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有着丰富含义和表现形式的精神,既是静止凝固的,又是流动生长的。我们要从继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的逻辑起点出发,寻觅它的时代意义。本期《关注》栏目,约请几位名师共同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以及如何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
摘 要:教育家精神是教育行业的最高职业精神,是教师群体集体追求伟大教育家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精神属性。教育家精神可以体现在每一个平凡教师的日常教育环节及教学细节中,人人都可以拥有教育家精神。很朴素的教育理念、很清晰的教育建模、很丰富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家精神的三大特质。这三大特质中,理念是灵魂,建模是骨架,实践是血肉。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理念;建模;实践
近期,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讨论十分热闹。教育家精神是什么?我的理解,教育家精神,本质上是教育行业的最高职业精神。什么叫职业精神?就是一个职业人员努力追求本职业最高标准所特有的那种精神属性。比如NBA球员科比,每天都能看到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天空,永远拥有一颗冠军的心……这种精神激励了很多职业球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育家精神也不例外。它是教师群体集体追求伟大教育家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精神属性。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教育家精神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平凡的教师身上,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平凡教师的任何一个日常教育环节上,也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平凡教师的任何一个教学细节中。古人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我们也可以说,人人皆可为教育家,至少人人都可以拥有教育家精神。这样说来,什么是教育家精神似乎简单多了。我们只要找出公认的教育家,对他们的精神属性进行剖析,就可以窥见教育家精神的基本样态。
提到教育家,有两个人绕不过去,一个是叶圣陶,一个是陶行知。结合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家精神的三大特质。
一、很朴素的教育理念
一个教师没有理念,就会“失魂落魄”,也无法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但这种教育理念,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原创。原创教育理念非常艰难,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说:
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这两种要素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1]
这两个“敢”字,是教育家精神真切的动人之处,不敢反思教育自然就不肯改变教育,也就不知如何推进教育。时代在变,孩子在一代代成长,凝滞是最大的教育之“愚”、“敢”是教育家精神背后的魄力,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没有这两个“敢”字,就没有代表教育家精神原创性的教育理念。原创性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教育家的灵魂所在,是区别教育家和普通教师的根本指标。伟大的教育家从本土实践和自身生命体验中得出的教育理念,具有标杆性价值,对教育现实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比如,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涵盖了生活教育的内容论、场所论和方法论。
叶圣陶先生“教育为人生”的理念更加直白。当所有人都说教育要文以载道、学以载道时,叶圣陶先生却振臂高呼:教育首先是为自己,为自己活泼泼的人生。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然后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这就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是学以载道,这就是为国做贡献。
由此看来,教育家精神的第一点,就是教育理念与“泥土”相关——理念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是从本土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因而,这个理念是朴素的、新鲜的、带有鲜明特色的,是能够引导我们走在正确的教育家之路上的。凡是把教育说得天花乱坠的,绝非真正的教育家。
二、很清晰的教育建模
真正伟大的教育家,都有在理念基础上的教育建模。教育家光有理念的蓝图还不够,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审美、提升人格、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会逐步建构自己的教育“大厦”。这个“大厦”建构的过程,就如同一个标准的建模,理念的蓝图如何施工、如何建造、如何达成,要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保证蓝图的落地。教育家具有很强的教育影响力和社会推动力,这样的建模很重要,不能是空中楼阁,一定要可迁移、可复制、可推广。
比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体现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思想,解决了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他认为: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2]
对于儿童创造教育,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3]日本的斋藤秋男说:
我非常推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比鲁迅晚生10年的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才能,开发儿童智力……解放儿童的思想,发挥儿童的才智,让儿童做社会的小主人。他不愧为“救救孩子”的勇敢的实践者。陶先生提倡儿童解放,是为了达到大众解放,达到民族解放,最后达到世界人民的解放。陶先生的目标是远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心中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全世界。他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人民的。[4]
叶圣陶先生也有自己清晰的教育建模。他的教育观是:“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5]他的教师观是:“教师全部的工作就是为人师表。”[6]他的教学观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7]。”他的教材观是:“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8]……这一系列观点,构筑了叶圣陶教育理念的“大厦”。
今天,有教育家气象的顾明远先生,也有四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9]顾明远先生分别从教师、学生、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最核心、最关键处入手,观点鲜明朴素,切中肯綮,也构筑了自己教育理念的“大厦”。
三、很丰富的教育实践
有一位建筑师的建筑实践很有意思,对教育不无启发。新楼建成之后,他没有修路,而是在几栋新楼之间撒满草籽,很快变成了青绿的草坪。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在草坪上踩出了一条歪歪扭扭的路。建筑师就在踩出的路上修建了路。教育者的作用,无非就是在空地里种上草,然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脚,踩出人生的轨迹。这是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路,也是最好的路。
叶圣陶先生曾感叹:“孩子们只知道读书,忘却把读书得来的经验,去体验四周的事物,来创造自己的新经验。换一句话说,便是偏重读书,忘了人生。这是何等的恶结果。”[10]学习如果不是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这样的学习不仅很难致用,也很难立人。叶圣陶先生认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11]
但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既然是种子,当然要种在泥土中,当然要经历真实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学生就像植物一样。为了把学生这棵树栽培成高大挺拔的有用之材,教师绝不能让孩子陷在“死读书,读书死”的沉闷环境中,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叶圣陶先生决定在甪直五小的旁边开辟“生生农场”。“生生”是先生和学生的意思,也寓意“生生不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了一大块园子,在这片园地里。一同播种,一同收获,一同经历,一同成长。教育为人生,教育真正让孩子成长为活生生的人。这就是叶圣陶“生生农场”的教育实践。
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也是如此。为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把儿童作为知识传承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他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小先生教会别人知识,也教会别人成为另一个小先生。100年后,美国缅因州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对材料平均保持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的是5%;阅读的是10%;视听结合的是15%;示范的是30%;讨论的是50%;实践学习的是75%;向其他人讲授或者是经历所学内容并立即运用的是95%。这充分说明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前瞻性。
教育家精神的三个方面,理念是灵魂,但理念必须代表最先进的教育方向,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绝非局限于纯粹功利或职业目标的达成。建模是骨架,为了达成上述教育理念,必须构造实践“大厦”。这个“大厦”不是僵死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但有一点非常确信,在获得终极目标过程中的实践始终是道德的,是无可非议的。实践则是血肉。从这个“大厦”里,也就是从这个课程中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是课程携带者,都是课程本身,都是确立了人生的自主性和独立发展的有尊严的人。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50.
[3]周建新.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8(9):169.
[4]周洪宇.陶行知研究在海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839.
[5][6][7]叶圣陶,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1,1.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2.
[9]常红卫.做扎根的教育——顾明远教育思想的育人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36):107108.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14.
[11]叶圣陶.瓶子观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9(5):1.
(王开东,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苏州市首届教育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