质IP价值亟待挖掘。由于拥有海量优质IP,大量著作版权以及众多合法授权的作品,整体处于IP孵化完成但尚未多维度开发阶段,传统图书出版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内容资源优势,其应在技术迭代背景下积极调整自身定位,覆盖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等阅读业态,并且拓宽影视、游戏、衍生品等泛娱乐领域的运营渠道,实现基于图书IP的多维度价值开发与全版权运营。
二是构建附加值高、功能多样的新型“出版+”业态,实现供给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例如,在“出版+教育”领域,伴随相关教育AI类产品的持续迭代及功能的不断完善,拥有优质教育内容的出版企业将教育同新技术相结合,探索智慧教育知识付费场景。拥有优质IP资源的出版企业可凭借内容、渠道等优势挖掘研学实践、基地运营等综合性教育服务方案,构建课外教育消费场景等新的市场路径。布局领先的出版企业有望凭借渠道优势,持续受益于政策催化,并基于现有图书基础变现模式拓展2B端社会实践服务、2C端高端定制服务等衍生变现新路径。
三是把握行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充分激发产业新增量。随着短视频电商渠道的兴起,有实力的出版企业应积极拥抱渠道变革趋势,成立短视频电商,抢先占据短视频和直播的一席之地,快速推进渠道运营升级,建立基于内容策划的短视频营销专业体系和基于数据的数字化分发体系。据北京开卷统计,202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短视频电商码洋占比为26.67%,与2022年相比,短视频电商码洋同比上升10.25%。同时,2022—2023年,在实体店、平台电商、垂直电商渠道的销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的趋势下,短视频电商码洋同比增长率从42.86%增至70.1%,成为整体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借此东风,出版企业要在传统优势图书类型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深化“细分头部”策略,结合细分人群需求加大对市场垂类版权的投入和资源支持力度,全力提升垂类渠道运营能力和垂类人群服务运营能力,培育和发展第二增长曲线。
(5)出版业要坚持开放思维和全球视野,合作共建出版新生态
一是不断完善开放创新机制。积极开展与国际衔接的技术标准和监管规则的制订,深化创新对话机制,密切关注有助于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圈扩展的优质资产,择机推进投资并购等深度沟通。
二是提升出版企业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基础较好的出版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通过搭建海外传播平台、组建走出去团队,新设海外分支机构或收购、合作等方式,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三是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和流动,鼓励国外出版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合作平台,支持国内出版高端智库、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同世界知名出版机构对接合作,建设高层次合作中心,组建国际产业联盟。
四是加快推进走出去。一方面,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在内容选题、表达形式、输出方式等方面加强统筹,以立体化、多维度输出讲好中国故事,以贴近海外读者文化需求、适应海外读者阅读习惯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出版物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另一方面,拓展出版走出去的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办展等方式,高效传播中国优质出版内容,推动数字出版精品走出去,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
五、结语
面向未来,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踏上新征程,加快形成出版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利用新技术催生新应用、引领新需求,开拓出版产业的新渠道、新领域、新赛道。面向国内,出版业要通过科技手段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体验,实现出版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雁阵式”新格局;面向国际,出版业应以全球视野共建合作新生态。同时,出版业还要重点推动产业数字化,引领出版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数字化产业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4-02-02.
[2]洪银兴,高培勇,等.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
[3]任保平,王子月.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23-30.
[4]索寒雪.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力三要素“质的提升”[N]. 中国经营报,2024-04-15.
[5]焦豪,杨季枫,王林栋. 产业数字化升级微观实现机制:国际实践与中国经验[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2.
[6]彭斌. 从1. 0到3. 0科技出版业升级路径的思考和探索[N]. 中华读书报,2018-02-28.
[7]林毅夫.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