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晓磊(1996—),男,安徽六安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数字技术对于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居民科技素养不够高以及缺乏数据共享机制等原因,农村公共服务在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共享性和适应性方面面临挑战。为此,应当建立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的认同机制,提升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的共享能力,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的供给服务流程,以确保数字化服务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农村地区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农民科技素养的不足以及数据共享机制的缺乏,使得这一转型过程充满挑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数字技术能够在农村地区得到有效嵌入和广泛应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缩小城乡服务差距,推动社会公平与整体进步。
一、数字技术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农村发展问题是关乎发展的核心议题。数字化是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将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满足农民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提升农民公共服务满意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分税制改革与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依靠行政安排运转的公共服务项目往往会陷入低效困境,提升农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数字技术为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了实时监督和评估服务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监测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服务范围、质量和时效性等,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深入了解受益人群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满意度。数字化技术还为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使服务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从而满足农民的需求,吸引人才流入,增强政府的执行效率和社区凝聚力,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农村地区村镇分布较分散等客观因素,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面临着服务半径、辐射范围和承载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的效率。然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推动城乡间互动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传播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创新表达形式,如数字艺术、在线展览等,能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多样性。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公共文化资源的传输速度和精准供给能力得到了增强,农民获取城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便捷。数字技术有效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共建、共治和共享进程。
(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
数字技术能够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时数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农村地区的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相关机构可以全面了解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更为精准地把握实际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识别服务缺口和潜在的发展机会,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策略,作出更加精准的决策。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农村地区的生产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拓宽市场,提高收入。同时,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更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这种精准化的资源分配不仅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现象,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服务的利用效率,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数字技术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数字技术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遵循数字技术驱动、多元主体共建的实践发展逻辑,在试点推广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创新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但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仍面临着可接受性、可共享性、可调节性等方面的现实挑战。
(一)数字技术的可接受性面临挑战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网络覆盖相对滞后,导致偏远地区的数字化服务无法覆盖每一位农民。网络质量和速度是数字技术可接受性的核心因素。在农村地区,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速度直接影响数字服务的可用性和效率。如果网络连接不稳定或速度缓慢,即使服务本身设计得再好,用户也可能因为频繁的连接问题而感到沮丧,这使得部分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相较于城市,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科技素养普遍较低,他们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熟练运用能力,在面对数字化服务时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
数字技术的可接受性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政府部门、科技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科技素养,增强公众对数字化服务的信任,从而促进数字技术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更广泛应用和更深入发展。
(二)数字技术的可共享性面临挑战
数字技术的可共享性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村公共服务的数据信息采集和数字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互通共享程度不足。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项目往往各自拥有独立的信息采集系统和服务平台。例如,在教育、医疗、社保和文体等领域,常常存在各自独立的数字化系统,由于信息来源相对独立、信息平台不兼容等问题,这些信息系统难以实现有效的对接和共享,导致了跨部门的信息壁垒,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效率和协同发展。
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服务往往面临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科技素养较低,一些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缺乏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技能。这种情况下,即使数字化服务已经推出,一时也难以被广大农村居民接受和使用,进一步削弱了数字化服务的可共享性。
数字化服务的定制化程度不足也是影响可共享性的重要因素。一些数字化服务过于通用化,缺乏定制化的数字化服务,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和地区的特殊需求,导致了服务的局限性和不足,不仅影响了服务的实效性,也限制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三)数字技术的可适应性面临挑战
“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使得大多数县域农村地区已经将部分业务集中到统一的政务服务大厅,但基层各服务部门之间仍然存在业务协调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基层便民服务大厅由于工作人员配备不足,能够办理的服务业务有限,导致无法形成无缝隙、整体性的服务流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群体占比较大,而现有的数字化服务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在服务设计和流程再造方面,需要加大“适老型”数字化服务和“学习型”在线课堂等服务的优化设计力度。由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习惯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在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友好性,以确保他们能够尽快适应提供的公共服务。
三、数字技术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契机,但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可以通过建立认同机制、提升共享能力、优化服务流程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的认同机制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农村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为此,可开展定制化的培训,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动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
第一,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定制化的数字技术培训计划。这些培训计划应该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包括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培训内容可以覆盖从基础的电脑操作到数字化服务的使用技巧,帮助农村居民掌握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二,相关部门应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实际需求,广泛开展调研和用户测试,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农村居民对数字化服务的期望和偏好。基于这些调研结果,设计出简单易懂、操作便捷的数字化服务项目,例如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或网页平台,涵盖农村居民常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保等。此外,数字化服务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农村居民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图标,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操作步骤,确保农村居民能轻松地掌握数字技术,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促进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二)提升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的共享能力
解决数字技术的可共享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措施,以促进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第一,建议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标准,以促进各个服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通。依托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避免数据孤岛的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此外,还可以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可以互相匹配和交换,促进数字化服务的无缝对接和协同运作。
第二,相关部门应推动数字技术的开放和共享,鼓励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数字化服务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开放和共享数字技术,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数字化服务的建设和运营中来,促进数字化服务的创新和发展。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到数字化服务领域,共同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的供给服务流程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相关部门需采取创新性措施,建立智能化服务系统和数字化评估机制,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建立智能化服务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引入智能化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智能化服务系统可以实现对服务需求的智能识别和预测,从而更好地安排资源和调配人力,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准确度。同时,智能化服务系统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提升服务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第二,建立数字化农村公共服务评估机制。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估指标和体系,对数字化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服务流程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服务效率、服务覆盖率、用户满意度等,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短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数字化农村公共服务表现优秀的地区和部门进行奖励和表彰,激励他们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这样的评估机制有助于推动数字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和提升,确保数字化服务真正惠及农村居民,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智能化服务系统和数字化评估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通过持续的改进和优化,确保服务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获得感,为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长辉.农村公共服务运行逻辑与高质量供给[J].江淮论坛,2020(5):25-29.
[2]杨铭宇,张琦.从空间不平等到空间正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86-96.
[3]陈先兵.数字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95-109.
[4]梁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11.
[责任编辑: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