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闻悦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发现,数字技术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增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与情感交流以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但是,数字技术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自主性受牵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弱化、思政工作队伍存在技术焦虑等挑战。对此,文章从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提出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关键词]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表明教育、科技与人才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培根铸魂的关键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字技术又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因此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一方面,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外在驱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则在深刻地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数字时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规律,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从内在需求层面要求数字技术为其发展赋能增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因此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这说明教育数字化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必然也要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贯彻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要求。因此,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
数字技术指相关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数字化计算、处理、传输、存储和展示的过程和方法[2]。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增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与情感交流以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数字技术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时间和地域空间等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部分偏远乡村地区与城市之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差距尤为显著。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依赖纸质资源,导致部分思政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变得枯燥无味,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云计算、云存储、数据收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教育业也不例外。这些技术能够获取海量数据资源,并具有数据分析与存储功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例如,在数字时代,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通过数字技术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包括理论观点、历史案例以及教育实践等,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高校通过建立数据资源库对思想政治资源进行系统收集、整合、存储,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该数据资源库除了包含时政热点事件、政策解读、网络舆情,还应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相关内容。此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立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全员共享,即使学生位于偏远的山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数字技术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传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带有教育性质的纪念馆或博物馆开展,受时间、活动场地、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数字技术基于强大的技术能力,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例如,高校将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深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打造各种丰富多彩的虚拟场景,能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以及理解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或哲学思想等,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数字技术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与情感交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通常采用问答的方式展开,这种点对点的教学互动不利于思政课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学习效果。而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之下,“微助教”“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智能媒体学习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在互动平台上发布问题,并引导学生在互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实时参与讨论。这使得思政课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智能交互技术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种智能交互技术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对话关系,促进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上思政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释疑解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课下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智能互动技术与学生增进情感交流,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3]。
(四)数字技术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体系的优化对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具有显著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要依赖于小规模样本调查结果或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其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高校通过人工智能、数字计算分析等数字技术可以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全面调查,并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快速、大规模地收集与处理数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此外,数字技术还有助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高校通过应用传感器技术以及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无感采集技术,能够在采集和分析学生的校园生活轨迹、参与的实践活动等多情境数据的同时,避免对他们造成人为干扰。这使得评价不会因为学生的抗拒、迎合或应付心理而失真,提高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4]。
二、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风险
当前,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相关主体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些风险并加以防范。
(一)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受牵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如果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和把握力度不够恰当,就会形成过度依赖数字技术的倾向。这种倾向若不加以纠正,则很容易导向唯技术主义,最终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其应有的自主性。当前,数字技术应用失当的表现主要为数字依赖,即思政课教师过于依赖数字技术,从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质。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过分依赖数字技术,一旦离开数字技术就无法开展教学,那么这种数字技术助力就将变为数字技术牵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思政课教师应该追求的是,通过技术赋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目标,然而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沦为单纯追求技术进步本身,抑或是无限放大数字技术的功能与价值,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核心作用。此外,思政课教师利用数字技术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模式等,把育人任务完全寄托于数字技术的开发应用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受到牵制,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二)数字算法失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弱化
数字算法指大数据技术收集并分析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并根据用户的个人偏爱与喜好进行精准推送的一种技术。数字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但是也带来了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甚至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首先,算法背后是编程人员个人的主观意识,而这种主观意识可能会包含非理性特征。这些非理性特征如果被编程进数字算法中,就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被弱化。其次,数字算法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精准推送内容,这容易使学生陷入信息茧房,进而导致视野的窄化,不利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如果简单搜索过一种类型的商品,或阅读过某种类型的文章,那么在数字算法的精准推送下,人们可能会一直接收关于这类商品或文章的信息,从而就好像蚕蛹一般被禁锢于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难以接收到茧房之外的各种信息。最后,数字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当前,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面临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剧,数字算法在资本的操纵之下具有一定异化的风险,进而泄露公民数据信息,甚至引发意识形态渗透攻击,削弱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相关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并防范数字算法失当导致的各类风险。
(三)思政工作队伍存在技术焦虑
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降低了思政课教师工作队伍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思政工作队伍数字素养能力提升跟不上技术更迭的速度,进而加重了思政工作队伍的技术焦虑。这种技术焦虑既包括技术代替人工所产生的生存性焦虑,也包括快速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所产生的操作性焦虑。当前,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数字技术时,往往存在明显的技术障碍,这种障碍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剧,从而导致思政课教师产生生存性焦虑和操作性焦虑。思政课教师的技术焦虑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引发技术懈怠,从而阻碍他们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这将导致数字技术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高校需要正视技术焦虑风险,关注思政工作队伍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建设。
三、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当前,相关主体既要看到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的崭新机遇,也要认识到数字技术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面对数字技术可能引发的风险,相关主体必须要加以审视和规避,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优势。
(一)坚持育人为本,把握数字技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做人的工作,是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活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应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思政课教师应以教育人、培育人为根本目的,不能主客颠倒。一是思政课教师要明确数字技术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主要目的,而数字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数字技术必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服务,不能本末倒置。二是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尺度,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照单全收。同时,思政课教师既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需要适配数字技术,还要根据数字技术发展的水平,合理地选择适合的技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把握好数字技术介入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优化算法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算法失当带来的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相关主体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以规避算法适当风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证正确政治方向的功能,因此相关主体在应用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功能。一是技术研发人员要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始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通过模拟预测、风险评估、伦理检测机制等手段优化算法,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思想源头上规避算法偏见风险。二是政府部门和技术部门也要协同合作,优化数字技术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和技术部门也要通过宣传媒体来全面推送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降低信息茧房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通过智能识别与拦截技术来过滤负面信息、错误思想,匡正社会风气。三是相关部门要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数字技术监督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技术部门等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数字技术中的收集、处理、应用、算法优化等关键环节,真正做到从研发设计到具体应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5]。
(三)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思政工作队伍的数字素养与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思政工作队伍的技术焦虑、数字素养能力较低等问题,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思政工作队伍数字素养能力的培育工作。首先,高校要帮助思政课教师树立辩证数字技术应用观,以化解技术焦虑。其要主动宣传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帮助思政课教师树立数字思维,引导思政课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例如,高校通过引导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雨课堂”“微助教”等智能学习交互平台,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数字技术应用的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应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视频平台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技术数字应用技能。其次,高校要完善数字技术配套设施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应用技术积极性。高校要统筹资金与资源,完善数字技术基础配套设施,特别要加强数字教学管理、数字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点建设。最后,高校要开展思政课教师数字技术培训,以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高校应通过专家讲座、实践操作、培训考核等方式对思政课教师开展数字技术专题培训,帮助思政工作队伍全面了解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实操技巧、应用场景等,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教学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组织开展师生共学活动,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帮助思政课教师掌握数字技术,这既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与情感交流,又能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数字素养。
四、结语
数字文明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矛盾也召唤数字技术的应用,因而数字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应有之义。数字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资源,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管理、评价等多个环节,但也带来诸多数字风险,数字技术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之分,是数字技术应用背后的人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因此,相关主体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本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借助数字技术的风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梅科,张东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着力点[J].池州学院学报,2023(05):11-16.
[3]盖逸馨.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06):34-35.
[4]陈科,谢佳琼.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优势、限度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12):86-92.
[5]王学俭,冯瑞芝.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及风险防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