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新”校本创新,助推“双新”课改落地

2024-07-02 11:27:49高毅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6期
关键词:三新双循环校本

高毅

学校如何积极参与“双新”课改?让国家顶层课改设计有效落地,关键在于校本创新。结合中山市华侨中学的办学实际,本文提出校本课程新体系、校本研修新模式、校本教研新机制(以下简称“三新”),寻找助推“双新”课改高质量实施的策略。

一、校本课程新体系:“桥型”结构课程体系

从中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来看,国家课程能否有效落地,关键看学校的校本化实施。学校首要做的,就是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以保证国家课程的精神、培养目标、育人标准不走样。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调适、开发创新本校课程方案,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纲举目张,自上而下,推动课改走向“综改”和“深改”。

我校“桥型”结构课程体系意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外在形状像一座桥,“桥墩”代表课程领域的三大板块(本土教育、基础教育、国际教育),“桥身”代表课程内容,涵盖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所有内容,行走在“桥面”的是学习课程的学生,“走进侨中,迈向世界”。学校文化是课程的灵魂,核心素养是课改的“靶心”。以中山市华侨中学为例,华侨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先天而成,后天传承,“以侨架桥,以文育人”,课改才能稳步推进,深入持久。为此,华侨中学把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定位为“以先进的华侨文化引领,培养具有核心素质的的世界侨中人”。学校以此为引领,制定课程方案,编制课程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做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

1.重视德育思政课程,加强“三生教育”

树立“大德育”课程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所有课程,推出“三个学堂”(华侨文化学堂、崇德学堂、筑梦学堂),实施“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生态教育)。

2.重视学科建设,加强“课标”研究

在“双新”课改中,课程没有主次之分,教师地位没有高低之别;“课标”面前,人人平等,科科平等。一线教师要理解、领会、把握“双新”课改精神,对标“课标”,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保留学科原有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师本风格和校本特色,带动学科的区域发展。

3.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研学修行

新课改的一大亮色,就是在传统“第二课堂”“课外学习”的基础上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外的STEAM课程不尽相同,但共同特点都是强调知识融合,重视生活体验,推行项目学习,有主题(theme)、研究(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实践(practice),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创中学”“悟中学”。基本做法是:技术赋能教育,劳动创造生活,融合学科教学,组织创客活动,推进STEAM教育,开展研学修行。

二、校本研修新模式:“双循环”教师发展模式

教师是第一资源,是决定教学改革落地的关键要素。因此,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营造教师主动发展的新生态,是“双新”课改的题中之意、应有之义。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部署给基础学校的启示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要坚持做到“内培外联”。“内培”,即要坚持以我为主,形成合力,打通影响校本研修的堵点,做到“一校一案”“一科一策 ”“一师一题”。“外联”,即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整合运用校内校外两类教育资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为教师发展架梯子、搭台子,示范一方,引领四方。

为加快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提出了“双循环”教师发展新模式(见下图)。“双循环”教师发展模式,是指以校内循环为主体, 建立良好的教师校本研修运行机制;辅以校外循环,促进教师与外部的常态化交流,发挥政策、平台、资源的汇聚效应;通过互联互通的校内校外双循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校内循环,有教学双循环、备课双循环、命题双循环、教与研双循环、教书与读书双循环、班级管理双循环等六大循环系统,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制定成长规划,分层分类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外循环,有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蔡冠深对外交流基金、“1+9”教育结对帮扶平台、学校联盟共同体、教师工作室等五大平台。学校充分发挥侨校优势与名校效应,依托五大平台,分批分期安排教师外出送课送教,学习先进理念,开阔视野,展示自身本领,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三、校本教研新机制:“四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

与以往课改不同,建立在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的“双新”课改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比如,新的课程方案引入了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等理念指导下的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任务式学习等综合化的学习方式,迭代升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诸多变化,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更显得尤为必要,更合时宜。

以往的集体备课、科组教研,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学科组”两级,过于强调“高度集权”的统一管理,比较侧重教学进度与教学成绩,降低了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本校有门类齐全的学科课题,还有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师工作室、青年班主任工作室等四大教师工作室,我们在“学校”“学科组”两级教研的基础上,增加了“课题组”“工作室”两级教研单位,共同构建成一个四级联动的立体教研机制。

课题组: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尤其是新教材中的疑难杂症,重点攻关,寻求破解之策。

工作室:以成果为导向,突出主持人的牵引作用,把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比赛、实验操作当成催生教学成果的“孵化器”,激发教师参与各种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有了教师工作室的引领,以课题项目为载体,静态的“集体备课”拓展为动态的“研教融合”,教材解惑的过程拓展为研究设计的过程,课堂实践拓展为探索求证的过程,从而促使教师之间成为研究共同体,实现了推进“教学者”和“研究者”的深度融合。这样,教师个人成长与教师团队成长融为一体,不仅看到“一个课例”或“一个课题”的生长过程,还看到了“一群人”成长的过程。

猜你喜欢
三新双循环校本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玩具世界(2020年5期)2021-01-14 01:40:48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14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旅游纵览(2016年4期)2016-03-29 11: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