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湘
阅读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掌握实用的阅读技巧。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学生对某一主题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投入其中,积极探索、思考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阅读环境。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段视频中,鸟儿的啾啾声、溪流的潺潺声、树叶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大自然的颂歌,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为后续的课文学习营造了美好的氛围。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字的韵律和大自然的美妙。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标出生字、新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读正确字音,讨论词语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扫清生字障碍,还能在互动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他们体会这些手法对表现大自然声音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课文中的大自然声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个个生动的大自然场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故事文本、课件和角色扮演道具,提醒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些关于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随后,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看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锻炼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以上案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图片和视频,引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提醒他们注意文中描写周恩来内心世界的内容,分析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探讨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分享了各自的看法,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特别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还简要介绍了课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更加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认识到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批判性思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巨人的花园》,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阅读《巨人的花园》,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教师也准备了一些问题及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幸福与分享的关系。接下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在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后,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故事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幸福与分享的主题以及批判性思维在文学欣赏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以“幸福与分享”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以上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实用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