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蓓 孙文芳
中图分类号:G804.8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项目:青年项目(22CTY005)。
备注: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山地户外运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22CTY005)。
作者简介:李红蓓(2001—),女,硕士研究生,无职称;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信作者:孙文芳(1987—),女,博士研究生,副高级-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sunwenfang123@163.com。
普通作者:null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山地户外运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22CTY005)。
作者简介:李红蓓(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孙文芳(1987-),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sunwenfang123@163.com
摘要: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场地,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新型运动项目群,研究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提升大众心理健康水平,推动户外运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系统综述了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户外运动有助于改善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心理韧性,提升睡眠质量和人际交往能力。户外运动可作为促进大众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心理健康;抑郁;焦虑;户外运动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outdoor exercise promotes mental health
Li Hongbei , Sun Wenf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Outdoor sports is a new type of sports group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as the site and adventure nature or experience explor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outdoor sports on mental health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 mental health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Us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effects of outdoor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utdoor exercise helps to improv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mprov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mprove sleep 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Outdoor sports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public mental health level.
Keywords: mental health; depression; anxiety ;outdoor sports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1]蓝皮书显示,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急速加剧,国民心理压力大大增加,群众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新冠发生以来,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2]。如何提高大众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带有一定探险性质的新型运动项目群。自21世纪以来,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消耗了过多的精力,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越来越少[3]。户外运动满足了大众即想进行体育锻炼又想走出室内的需求,户外运动成为大众健身的一种主要方式。户外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大众身体健康,在缓解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4]《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5]中也指出,“户外运动要成为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户外运动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户外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系统综述,基于此,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户外运动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1户外运动对于抑郁的影响
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快感缺乏、认知障碍,甚至自杀倾向[6]。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7]。户外运动能够改善抑郁症状,如已有研究[8-9]发现,经常在户外运动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远远低于户外运动时间较短的群体。
在COVID-19期间,进入公园、户外空间和大自然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福祉[10]。户外团体运动还能够显著预测参与者主观幸福感和抑郁程度。如Lawton[11]等人发现,户外徒步、登山等团体项目能够显著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减少抑郁情绪。户外运动还能够降低青少年抑郁程度,经常参与户外运动(如登山、森林徒步、攀岩等)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更低[12]。户外运动开展的场地是开放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运动,远离城市和室内。在自然场景中,人们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身心更加放松,抑郁情绪减少,如一位攀岩者指出,在一个森林的自然环境内,她的压力得到缓解和恢复[13]。全身心的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发现一草一木在自然界存在的意义。
同时,户外运动在塑造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方面也有很强的教育作用。例如户外运动中带来的挫折教育,认知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更好地弥补传统学校教育中社会认知能力的不足[14]。因此,青少年进行户外运动有利于提高受挫抗压能力,减少预防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率。以家庭为单位的户外团体运动有利于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隔阂,减少父母的育儿压力以及工作上的压力、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以及学习上的压力。通过户外团体运动能够让家庭成员了解彼此的想法,减少家庭矛盾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1.2户外运动对焦虑的影响
焦虑包括存在害怕、恐惧等心理现象,或者心慌、心跳加速、发热或发冷、胸闷等躯体反应,大多表现为躯体症状[15]。焦虑症不同于抑郁症,焦虑症更多的表现为躯体焦虑。户外运动是缓解青少年焦虑的良药,增加与大自然的接触,能够有效降低焦虑。如Poulain[16]等人发现,超重/肥胖儿童参加户外运动的频率越高,焦虑水平越低。研究认为,在一个开阔且自然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有利与超重/肥胖儿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户外运动还能够降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压力和焦虑状况,一项研究[17]发现,户外运动(户外骑行、跑步)能够很好地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焦虑症状。研究认为,户外运动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参与户外运动能够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从而减少自由基的能量消耗,提高躯体功能和改善焦虑状态。户外自行车在短时期内也能够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减少焦虑情绪[18]。综上所述,户外运动与焦虑呈负相关,积极参与户外运动投身于大自然有利于降低焦虑水平。
1.3户外运动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情感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19]。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户外运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户外运动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际互动能力的培养方面[20]。已有研究[21]显示,户外探险运动能够增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际互动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此外户外运动还能够提高参与者的团体协作能力[22],例如徒步、登山等运动也要参与者之间团结一心共同完成任务,例如攀岩运动要求参与者对同伴进行保护,参与者双方必须绝对信任,彼此以最真实的状态面对他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户外运动能够增强青少年自我意识,培养稳定的情绪和人际交往能力[23]。户外运动所培养的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是适应社会所必须的,参与户外运动中,需要我们遵守一定规则完成特定的目标,这有利于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户外运动还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抗挫折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情绪,避免儿童青少年面对挫折情绪崩溃,稳定的情绪有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的与人交往。户外运动的团队性质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在任务中互相帮助,减少任务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其合作探究能力,这使我们终身受益。
1.4户外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睡眠质量与人类的生理、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密切相关[24]。2021年中国睡眠数据报告显示,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眠质量差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5]。有研究显示,户外运动能力改善睡眠质量。如Lin[26]发现,户外运动的时间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户外运动每增加1小时,卧床时间便增加40min。说明户外运动可以增加我们的睡眠时间。Natacha[27]通过研究户外运动与成年人的睡眠质量和一般身体健康状况发现,每周三次,每次30 min的户外运动(快走和慢跑)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睡眠质量,并且情绪得到改善。参与户外运动可以使身体产生疲劳,有利于提高人们睡眠质量,运动过程当中大脑会产生内啡肽,使人心情愉悦,改善不良情绪,当睡眠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力也会更加饱满,参与户外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增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5户外运动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和逆境时,所拥有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28]。根据研究表明[29],心理韧性与压力负相关,具有高心理韧性的人能够积极抵抗压力。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完成学习工作中的任务,并且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有研究指出,运动员之所以能有效应对压力,可能是因为体育锻炼提高了心理韧性,降低了运动员感知压力的强度。先前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体育有助于心理韧性的提高[30]。户外运动作为一种在户外展开的体育锻炼对心理韧性的提高具有同等作用。攀岩是一项受欢迎的户外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31]。在攀岩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前进,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心理韧性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使我们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够保持冷静,积极面对。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各项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有提升促进作用,其中团体对抗类项目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效果更佳[32]。
户外运动中有许多团体对抗项目,例如:飞盘、棒球等。以飞盘为例,团队飞盘是5~7人制是对抗比赛,其攻防技术相当于美式足球、篮球、橄榄球,将足球、篮球、橄榄球的特点结合与一身。在进行飞盘运动的同时要做好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准备,需要参与者心智力三者同时在线,可以锻炼参与者的心理稳定性、在传盘成功或者接盘成功完成得分后促进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还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心理韧性[29],户外运动具有冒险性、挑战性、探险性等特征,通过一次次的挑战成功,能够增加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心理韧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结论
综上所述,户外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户外运动能够预防和缓解抑郁、减少焦虑,促进人际交流能力,提高睡眠质量和心理韧性水平。目前有关户外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后续研究还需要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的探索户外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众心理健康促进提供实践路径,为户外运动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京报网.《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EB/OL]. (2023-10-10)[2023-12-17].https://news.bjd.com.cn/2023/10/10/10588265.shtml
[2] CORVALAN C B, VILLALOBOS P E, SENA A, et al. Campbell-Lendrum D. Mental health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risis[J].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y.2022,31:86.
[3] HALLAL C P,MARTINS C R,RAMIREZ A. The Lancet Physical Activity Observatory: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worldwide[J].The Lancet,2014,384(9942):471-472.
[4]ROBERTS L, JONES G, BROOKS R. Why Do You Ride?: A Characterization of Mountain Bikers, Their Engagement Methods, and Perceived Links to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9):1642.
[5]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EB/OL].(2022-11-07)[2023-04-1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07/content_5725152.htm
[6] MARIO S ,KAREN J ,CAMPOS T M , et al. Cognitive complaints in individuals recently diagnosed with bipolar disorder: a cross-sectional study[J].Psychiatry Research, 2021, 300 (prepublish): 113894.
[7]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EB/OL].[2023-01-02].https://www. baogaoting.com/artical/13971.
[8] HARADA K, LI S, LI S,et al.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outdoor tim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J].Jerriat jelento international.2017;17(10):1455–1462.
[9] JACOBS JM, COHEN A, HAMMERMAN-ROZENBERG R, et al.Daily outdoor activity predicts long-term functional and health benefits in walking older adults[J].Aging Health.2008;20(3):259–272.
[10] BUSTAMANTE G, GUZMAN V, KOBAYASHI LC, et al.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the time of COVID-19: 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the role of community parks, outdoor spaces, and nature among older Americans[J].Healthy place.2022;76:102813.
[11] LAWTON E, BRYMER E, CLOUGH P,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Activity Environment, Nature Relatedness, Anxie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enefits of Regular Exerciser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 26(8):1058.
[12]郭万万.青少年户外运动教育价值及实施路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1):145-149.
[13] RYAN Z, ALAN E.Human Health and Outdoor Adventure Recreation: Perceived Health Outcomes[J].Forests,2022,13(6):869-869.
[14] TRIGUERO-MAS M, DADVAND P, CIRACH M, et al. Natural outdoor environments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Relationships and mechanism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5, 77:35-41.
[15]尹红蕾,赵静波.抑郁症、焦虑症症状分布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6):827-829.
[16]POULAIN T, SOBEK C, LUDWIG J,et al.Associations of Green Spaces and Street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ith Outdoor Activity, Media Use, Overweight/Obesity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Aug 31;17(17):6321.
[17]邹继英.户外运动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和焦虑状况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05):2478-2479.
[18]叶盛,周云连,方洁等.户外自行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01):36-37.
[19]赵静.以增进交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5):165-172+188.
[20]何建闽,单玉平,庄薇.幼儿园户外运动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前教育,2022(21):22-25.
[21]A D Z ,SHIRA V ,SHANI B , 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an 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me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controlled study[J].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2017,59(5):550-556.
[22]ZWINGMANN K ,SCHLESINGER T ,MULLER K . The Impact of an Outdoor Motor–Cognitive Exercise Programme on the Health Outcomes of Older Adults in Community Settings: A 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y[J]. Sports,2024,12(2):49.
[23]郭万万.青少年户外运动教育价值及实施路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2020,21(1):145-149.
[24]周恩泽,刘文,高超.中国中学生睡眠质量变迁的横断历史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2(01):187-192.
[25]李琼,刘蒙,陈星宇等.消极反刍与大学生睡眠质量:负性情绪和睡眠拖延行为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2(01):203-206.
[26] LIN YING Yi, BORGHESE MICHAEL M,JANSSEN Ian.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outdoor active play among 10-13 year olds[J].BMC public health,2018,18(1):224.
[27]NATACHAT G, SARA S,MABLINY T ,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 outdoor spaces, sleep quality and general health: a pilot feasibility study.[J]. Lancet (London, England),2023,402 (1):45.
[28] RICHARDSON G 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307-321.
[29]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87-91.
[30]刘朝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体育学刊,2020,27 (05):102-108.
[31]OBRAY, ELIZABETH.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 Combined Recreational Therapy and Rock-Climbing Program on Resilience and Self-Efficacy in College Students[J]. 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2023,11:30575096.
[32] XU Y, YAMG G, YAN C, et al. Predictive effect of resilience on self-efficac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reativity[J].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22, 22,(13):106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