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由学术概念到政治话语再到实践话语的概念演进,标注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突破,也必将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深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要从生产力新质态维度、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维度、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等维度进行阐释;深刻认识这一理论的创新特质,要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等维度进行把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在遵循一般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把握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抓实抓牢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中之重、进一步锚定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发力点、夯实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有效支撑、营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话语;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6-0001-08
收稿日期:2024-0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研究(23AKS003);北京化工大学2022年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
作者简介:贾钢涛,男,湖北襄阳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境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迁的根本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并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早在中共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检验一个政党政策的好坏,关键“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1079。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207的发展目标。此后,在形成、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从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共产党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等方面,围绕如何发展生产力作出诸多精辟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科学研判我国发展阶段、发展动能的基础上提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结构要素与发展路径。正式提出并全面阐述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生产力发展思想,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演进
新质生产力从学术概念到政治话语再到实践话语的演进逻辑,可视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基于大历史观,始于学术话语的这一概念最终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关键议题,彰显我们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始终坚持生产力导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一)新质生产力作为学术概念的出场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学术用语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但多在哲学、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讨论。如杨广文在区分生产力的质和量时明确提到这一概念,“看不到新质生产力已经破土而出的幼芽是错误的”[3];李晓帆撰文分析生产力流动时使用了“在新质生产力向旧质生产力空间流动时”[4]这个概念。上述学者虽提及新质生产力但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结合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不难看出文中的新质生产力与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所强调的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明显不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概念逐步拓展到社会发展等领域,如王占阳在阐释派生性社会发展道路时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总是少数或个别地区领先进入了原生性的社会革命时代,然后,在其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及由此而开始向其它地区传播的基础上,世界大部分地区才先后进入了同质的派生的社会革命时代,并由此而达致了一种新的大致的平衡。”[5]毛健在阐述经济跳跃这一现象时指出:“经济跳跃不仅仅是或主要不是经济增长的加速问题,而是或主要是新质生产力的扩张、生产技术层次的跨越问题。”[6]此后,王占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域考察派生性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时指出:“以一定社会吸纳了为其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所无力容纳的外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全面的派生性发展。”[7]世纪之交,新质生产力在学术界使用频率加快,既有从社会发展功能层面展开论述的成果,也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维度开展的研究。高伟梧认为:“没有新质生产力就没有新的生产方式。”[8]周延云、李琪指出:“信息生产力是当今社会发展产生的新质态生产力。”[9]此外,也有不少学者使用“新质的生产力”等类似的表述。
除上述研究者在学术论文中明确使用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外,一些学者领衔编写的出版物中也涉及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如王菊臣在参编的《历史唯物主义疑难问题研究》一书中谈到生产力发展时提出:“生产力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说明,生产力性质上的变革,总要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准备,而一旦获得新质的生产力,又会为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开辟道路。”[10]98通过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作为学术概念的新质生产力虽已出现,然而其核心内涵并未充分揭示,使用这一概念尚局限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影响很有限,也未被大众所熟知。
(二)新时代语境下政治话语的新质生产力概念生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强起来”的新时代,这是考量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时代语境,也是生成和创新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时代条件。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绝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历史或时代的产物。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强调高科技自立自强,从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到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生产力理论。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如何加快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为正式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供了逻辑前提。2023年9月,习近平在东北考察期间,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1],由此新质生产力作为国家层面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正式出场。
(三)作为实践话语的新质生产力本质的深刻阐述
在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12]2024年1月,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进一步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强调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3]。此后,习近平多次在出席会议、外出考察等不同场合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学界与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议题。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演进,鲜明展示了我们党发展生产力的接续奋斗精神,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把握生产力规律的历史主动精神,必将极大调动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全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3]从正式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到深入阐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习近平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不断深化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生成逻辑、结构要素、发展路径,为我们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既要从党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的长时段历史把握其生成的历史逻辑,也要从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的实践要求把握其生成的理论逻辑,还要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去把握其生成的实践逻辑。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一大创新,本质是先进的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生产力理论。
(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的发展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内蕴的生产力,其创新特质植根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基因,萌发于百余年党领导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征程,形成于新时代伟大变革性实践中。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方兴未艾,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互动,加快科技创新、重塑发展动能势在必行,各国越来越注重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经济业态的大量涌现,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生产力,是在技术大变革出现颠覆性技术、生产要素科学重组以及产业升级迭代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进程来看,新的颠覆性技术的出场,必将带动生产力的大幅跃升。21世纪以来各种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宇宙探测、深海深地探测、基因编辑、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给社会生产带来革命性改变,推动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不仅可以直接体现为有效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还标注为革命性的发展动能转换。
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划分不同形态社会的基本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14]210,怎样生产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自然要涉及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大量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是不行的,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出努力学习技术的号召:“有条件的,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15]193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倡导创新、营造有利创新的社会氛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科学研判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态势,强调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创新力度”[16]。纵览世界优秀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只有始终坚持创新才能把企业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建立起抵御市场风险的强大防火墙。因此,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既要瞄准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及时引进消化新兴技术,增强发展新动能,又要注重潜心原始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增强发展新优势,切实把现代企业打造成为创新的策源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也是释放经济发展澎湃动能的必然结果。
(二)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发展和巩固生产力,就具有一定的制度属性。判断一种生产力是先进还是落后,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呈正相关的关系。我们党一直十分注重发展生产力,十分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历届领导人从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出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前提,并要求不能不顾生产力的发展实际去人为地变动生产关系,强调发展生产力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清晰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新”和“质”上。这里的“新”,既有区别于传统的意涵,也有指向新的颠覆性技术,体现为劳动资料、劳动者的新,总体呈现为“量”的变化;这里的“质”,既是一种先进的质态,又体现为新技术的能级跃升,总体表现为“质”的结果。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关键是质优,表现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就高科技而言,新质生产力一改传统通过要素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通过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驱动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高效能而言,新质生产力是在不改变要素总量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要素配置,推动企业效能革命。就高质量而言,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追求量的增加,而是注重质的有效提升,是生产力的伟大变革。
(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双碳”战略有序推进,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奋进新征程,需要持续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需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与坚持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相得益彰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既说明了新质生产力遵循生产力一般规律已显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也强调了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对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目标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随着大量颠覆性、前沿性绿色科技的广泛运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将更加强劲,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新期待的实力将更有保障。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摒弃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抓住全球绿色发展新机遇,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重点,做实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绿量”。
三、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
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铸就新的历史伟业,需要与时俱进创新理论的引领,需要大力推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对生产力的新认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学界多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作了相对充分的论述,从鼓励创新、推动学术生产方面考虑,本文不再对相关内容进行赘述。本文重点从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
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阶段。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坚定“两个必然”的理论武器。马克思科学地指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与动物区分的根本标志在于“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17]519。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维度上,没有孤立地去谈生产关系的变革,相反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正如他一再强调的那样:“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8]698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决定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9]209。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的典范,是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生产力理论的表率。从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到习近平领导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创造新时代的历史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党一以贯之地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接续奋斗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赋予生产力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使命任务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出了动员令,提供了新动能,增强了新优势。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将创新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从动态维度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提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质态;从实践维度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关键问题,深刻回答了何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走出了区别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径,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机遇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引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了新优势,营造了新环境,开辟了新赛道。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行动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勇毅的行动和更加主动的自觉肩负历史使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原则
习近平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因地制宜”,从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考虑到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这个基本前提,但地区不平衡、行业差异大、各种制约因素还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考虑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加艰苦的努力”的清醒和坚定。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不折不扣落实的硬任务,需要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协同发力推进。传统产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通道,关乎民生福祉,丝毫动摇不得。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不要传统产业,而是要用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继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二)抓牢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战略重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抓实抓牢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中之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无论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均明确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实体经济,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以民生最大福祉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发展并应用新科技,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与西方国家竞合过程中确保并跑、力争领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坚持一体化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建设,推动数实融合,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
(三)锚定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发力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抢抓历史机遇,以更为主动的精神状态,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深化改革、提质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向改革要动力,是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深刻阐明了深化改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13]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勇气和“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政治智慧,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彻底破除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制、规范的要素市场、科学的市场监管方面下功夫,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在推动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的流动机制方面下功夫,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根本原则,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竞相释放创新活力;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方面下功夫,统筹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科技的创新驱动作用和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
(四)夯实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有效支撑
持续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促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发力,形成汇聚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坚持走教育强国之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教育优先发展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建设科技强国,做到既注重原始创新自立自强,又继发创新久久为功,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导性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践行“四个尊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堪当重任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性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驱动、教育优先发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整体性推进、系统性谋划,建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快车道。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入手,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从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出发,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领跑者、研发投入的提供者、科研组织的发起者、成果转化的实施者;从创新人才培养考虑,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设置更加科学化、更具前瞻性,不断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人才。要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为支撑,催生前沿科学技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产业迭代升级。通过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抓好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相结合,鼓励研究机构和高校深度联合,适时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中心),建强建好新质生产力高端智库,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搭建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平台。
(五)营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氛围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上再提高再深化。尽管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知晓的热词,但距离真正认识和推进新质生产力还有一段距离。首先,要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必由之路。其次,要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后,要充分认识到推进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坚持稳中有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条件成熟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或体制、机制该破则破,该立则立。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上要再坚决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画在纸上,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落实在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既不能盲目求快犯急性病,也不能无动于衷错失良机,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循序渐进、蹄疾步稳。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行业之间也存在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坚决摒弃错误的政绩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16],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兼具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
科技前沿省份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做表率。习近平在2024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发表的重要讲话,既立足江苏,又放眼全国,既指出了科技前沿省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勇立潮头、担当大任,又具有普遍意义地指出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科技前沿省份要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做表率,必须发挥好科技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必须发挥好产业优势,坚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发挥好协同优势,统筹绿色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集成优势。
五、结语
这是一个“向新而行”、以质为胜的时代,更是深化改革、新质引领的时代,新的创新理论生成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必将引领时代走向新的高点。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20]410“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21],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拓展和推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理论上溯源经典、以全景式审视这一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当代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同时,更为重要的不在于“解释世界”[22]140,而是立足于新时代场域去尽力呈现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伟力,争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性改革,打通影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各种卡点堵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杨广文.关于生产力的质和量[J].晋阳学刊,1985(2):24-28.
[4] 李晓帆.论生产力流动的功能与效应[J].生产力研究,1988(6):18-22.
[5] 王占阳.论派生性社会发展道路[J].社会科学战线,1994(2):143-150.
[6] 毛健.论经济增长中的跳跃发展[J].经济研究,1994(3):60-66.
[7] 王占阳.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J].史学月刊,2004(1):1-12.
[8] 高伟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的再认识[J].商业经济文荟,2003(2):56-58.
[9] 周延云,李琪.生产力的新质态:信息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6(7):90-92.
[10] 刘贤奇.历史唯物主义疑难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 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13(1) .
[1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 毛泽东.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6]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1) .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 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 贾钢涛,赵立凯.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点 [N].南京日报,2024-03-09(A6-A7) .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薛一筝】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ncept Evolution, Cor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e Path
JIA Gangtao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ual evolu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academic concept to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o practical discourse marked the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of our Party on Marxs productivity theory, which is certain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To grasp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eepl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xpound it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ity,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that match with i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novative qualities of this theor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rengthen our comprehens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realm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t is a need for u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law of general productivity, combine it with 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take advanta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op priority of establish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further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support for the gener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reate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iscours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