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身心逐渐趋向成熟,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将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程和教学,能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能和使命担当。基于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本文提出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和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研发:打造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精品课程
要组建课程研发团队,通过专业引领、资源分析,在对广州红色资源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校结合高中思政课内容,选取适合融入教学的红色资源,整体设计了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课程方案,以第一课堂教学融合、第二课堂研学感悟为路径的精品课程和实践模式。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课程设计要包括四重境界,即“学党史——知党恩——悟党情——跟党走”,要通过了解史实,体悟价值和规律。
例如,深入挖掘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结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群众路线”的知识,研发《穿越时光的群众路线》这一主题课程,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身边的红色路线,“学校——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棠下小学”,身临其境,了解身边的党史故事,感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内涵和情怀,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课堂融合:构建“嵌入式”的第一思政课堂
广州红色资源要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这种融合既体现在校内第一课堂,也体现在校外第二课堂。高中思政课课时紧、容量大,将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既要考虑到契合度,也要考虑到时效性,因此,可以将红色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或情境、制作成微课短视频等方式,嵌入课堂教学。
笔者带学生自编自拍了8分钟的微课视频《穿越时光的群众路线》,首先“学党史”,寻找身边的党史,沿着伟人足迹,到广州天河区棠下村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听取讲解员和教师讲述1958年4月30日毛主席一行视察当时还是绿色田野的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六级干部会议”到田间地头的问询,再到毛主席嘱托“多走群众路线”,实地学习了党史故事。然后“知党恩”,通过观、听、访等方式,了解“多走群众路线”促进棠下大发展的真实变化。“悟党情”则在现场模拟“六级干部会议”,开展党史问答和交流,了解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前世今生”,感悟从“群众路线”到“人民至上”的人民情怀。最后“跟党走”,走进棠下小学,与少先队员一起探寻两棵不同寻常的芒果树,心怀纪念,笃志奋发。微课高度浓缩精华内容,顺利突破“群众路线”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感悟到哲学就在身边,知识的来龙去脉就打通了。
三、校外研学:拓展“行走式”的第二思政课堂
除了在课堂融入红色文化,还需要通过课外校外研学有效延伸高中思政课的温度与深度,构建广州红色资源的“行走式”第二思政课堂,将课堂上片段化的“嵌入式”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何让研学切实成为“行走”的思政课,而不是一日游,需要思政教师做好课程规划和设计,可以开展实地研学、大任务研学等。
在“穿越时光的群众路线”这一主题课程中,笔者设计了实地研学的任务链,组织学生分小组带着任务去参观走访,有小组了解毛主席视察棠下的故事,有小组调研棠下村多年来的变化发展等,形成丰富而精彩的研学报告和研学手账。在此基础上,在暑假进一步设计大任务研学“一座建筑,一个故事”,引导学生运用研学方法,自行组队,自主设计走访路线,走进广州红色建筑,讲述广州党史和背后的精神文化,真正让学生进行深入合作探究,开展研学分享,极大强化了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四、评价创新:设计研学手册和学分清单
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从课程研发、课堂融合、校外研学到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形成闭环逻辑,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创新评价方式,可以采用编制研学手册、实行学分清单等新颖有趣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研学手册可以结合绘制路线、发布任务、手账、简报、体会感悟、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来设计,学分清单可以分具体能力点,引导学生通过承担任务锻炼相关能力,获得学分,并与高中学生综合评价衔接起来,形成有机立体的评价机制。
注:本文系2021年广州市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利用广州红色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学研究”(课题编号: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