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发表与出版的知识论本质

2024-07-03 12:06张蕾
出版广角 2024年9期
关键词:知识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摘要】理解知识发表与出版的知识论本质,需要充分认识学术发表与出版在知识选择、知识积累、知识增长和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确认识学术发表与出版的知识论功能是维护学术发表与出版的根本所在,可为解决学术期刊在论文评审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展现学术本质,维护好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健康环境,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媒介功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并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

【关  键  词】学术发表与出版;知识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

【作者单位】张蕾,上海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9.010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对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是促进知识进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为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都离不开知识的创新,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和根本。学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术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和实践,而学术发表与出版作为学术成果公之于众的过程,是学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学术发表与出版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形式,在知识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知识论意义。因此,学术发表的本质必须从知识论视角去理解[1]。可以说,学术发表与出版的本质是促进知识增长。维护学术发表与出版的真正核心功能和根本所在,可为解决学术期刊在论文评审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一、学术发表与出版的类型及作用

学术活动即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活动。无论是自然科学学术活动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活动,都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活动,即研究者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或逻辑分析推理生产出新的知识。发表与出版是使生产出的知识公之于众,并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理论动力或者更深层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的过程。学术发表和出版是一个比较宏大的概念,涉及外延比较广泛,而期刊论文发表是其比较典型的形式[2]。因此,本文涉及的学术发表与出版主要是指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使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学术出版物上展现并进行传播的过程。

学术发表与出版的主要类型有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学术集刊以及电子出版物,以前三种为主。出版机构主要为高等学校的期刊出版机构、学术研究会、专业研究所等机构,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须经过相关研究领域专业人员的严格审核。虽然当前电子出版物以其独有的低成本和便捷性等特征对纸媒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在学术出版领域,电子期刊主要是纸质出版物的延伸。即使电子学术期刊发展到替代纸质学术期刊的程度,改变的也只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介质,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学术性不会改变,其促进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作用也不会改变。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学术发表与出版是知识发展的重要环节,具体表现为其在知识选择、知识积累、知识增长和知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术发表与出版通过专业学术审核和编辑环节后才使知识展现给读者,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任意的知识或意见都能得到发表和出版,而是经过筛选的有学术价值的知识才能顺利通过这一环节呈现,从而发挥学术发表与出版对知识的选择作用,这就是知识谱系的“筛网效应”。知识谱系犹如一张遍布漏洞的筛网,不断对历史形成的知识颗粒进行基于信度诉求、效度诉求和标识度诉求的存在性筛选,被淘汰掉的知识单元在落选后被封存甚至去存,未落选的知识单元不仅成为谱系的构成单位,而且以其谱系的支撑活力,成为我们一切现场行为的知识工具抑或驱动能量[3]。学术发表和出版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审稿,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系列需要严格遵循的规则或标准,只有通过这些规则或标准鉴别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发表和出版。

知识生产是在已有知识和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知识生产如同物质生产,总是实现于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是传承意义上的量的扩张,二是创新意义上的质的飞跃。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和形态变革,既基于物质生产的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又依赖于知识生产的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4]。学术发表与出版促进知识积累,主要是指知识在广度上的发展即量的扩张。实现知识积累是学术生产最基本的功能,任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都必须在已有知识传承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学术发表与出版是知识传承和积累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中的知识积累可以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述评,这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反思,也是实现知识创新的起点。这些学术研究的发表与出版实现了知识的量的扩张。在一定意义上,学术发表与出版本身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学术发表与出版具有连续性,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和学术集刊一般都是连续出版物,出版物是载体和形式,内容是刊载其上的知识,连续出版的过程是知识在量上积累的过程。学术发表与出版的这一作用十分关键,知识积累作为“巨人的肩膀”,是进一步实现知识创新的基石。

学术发表与出版激发知识增长,也就是前面所讲知识生产的第二个方面——质的飞跃,这是知识在深度上的延伸,即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学术发表和出版不是知识的再版和重复,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学术发表与出版是研究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深化或者新突破,或者是证实和证伪,从而实现知识增长的过程,这也是学术发表与出版重要的作用与使命。学术发表与出版的质量及其在学术繁荣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何,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内容具有多少创新性,即其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生产的质的飞跃。学术期刊在发展中强调 “内容为王”,重视学术研究成果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用了新的理论方法、采用了新的论据材料,这正是学术期刊重视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促进知识增长的具体体现。

学术发表与出版实现知识传播,主要是在知识发展中发挥桥梁和载体作用。学术发表和出版为学术研究成果的发布、传播和交流提供平台和载体:一是为研究者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平台;二是为读者获取理论提供渠道;三是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研究者和读者可以实现非面对面的跨时空交流,这也是一个一对多的过程,从而使知识公开并在更广范围得到传播。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知识传播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术发表与出版的首要功能,因而学术发表与出版应服务于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知识论意义。学术发表与出版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信息传播,其为学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内容是学术研究者专业性劳动成果的凝结,并经过专业学术审核和编辑环节确保其知识性,最终通过纸质媒介或电子媒介等途径将其传达给读者。学术发表与出版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任何新的科学发现都建立在以往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这一知识积累过程也为知识的发展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术发表与出版具有重要的知识论意义,这应成为学术发表与出版的重要原则。

二、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功能

1.意识形态功能

知识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科学认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人们获取的知识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知,关系到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这意味着知识具有阶级属性,既有反映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知识,也有反映无产阶级社会存在的知识。既然学术发表与出版具有选择知识的作用,那么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现实、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知识就应被筛选出来,并成为学术话语导向,这是学术发表与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

学术发表与出版应该具有意识形态自觉,但其意识形态功能并不是不加批判的话语盲从,而应符合知识发展的科学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原则。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是其所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知识也同样如此,任何知识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具有社会现实基础的认识。出版人在学术发表与出版的过程中应筛选和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这样既能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又能维护知识的科学性。需要强调的是,学术发表与出版是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的“公之于众”,是知识传播的过程,而不是意见与言论的自由发表,被发表的学术成果必须具有真理性的特征,这也体现了知识发展的科学性,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原则。

2.知识论功能

学术发表与出版是围绕知识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知识论功能是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基本功能。学术发表与出版为知识提供了载体,载体的变化只是形式的发展,在其形式之下展现的内容才是本质所在,即知识才是学术发表与出版的核心与关键。

当今时代是全民信息化时代,知识传播载体突破了传统的有限性而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发展,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到知识创新,都出现了新的面貌。知识生产从少数人参与的专业性活动,变成了大多数人都可参与的全民性活动。知识传播方式即传播媒介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从最初的报纸书刊到如今的微信、微博以及逐渐为众人所接受的短视频平台,从纸媒发展为网络多媒体,也就是说只要有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和网络,人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和传播者,传播的成本大大缩减,环节大幅度精简,甚至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可以随时随地瞬间完成。较之从前,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也更加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突破了以往传播时空链的限制。可以说,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人们表达和获取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全民参与特征给人们带来海量的知识,也造成信息爆炸,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但更多的是零碎、未经论证的信息,或者说是人们的“意见”,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从而形成了知识增长的“雪球效应”,使知识在无限扩展中加速度总量膨胀[3]。人们获取知识的碎片化对自身形成系统知识、促进知识的更深层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单纯从生活性或者娱乐性的角度看,众多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种自发形成的碎片化信息不同于作为学术发表与出版对象的知识,无益于知识创新。但我们也应看到,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与知识创新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学术发表与出版应积极顺应这一发展契机,充分运用新媒体这一工具实现知识增长的使命。网络和数字媒介犹如学术发表与出版传统媒介的“手臂延伸”,也是知识传播的进化形态,因而这一知识传递过程可以充分采用网络和数字新媒介发展成果,实现知识的高速度、广范围传播。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学术发表与出版是实现知识积累和传播、促进知识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无论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都是知识载体的变化,而不是功能的改变。知识载体形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术发表与出版更好地发挥知识论功能。不同于网络媒体平台上的自发言行,学术发表与出版需要根据知识论原则对所刊载的知识进行审核筛选,这是对知识进行“把门”的环节,将其中的谣言、流言与谎言过滤掉,筛选出科学、有益的知识传递给大众。

3.传播沟通功能

学术发表与出版是学术研究者与知识接受者的桥梁和纽带。学术期刊经过学术评价与审核并发行,从而使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通过收集读者的意见并反馈至研究者,可以使研究者及时修正研究结果或促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充分展现了学术发表与出版的传播沟通功能。学术发表是知识传播的起点,传播沟通是学术发表与出版最直接和基础的功能。学术发表是私人性的个体知识向公共知识转化的关键环节,没有学术发表这个中介环节,知识将始终停留在私人性的个体知识范围,只有经过发表,这种私人性的个体知识才能传播,才能表征为外部的可理解样式,才有被认可的可能性。只有被认可,个体知识最后才能成为公共知识,逐渐被接受、传播和学习[1]。正是通过学术发表与出版的传播沟通功能,知识才能够从个体的扩展为公众的,从而成为人类的知识。

只有经过发表和出版,新的知识才能进入大众的视野,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知识的进步,发挥知识作为理论的应有价值和作用,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网络和数字媒介的引入为学术发表与出版传播沟通功能的实现搭建了更便捷的平台,通过讨论区和留言区,学者们可以就某个相关学术点进行交流,可以进行观点佐证,亦可补充探讨甚至争鸣。学者们对同一问题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观点表达,观点汇聚于评论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可在其中获得新的启发,从而高效促成知识创新。

三、正确认识学术发表与出版的知识论功能

1.澄清对学术发表与出版功能的误解

学术发表和出版是学术界学术观点和成果公开的主要途径。在学术观点和成果公开的过程中,不同的主体持有不同的目的。对作者而言,其在研究成果发表与出版时,会考虑出版社或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这主要是看重出版机构的资质和威信,从而为其研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对出版机构及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而言,出版何种著述、选用什么样的稿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但将知识发表出来并不是学术发表的终点,学术成果通过发表,面向社会和读者,形成广泛的学术影响,这才真正体现了学术发表的价值。社会和读者的认可、学术界的肯定对出版机构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出版机构学术发表活动的学术影响力体现在增进了人类知识,即学术界从中获得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继续进行研究的素材和佐证,读者从中获得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增长。这才是学术出版价值和意义的真正体现。

2.知识论功能是学术发表与出版的核心功能

上文论述了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多重功能,其中特别强调知识论功能,是因为这是学术发表与出版区别于新闻报道、报刊发表等的突出特征。知识不是人的意见,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一种认识,而真知识即真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学术发表与出版不是人们言论或想象内容的随便表达,而是经由严谨的思考和实验,对已有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的学术论述和论证。这种论述和论证即学术活动的成果经由严格的审核而发表,传递给更多的研究者,成为他们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化研究和拓展的“基石”,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这才是学术发表和出版真正的核心功能和根本所在。

3.维护学术发表与出版的知识创新功能

当前,学术发表和出版过程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不满于高层次学术发表供需的失衡以及学术发表的评价话语权倾斜。部分出版机构衡量学术成果是否能发表,除了成果本身的价值,更看重作者的价值。有的科研机构对研究者的考核评定以其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为依据,导致学者将眼光集中于少数头部刊物,造成少数刊物大量稿件积压,中下游的刊物很难获得优质稿源。究其本质,当前在学术发表和出版的过程中,对知识论本质的考量被搁置,更多外在因素作为“标准”影响了学术成果的发表。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关键在于——从知识论的本质出发,维护学术发表与出版的知识创新功能。只有回归初心,展现学术的本质,才能维护好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健康环境,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媒介功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并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何云峰. 学术发表中的平等价值观困境[J].澳门理工学报,2020(3):123-134.

[2]何云峰. 学术发表中同行评议的伦理基础[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42-148.

[3]王列生. 论知识谱系的“筛网效应”[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35-52.

[4]孙正聿. 怎样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知识生产的理论思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5-11.

猜你喜欢
知识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中国传统知识论问题意识之定位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知识论视野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小技”与“大器”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